我们能从楼市寒冬中学到什么?

这两天,北京的天气很冷,还刮起了大风,可以用寒风凛冽来形容。

仍然处于“寒冬”中的楼市,气温仿佛更低了。

楼市在上涨的时候,大家都蜂拥而至,街谈巷议,都认为房价不会跌,一直涨才是最大的逻辑,唱多房价的大佬,专家学者等等成为被媒体竞相追捧的明星人物。

寒冬已至,我们突然想起,已经很久没看到这样的学者出来喊话楼市,已经很久没有感受到楼市疯狂时候,那一波又一波“房价激辩”的热潮。

现在媒体更喜欢报道的是,对目前楼市寒冬的特写,这告诉我们“房价不会只涨不跌,四季变换,寒冬也是会来的。”

经济核心带周边的“睡城” 限购是房产投资的最大风险

最近我们可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报道,环北京城市圈楼市遇冷,而燕郊就是这个圈儿里最典型的代表。

燕郊在北京的东边,交通非常便利,公交车可以1小时直达北京市中心,房价相对市区较便宜,是很多在市区上班族理想的购房地。

据媒体报道,位于燕郊的售楼一条街不止一家挂上环形锁,门上的玻璃灰蒙蒙的,屋里地上还有曾经摆放的桌椅落下的灰尘印。

这张记者的特写,无疑预示着“萧条”。

仅仅2年前,燕郊的房产市场非常火爆,新开盘的房价动辄能到3万元每平米,而抢购的人群则是从四面八方涌来,“你不加价,都没法成交”,是那个时候的真实写照。

现在的燕郊,房价已经腰斩,原来3万元一平米的房子,1万5都没人买。

燕郊房价下跌,除了赶上寒冬以外,更多地来源于需求的限制。

燕郊现在的政策是,非本地户口的购房者,要提供三年及以上社保或纳税证明才能买房。

这无疑对于燕郊最大的购房人群,在北京上班的“燕郊人”,构成了限制,需求的大幅减少,房价自然也就上不去了,而此前几年燕郊的房价还有明显的炒作痕迹,没了需求托市,叠加炒作资本退场,房价一泻千里并不难理解。

像燕郊这样的定位,大城市周边的“卫星城”,或者叫做“睡城”,不在少数,而只要限购实施,需求锐减,房价就会掉下来,赶上寒冬,房子更是“冻住”了。

国际化程度越高的城市 房价受全球环境影响越直接

香港,一个四季如春的城市,在冬天,比北京暖和许多,但楼市却早已传来“阵阵寒意”。

传统蓝筹屋苑之一的太古城,因受到中产人士的追捧而以抗跌性著称。然而,这个蓝筹楼盘近期也有所回落。

 今年7月、8月房价高峰时,太古城整体单价达2.3万-2.5万港元/平方尺(折合约21.9万-23.8万元人民币/平方米),9月份开始,房价有所回落,目前单价为1.8万-2万港元/平方尺(折合约17.2万-19.1万元人民币/平方米)。

被视为“香港楼市参考指标”的十大“蓝筹屋苑”,也几乎出现全面回调。位于港岛区的康怡花园环比下跌9.31%,杏花村下跌5.6%,太古城下跌2.54%;位于九龙区的新都城较上月下跌12.59%;新界的映湾园则下跌10.10%。

香港房价一直居高不下,位居全球房价最高的城市之列。

在楼市寒冬中,香港楼市实际上与内地楼市几乎同步,但实际上两个关联性并不高,因为内地购房者到香港买房的并不多。

香港楼市的调整,更多地是来自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毕竟香港是一个金融发达,国际化程度非常高的城市。

只要全球经济一感冒,香港就难以独善其身,香港楼市历次大的下跌都与全球经济和金融危机相关。

目前全球经济形势并不明朗,多家机构调低了全球经济增长预期,香港经济景气周期受到冲击,楼市跟着经济下行了。

同时由于香港货币港元与美元汇率是挂钩的,美元加息周期开启后,香港也调高利率水平,这就直接打压了房价,毕竟香港楼市能够维持长牛的原因,在于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带来的低利率环境,利率越低,购房成本越低,资金涌入楼市越多,房价越高。

来自经济和金融环境的变化是香港楼市寒冬的主因,很多香港本地专家认为,明年香港楼市还有10-15%的跌幅。

我们能从楼市寒冬中学到什么?

一线城市的房价下跌 是有“底限”的

如果说香港的房价是受到金融经济环境的影响,深圳的作为对外开放程度很高的特区,自然也会受到波及。

香港的楼市从9月份出现拐点,深圳的金九银十也随之“跟进”。

根据市规划国土委数据,深圳10月二手住宅成交3787套,环比上月下滑23.5%。除去受春节影响的2月份(成交3133套),10月成功地刷新了9月的记录,创下近20个月以来的新低。

价格方面,根据深圳中原研究中心数据,10月全市二手住宅均价继续下跌0.73%,为52481元/㎡。“731”新政后深圳二手住宅均价已连续三个月下滑,累计跌幅约1.03%。下跌房源的占比为59%,环比9月增加了10%。其中价格变化幅度在-0.5%~0%区间的房源占比31%,变化幅度为-10%~-5%的房源占比28%。

成交锐减,价格下滑,一线城市房价也受到楼市寒冬的波及。

11月25日,地产圈传出一条重磅消息——有媒体报道称“深圳房地产监管新规征求意见:上涨或下跌不得超过15%!这是在做房价熔断!”

这则言论迅速传遍网络,后来被辟谣,而真相则是这样的。

11 月 23 日,市规土委在官方网站挂出《深圳市房地产市场监管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

第十三条指出,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商品房之前,应当合理确定销售价格,由主管部门对外公布,并通过数据共享报市场监管部门备案。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按照经备案的销售价格,明码标价销售商品房。确需调整销售价格且调整幅度超出备案价格 15% 的,应当在调整价格前办理备案变更。市场监管部门应当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并公布房地产开发价格行为规则,引导、规范房地产开发企业依法自主定价。

从这则文件不难看出,深圳房产监管新规意思是,开发商调整销售价格幅度超过备案价15%的,一般指的是降价超过15%,需要办理备案变更。

虽然没说是熔断,只是备案,但此举的意思很明显,就是防止开发商为了换取销售额和现金流,大幅降价,恶性竞争导致楼市不稳,毕竟楼市现在是“稳”字第一。

此前,已经有多个大型房企纷纷降价促销,中小房企也频频跟进,厦门的某些楼盘甚至是在亏本销售。

当然,这还属于征求意见稿,并没有执行,但确实让人为深圳楼市捏了一把汗。

的确,在寒冬中的楼市,什么都可能发生,不能不做好“抗寒准备”。

房产不仅关系到刚需族的居住需求,更关系到居民的财富,金融市场的风险,经济的增长。

所以我们能不能这样说,一线城市的楼市调整,也是有“底线”的。

关注网信官微:ncfwxcom,第一时间获取福利和财富增值干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