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雲"不做me too"的底氣何來?

根據Gartner公司的數據,全球公有云服務市場預計2018年將增長21.4%,達到1864億美元,高於2017年的1535億美元。目前,國內的雲計算市場處於激烈膠著的狀態,除了以互聯網企業為代表的阿里雲,還有以傳統IT企業為代表的華為雲等雲計算企業。

華為於2017年3月正式成立Cloud BU,同年8月正式升級為一級部門。時間不長,但是卻發展快速,已經成為國內公有云市場上不可忽視的力量。9月19日,《財經天下週刊》刊出了獨家報道《華為雲的快與慢》,從其對華為雲BU總裁鄭葉來的專訪中,我們或許能夠了解在華為雲快速生長背後有哪些區別於其它雲服務商的差異化優勢。

華為雲的"快慢"邏輯

論證雖慢,但行動快。早在2010年,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就曾公開表示雲技術將會給世界帶來的顛覆性變革。但多年來,出於對客戶的顧慮與華為風格的考量,華為卻遲遲未出拳公有云。直到2016年底,華為終於打消了市場顧慮,達成了內部共識,決心佈局雲服務。如果說華為做戰略決策是個"慢性子",那麼一旦戰略決定,行動起來就是雷厲風行。2017年初,彼時擔任IT產品線總裁的鄭葉來走馬上任雲BU總裁;2017年3月,華為正式對外宣佈雲BU成立;成立當晚,華為雲就收穫了第一個同舟共濟合作伙伴——中軟國際。

或許,對於華為而言,華為不是要在0-1的階段去引領和顛覆,不過一旦決策,就"

對準一個城牆口,千軍萬馬撲上去,將缺口衝成了大道",致力於成為該領域的領軍者。這也是華為論證過程長,決策謹慎,但行動力強悍的原因。

思維模式轉變慢,"拆圍牆"快。對於華為來說,投資公有云是一場巨大的變革。這意味著華為將從一家"PS"(Product & Solution,產品解決方案)公司轉型為"SP"(Sevice & Provider,服務供應商)企業。要知道,這兩者不僅商業模式完全不同,而且挑戰最大的是如何打破長期以來形成的固有思維模式。對於鄭葉來,這是一個持續循環的過程,他自己在學習改變中要不停地悟,悟完了再跟團隊討論,之後再給大家"洗腦"。去年底開始,團隊的思維漸漸有了轉變,並體現在內部運作模式、客戶服務能力等諸多方面。

新業務打底慢, 增長爆發快。華為雲BU的成立,無異於一次內部的自我革命,需要聚集華為巨大的資源和人力投入。但新業務註定有一個"打底"的過程,基礎不牢,往往為業務長期發展埋下隱患。鄭葉來反覆跟團隊強調:"沉下心、沉住氣,眼睛朝著客戶穩紮穩打"。

事實證明,鄭葉來是正確的。諸多挑戰之後,鄭葉來逐漸發現,華為做公有云存在天然優勢。之前IT產品線所佈局的芯片、服務器、存儲、軟件等通過公有云服務,都可以組合起來能做出華為特色產品,帶給客戶差異化的體驗。華為公有云業務由此爆發出強勁的增長速度:數據顯示,2018上半年,華為雲收入同比增長700%,合作伙伴增長45%,成為全球公有云市場增長最快的企業。

華為雲始終"以客戶為中心",持續構築全球化客戶服務優勢

一直以來,"以客戶為中心"是華為的企業文化精髓。但是華為雲已經發現,做產品與做服務的思路截然不同。華為之前做產品,會提前規劃,待產品打磨完美,通過測試驗證,才有可能對外發布。"產品一發布就是直接奔著商用去的。"但云服務的"以客戶為中心"卻是另一套玩法,要在運作模式、生態構建以及產業化變革上不停迭代,為客戶不停地創新。

為了適應雲產品的迭代開發和客戶的多樣化需求,對內,華為雲調整了內部運作模式。第一步就是修改開發流程,之前用了20多年的華為IPD(集成產品開發)流程和工具系統不能用了,就花了一年時間構築了新的流程和工具。這讓他們更能理解,從PS(產品供應商)到SP(服務供應商)所隱含的巨大改變和眾多細節。除了流程和工具,華為雲甚至還改變了"作息":"此前常常半夜升級,因為客戶和華為可以在現場並肩作戰。現今要改為白天,因為一旦升級出現紕漏,客戶在天南海北,如果無法及時聯繫上,後果將無法設想。"同時,華為雲還改變了自己的服務模式。傳統上,華為做大型客戶需要綜合服務能力,一個客戶要"撲"上一批人,為了客戶滿意可以不計成本。但云服務面對數十萬、上百萬客戶,這裡很多是中小微企業,只要實現所有業務的線上自助服務,把性價比提上去,就是對客戶的最好模式。鄭葉來開始建議大家不要像以往那樣動不動就跑到客戶那裡。"你們去了,人家還要打掃衛生、準備礦泉水,這不是給客戶添麻煩嗎?"

在生態構建上,華為雲同樣遵循"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一家汽車廠商CEO曾對鄭葉來說,"未來沒有自己的生態,很難睡得安心"。面對Cloud2.0時代,客戶最在意的還是數據隱私能否得到保證,中小企業甚至擔心因為上雲而被收購,併入廠商生態。而對於華為雲而言,生態從不是自己大包大攬,而是幫助用戶構建自主生態。華為雲也曾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 "三不":面向全球客戶提供雲服務時,不做應用,不做股權投資,不碰數據。或許正是因為這樣"以客戶為中心"的企業文化,才有了不同於友商而是從客戶角度出發的廣告語——"有技術、有未來、值得信賴"。

而面向產業發展,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曾說,華為雲希望中國軟件企業在華為雲上開發各種各樣的應用,"我們希望華為雲上今後有Netflix產生。"鄭葉來也表示,"只是做個'Me Too'是沒出息的。沒有創新,對華為也是沒有價值的。我們要學習的是亞馬遜開創一個產業的勇氣。"基於這樣的產業格局觀,華為雲才一直投入EI(企業智能)。華為雲的AI叫EI(企業智能),聚焦人工智能與產業的結合,強調應用場景的落地。為了進一步降低企業進入AI的門檻,今年五月,鄭葉來提出了"用得起、用得好、用得放心"的"普惠AI"概念;九月,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鄭葉來又站在產業角度提到"易獲取、用得起、方便用的算力是AI產業發展的關鍵"。

可以說,華為雲的"慢哲學"就是華為"以客戶為中心"的本質體現。增速迅猛的華為雲沉下心、沉住氣、不追逐短期商業利益的決心背後,是華為雲一直強調的"做智能世界黑土地"的發展願景——通過在線的方式把華為30多年在ICT基礎設施上的積累,以服務的方式提供給客戶,成為雲計算領域的"黑土地",讓合作伙伴的內容、應用、雲在上面生長,形成共同的力量面向客戶。

目前,從華為雲的發展成績也不難看出,華為雲也的確在持續踐行著他們的承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