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寄语|我为什么要写「波罗的海三国」锦囊

作者寄语|我为什么要写「波罗的海三国」锦囊

立陶宛 Lithuania

2001年的时候,我曾短暂寄宿在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的Andersen家里。家里的老小Blake是个初中生,周末带着我到处溜达。有一天他跟我说,有个邻居过生日,搞了个party,问我愿不愿去。

我心想这也是感受美国人民生活方式的一个途径,就答应和他去看看。到了现场,自然是吃水果、吃芝士、吃蛋糕,到了年龄的喝葡萄酒,我们这种小孩儿就喝汽水或果汁,聊的都是鸡毛蒜皮的日常事。

正当我感叹原来美国人民过生日也是走过场时,庭院入口处掀起了一丝骚动,Blake跑过去看了看,然后回来很激动地让我也过去围观。我问他怎么回事?他说有大明星来了。于是我跟着溜达过去凑凑热闹,看看到底是什么明星能让男女老少如此不淡定。于是我在院门口看见了他,我甚至不敢确认我是否看清了他的脸,因为他是如此的高大,他的身影挡住了全世界的阳光。

阿维达斯·萨博尼斯。说起来你可能不信,但他确实是我这辈子见到的第一个立陶宛人。

后来我去了加拿大,有次和朋友在电视上看火箭对开拓者。当姚明和萨博尼斯对位时,我告诉朋友,我见过那个大个子,还聊过天。朋友虽有点惊讶但并不意外,毕竟我也是中国人。不不不,我指着电视说,我说的是另一个大个子,那个立陶宛人。

多年以后我从明斯克搭乘国际列车,穿过风雪来到立陶宛,走过了维尔纽斯,也去到过考纳斯。

当我在咖啡店和postcrossing的友邻见面,聊起当地的名人,他第一个提起的就是萨博尼斯的名字。当时我的脑海里犹如闪电袭来,那种跨越时间的熟悉触感将我一下从寒冷的东北欧带回了第一次见到立陶宛巨人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我抓住友邻的手说,我见过他!在波特兰!友邻理解地笑着:开拓者,是支好球队,但他在考纳斯队时更强大。我当然相信这一点,这部纪录片忠实地记录了地球人如何感受到FIBA史上第一中锋的威力,以及他那发自内心的怒吼:我们是立陶宛队!不是苏联队!

在白俄罗斯工作时,很多物资需要从国内发海运过来,立陶宛的克莱佩达港,就成为了物资来到这个内陆国前的登陆口岸。那段时间我在邮件里老是能看到这个港口的名字,无数次点开谷歌地图,憧憬着库洛尼亚沙嘴(也译为库尔斯沙嘴)的样貌。当我亲自踏上那片沙丘时,等待我的是迎面吹来的海风,和凌空飘散的花粉。

我突然想为立陶宛写点什么。

拉脱维亚 Latvia

我的父母曾到白俄罗斯来探望我。我带着他们游览了白俄几乎所有带点名气的景点,不过那不是这一篇的重点。

有一天中午我带他们外出就餐,想找一家气氛轻松、选择较多的餐厅,我第一时间就想到了Lido。

这家餐厅就像是食堂一样,进门排着队领取餐盘,所有的食物都展现在面前,告诉服务员需要多大的份量他/她就会帮你拿到盘子里称重算出价格,贴上不同单价的标签,将所有心仪的食物拿到手后就去收银台结账。

Lido的食物风格略显粗旷但胜在价廉味美,我爸一直对它念念不忘,称呼它为“白俄自助餐”。

我也是后来才知道它是一家拉脱维亚餐厅,而且是一个成功的连锁餐饮集团。

有一次和朋友两口子飞到里加,在老城的工艺品店里收获的琥珀饰品让我们心满意足。晚上我们坐进了Lido娱乐中心,体验超过200种美食的盛宴。这是Lido旗下最大的餐厅,相比之下明斯克的Lido餐厅就略显寒酸了。

在自助餐的海洋里我们几乎沉溺,烤鸡腿、烤肋排、烤三文鱼,再加上朋友戏称的琥珀汁——拉脱维亚啤酒,这一切都将一个美好的夜晚映衬得格外精彩,而整晚的高潮是由收银单带来,你无法想象我们见到那么便宜的总价后有着怎样愉悦的心情。

Lido是个适合独行旅人的餐厅,我也的确在每一次独自来到里加时——算上今年一共来过5次里加——都会在Lido畅快地吃上一顿。

里加还有很多地方都适合一个人探索,它旁边的尤尔玛拉会是例外吗?这个度假小镇以矿泉水疗著称,同时拥有着拉脱维亚品质最好的沙滩。在这片空气充满清新松香的海滩上,有着恩爱的情侣、温馨的家庭、以及孤身一人的我。只要保持坚强,哪里都是专属自己的迪士尼乐园。

我有一种喜欢到各种“之最”的地方打卡的癖好。之前听说欧洲最宽的天然瀑布在拉脱维亚,就一直想去看看。当我真的来到了库尔迪加,站在老桥旁,看着面前这个神奇的瀑布,我的心情一言难尽。

后来带父母去了瑞士的沙夫豪森,亲眼目睹了欧洲最大的瀑布时,我又久违地找回了这种一言难尽。对了,库尔迪加还有个外号:拉脱维亚的小威尼斯。你们很难想象后来我亲临威尼斯时那仍然一言难尽的心情。

我突然想为拉脱维亚写点什么。

爱沙尼亚 Estonia

2014年3月8日,我从重庆搭乘芬航的班机前往赫尔辛基,从那里开始一段短暂的波罗的海回归之旅。一大早到机场等候登机的时候刷着微博,关注着那一天发生的最大新闻:马航370航班失联。

那次旅行是我第一次去到爱沙尼亚,一直到旅途快要结束的时候,在从塔林驶向赫尔辛基的渡轮上,我都还在网上搜着关于MH370的消息,手指刮过屏幕上的各种猜测、各种流言。现在每一次想到爱沙尼亚,我的脑海里都会浮现出那架至今仍是谜团的客机。

我一直对塔尔图很感兴趣,说起来并不是因为它是远近闻名的大学城,而是由于我几年前在网上搜索塔尔图时看到的一张图。

城市的河流展现着围绕城市角落的一弯,河上架着的铁桥清晰可见,阳光洒在河面上折射出一抹金黄,照耀着河岸边散步的路人。也不知道为什么,这张图片一下就触动了我,让我无可救药地想去塔尔图看看。

第一次去塔尔图时是初春时分,大学校园的草坪上随处可见积雪初化的泥泞。我沿着河岸找啊找,就是找不到图上看到的那个角度,感叹这些摄影大师之所以拿得出触及人心的作品,必然有他们独到的地方吧。虽然想方设法地自我安慰,但总是留下了一丝遗憾。

后来重返爱沙尼亚时,决定探索游人较少涉及的大东北——爱沙尼亚的俄语区。一路向东走到了纳尔瓦,这是欧盟的最东端,再往西就是广袤的俄罗斯。

在白俄期间学习的野生俄语帮了我大忙,吃饭住店全靠它。在纳尔瓦到处溜达,打量着这座在二战中遭受重创的城市,随处可见的苏维埃痕迹叙述着它重建的历史。不可避免地,我来到了纳尔瓦城堡,这座要塞城市的灵魂所在。

由于一些不便叙述的琐事耽误,我来到城堡时已经临近要关门,我只能匆匆走过城堡的片面,希望能尽量多留些印象。当我走在城墙一角时朝外一瞥,没想到竟然当场大笑起来。那围着城市的河流,那连接爱俄两国铁路的桥梁,那些即将落下的残阳依然顽固照耀着的游人。

原来是那个帖子放错了图,我一直心心念念的画面不是塔尔图,正是我眼前的纳尔瓦。即使暮霭笼罩我也不会忘了那一刻的心情。

我突然想为爱沙尼亚写点什么。

穷游锦囊 QYER Guide

今年4月时,穷游锦囊发布了一则招募信息,寻找数个目的地的锦囊作者,其中就有波罗的海三国。

当时的我抱着我上我也行我要好好写的心态报了名,然后是5月的第二轮试写,紧接着制定调研计划和确定预算,终于收到了锦囊编辑部发来的签约邀请和合同。

我在夏天重返了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进行调研,再一次感受了我记忆中的三国美好。

我再次拜访了考纳斯,在和酒店前台说到我见过萨博尼斯时又收获了一脸惊讶;我又一次前往Lido,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一块刚出炉的烤鸡大腿,依然是熟悉的味道;我重新回到了塔尔图,喝着国民啤酒给自己的脑海留下一张新的图片。

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写波罗的海三国锦囊。我想让更多的人知道这里的魅力,这片东北欧的土地上不仅仅只有维尔纽斯、里加、塔林,还有太多值得去的地方。

诚然,我写到的一些地方可能有些人不感兴趣,我没写到的一些地方也绝非不值探访。波罗的海三国就像一座宝库,而我即使只是担当它的临时管家都倍感惭愧。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特别要感谢我的编辑思葭。她给我提了很多建议,帮助我协调写作风格和保持进度。

当我交给她维尔纽斯的第一稿时,她回复了我长篇细致的反馈意见;我是带着冷静和克制写完的那一章,而她想要的是更活跃更有画面感的描述。我同意她的看法,去它的百科式锦囊,这种风格我写起来也觉得很难受。于是我删掉了那一章6千多字原稿的绝大部分,调出我脑海中放映的一幕幕,化作最终成型的那些形容。

我们在稿件最终成型的过程中有过很多讨论,每一次都让文本更进一步接近我们脑海里憧憬的模样。

现在三本锦囊(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都在穷游锦囊上线了(点击即可阅读)。在为三个国家写了点什么后,我突然想为这三本锦囊写点什么。于是就有了现在的这一篇。

在文章的最后套用我的偶像说过的一句话吧,正是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遗憾,才有了我写作这三本锦囊的初心:

明明每天都能看到这样美丽的风景,却选择了踏上和它擦肩而过的另一条道路,我想这才是世间最强人所难的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