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系列-胡适:真正的“文革”,白话先生第一人

写在前面

“五四”前后,掀起了一场真正的“文学革命”,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主要是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是整个白话文运动之滥觞,随后得到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周作人、刘半农、钱玄同等人的呼应。

胡适作为白话文运动的首倡者,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位白话先生第一人。

大师系列-胡适:真正的“文革”,白话先生第一人


胡适:开了个好头,成就了他人

大师系列-胡适:真正的“文革”,白话先生第一人

胡适(1891.12.17-1962.2.24),原名嗣穈,行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上庄村人。

1891年12月17日,胡适生于江苏川沙县(今上海浦东川沙),其父胡传五次乡试未中后放弃科举,因结识吴大澂走上仕途,在办理税务期间娶其母冯顺弟,胡适出生时,其父已50岁。

1893年,其父担任台湾台南盐务总局提调兼办安嘉总管,2岁的胡适随母前往台湾,后随父前往台东。因清廷甲午战败,割让台湾,1895年离开台湾往上海,后回安徽绩溪上庄,进家塾读书。不久,其父病逝于厦门。

1904年,13岁的胡适与江冬秀订婚。江冬秀虽为乡村女子,也是书香门第,念过几年私塾,识得几个字。之后,胡适跟随其三哥去往上海,入梅溪学堂。

1905年,进澄衷学堂;1908年,入中国新公学,兼任英文教员;1910年,留学美国,入康乃尔大学选读农科;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师从约翰·杜威。

1917年初,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同年通过哲学博士学位的考试,但并未取得博士学位,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回安徽与江冬秀结婚。

1919年接办《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主义,引发“问题与主义论战”。

1920年离开《新青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南京大学)暑期学校讲学。

1922年,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兼代理文科学长,创办《努力周报》。

1924年,与陈西滢、王世杰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

1926年6月到1927年5月期间,游历英、法、美、日本诸国,期间正式取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还与徐志摩等组织成立新月书店,后在上海参加蒋介石与宋美龄婚礼结识蒋介石。

1928年,创办《新月》月刊,任中国公学校长。

1929年,在《新月》杂志上发表《人权与约法》一文,标志着“人权运动”的开始。

1930年,与罗隆基、梁实秋等三人有关人权问题的文章结集为《人权论集》交新月书店出版,后被国民党政府查禁。

1932年,任国立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私立南开大学校董会董事,并邀蒋廷黻、丁文江、傅斯年、翁文灏创办《独立评论》,先后共为其撰写了1309篇文章。

1935年1月4日抵达香港,逗留五天,主要接受香港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学位。

1935年至1936年胡适多次要求出任驻日本大使未果。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蒋介石要求胡适前往美国争取美方对中国的支持,第二年任驻美国大使。直到1942年9月8日,辞去驻美大使一职,旅居纽约,从事学术研究。

1943年,应聘为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1944年9月,在哈佛大学讲学。

1945年,出席联合国制宪会议,并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制定该组织的宪章。

1946年,回到北平,任北京大学校长。

1947年,当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委员会执行委员,其他还有朱家骅、吴贻芳、朱经农、梅贻琦、杭立武、竺可桢、张道藩、萨本栋、瞿菊农等10人。

1948年,蒋介石请胡适竞选第一任中华民国总统,因按中华民国宪法为内阁制,实权在内阁,总统为虚位,胡适当选后需任命蒋介石为行政院阁揆,后因国民党中执会还是支持蒋介石选总统而变卦。同年11月,解放军兵临北平城下,呼吁胡适留下继续担任北京大学校长,胡适不为所动。此时的华北剿匪总司令傅作义,对于是战是和,捉摸不定,邀胡适密谈,胡适送了八个字“和比战难,坚持待变”。蒋介石派专机将留平的胡适连同多人到南京,胡适本坚持不肯留下北京大学不管,后在劝说下才勉强同意离开。

1949年,应蒋介石之托,胡适前往美国当说客,为和平解决国共内战问题寻求美国政府介入,抵达旧金山时得知解放军已渡江,局势已定。

1950年应聘为普林斯敦大学葛思德东亚图书馆馆长。6月23日,主管亚太事务的美国助理国务卿迪安·腊斯克约见胡适,试图说服胡适出面领导流亡海外及台湾的反共亲美的人士,以取代蒋中正的政权,不过胡适对此表示全无兴趣。

1954年,中国大陆掀起批判胡适运动,至于是否是因为一句话之缘故而引起,我们不得而知。自此,胡适多时往返台、美两地。

1960年,《自由中国》杂志负责人雷震与台、港党外人士共同连署反对蒋中正违背中华民国宪法三连任总统,胡适为连署人之一。之后,雷震筹备组党事宜,胡适虽未参与,但多所鼓励。

1961年2月胡适参加台大校长钱思亮的宴会,刚抵达就感到身体不适,送至医院脉搏跳至135次,痰中带血。医生诊断为冠状动脉栓塞症加狭心症。此次住院2月,后回家自养,但身体已日渐衰弱。11月病情恶化,至台大医院疗养,隔年2月出院。

1962年2月24日,参与中央研究院第五届院士欢迎酒会时,心脏病突发病逝于台湾台北县南港镇(今台北市南港区),享年70岁,蒋介石送来挽联:“新文化中旧道德之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写在结尾

胡适师从约翰·杜威,终生服膺实用主义,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之一,其白话新诗《两只蝴蝶》为我国第一首白话诗;其白话写的独幕剧《终身大事》确立了现代话剧的新形式;其小说《一个问题》开启了中国现代小说的第一个流派“问题小说”;蔡元培称其《中国哲学史大纲》为第一部新的哲学史;其对古典小说的研究,尤其是《红楼梦》,更是奠定了其作为新红学考据派的创始人地位;其对禅宗的研究直接影响了日本佛教学界和中国禅学研究。虽为白话先生,却对古典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研究,以深厚的古文化底蕴推动白话文。

其在白话创作乏善可陈,属开风气之人,更多的是成就了他人。

大师系列-胡适:真正的“文革”,白话先生第一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