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求:“脫實向虛”不會產生多大的泡沫,產業升級需要風險資本

吳曉求:“脫實向虛”不會產生多大的泡沫,產業升級需要風險資本

吳曉求:“脫實向虛”不會產生多大的泡沫,產業升級需要風險資本

正文約2300字 預計閱讀時間6分鐘

1月18日,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朗潤·格致“金融如何支持實體經濟“主題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吳曉求就中國金融如何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發表了講話。吳曉求認為這裡的實體經濟應是環保的新興產業,應符合未來經濟發展方向的,金融對這些企業的服務不僅是借貸,還包括資本重組併購,才能幫助其成為全產業鏈的跨國企業。

“市場有一種均衡的力量,它會知道可以進入哪些地方不能進入哪些”,他表示,“人力的干預,實際上是他相信某個站在很高的位置上的人的力量,能夠比市場更聰明。這個在我看來是一個誤區。”

他表示“脫實向虛”並不是壞事,有時候的“虛”,是為了未來做更好的事。比如資金進入到各種私募基金裡,可以更好地孵化未來的產業。高科技企業需要這些資本的業態去謀劃,這樣產業才能升級,才能進行經濟增長模式的轉型。

以下為演講精編

過去一段時間金融監管出了問題,就如何正確理解金融和實體經濟的關係,當前出了什麼問題,以及怎麼辦這三個問題來講講。

第一,金融和實體經濟的關係是一個常識。因為金融的產生,它是就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離開了實體經濟,金融本身是沒有意義的。金融的所有的變革都來自於實體經濟的需要。雖然在這其中金融自身也會有利益訴求,但是它最根本的動力還是來自於實體經濟的變化。

金融和實體經濟關係的重點在哪裡?我理解的金融和實體經濟的關係,不包括那些供給側改革的對象,比如說過剩產能行業,對環境產生嚴重損害的產業,以及比較落後的產業。簡言之,實體經濟應是環境保護的,產業升級方向的。

金融是如何服務於實體經濟?更多的人理解這是一種貸款服務的關係,以為實體經濟出了問題,有貸款需求,金融就應該無條件的去滿足它這種需求。應該說這種理解是有重大誤差的。

首先,我認為從資金層面上,我們要站在更高的角度來相信市場。

實際上在一個市場充分發達的體系裡面,資金到實體經濟的流向方面,其本質是不會出現問題的。因為市場有一種均衡的力量,它會知道可以進入哪些地方不能進入哪些。比如說華為就不要去幹預,它肯定會去有盈利的地方,包括一些高新技術企業,獨角獸企業,相當多的都可以得到資金,只不過它這個資金不是銀行貸款,而是一些風險資本。

人力的干預,實際上是他相信某個站在很高的位置上的人的力量,能夠比市場更聰明。這個在我看來是一個誤區。在這個誤區下有一種說法,流傳甚廣,我們要讓這個資金脫虛向實。聽著很順心的,但你想想它這個內在含義是什麼?

說這話的人還是不太相信相信市場的力量,他不知道往哪走是對的。有時候的“虛”,是為了未來做更好的事。比如資金流入到風險資本里,流入到VC、PE裡去,進入到各種私募基金裡,看似是虛,其實是實。它實際上是為了更好地孵化未來的產業。

不要認為這會製造多大的泡沫,實際上中國很多高科技企業需要這些資本的業態去謀劃,這樣產業才能升級,才能進行經濟增長模式的轉型。經濟增長模式的轉型,沒有相適應的資本業態的幫助,是很難的。

其次,金融和實體經濟的關係不僅僅是一個融資服務的概念,一個很重要的功能是存量資源的再配置。

在一個發達經濟體,併購存量資源的重組是資本市場成長的基本動力。跨國公司也好,世界500強也好,絕大多數都是通過市場併購完成的,自然再生有但是很少,多數是通過橫向和縱向的併購,完成了一個產業鏈的整合的過程,才形成國際化的公司。

如果說沒有存量資源的重組,沒有併購的功能,光靠IPO這樣一個簡單的增量,一個國家的資本市場是沒有發展的動力的。現在老闆上市意味著它進入衰退,也就是說它的增長性在上市後就不斷地下跌。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要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要發動多種業態的資本,因為它要活化新的企業,我們對這個認識是比較膚淺。

最後,實體經濟還包括老百姓。老百姓對金融有需求的,我現在網上購物需要第三方支付出現,提供便捷有效安全的支付體系很重要,老百姓需要這個東西,中國金融變革最近幾年非常好的,就是順應了老百姓支付的需求。

第二,中國當前的問題在哪裡。主要是一些決策部門偏離了金融發展規律,世界上一百多個國家裡,金融模式各異,但基本方向是不變的,是朝向市場化的,金融資源的中間配置力量,比如說銀行,比重是在下降的。

但我們的監管破壞了金融發展的基本規律,冷落了金融的秩序,後來果不其然,到了2018年9月份以後中國經濟出了大的問題,不能簡單歸結為是經濟週期,中美貿易戰。很重要的是我們監管政策沒有適應經濟發展的規律。

我不太喜歡用所謂的強監管,我喜歡用規範監管,依法監管。強監管有超越規範監管的嫌疑。商業銀行的表外業務是基本趨勢,不可能在表內做,表外之後他要傳到實體經濟,通過影子銀行慢慢傳導過去,成本高一點沒關係,好過不能獲得資金死掉。

科技進入之後金融業態豐富了,但監管層對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金融業態沒有數,認為可能是未來金融危機的來源,他不知道這些看不清楚的東西正是未來。互聯網金融我覺得有價值的,雖然P2P出了大事,一些人懷著發財夢搞P2P是騙子,馬雲那塊做的就很好,線上有大量數據,幾秒之內完成線上貸款。

第三個,如何解決。中國問題第一要發展,第二要創新,所有停下來的問題都需要通過創新完成,2004年銀行推表外並迅速的擴展,這個實際上是中國金融一個改革創新重要結果。其次要重視技術的作用,科技對金融顛覆性影響,使金融業態多元,使金融工具多元化,會使服務鏈條拉長了,實際上對監管提出很高的要求。最後要研究金融發展的規律,尊重市場發展的規律,更重要的是推動國際化。

吳曉求:“脫實向虛”不會產生多大的泡沫,產業升級需要風險資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