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 吳曉求:發展中國資本市場必須走出“四個誤區”

吳曉求:發展中國資本市場必須走出“四個誤區”

“預見2020·中國資本市場高峰論壇”

吳曉求指出目前金融脫媒的趨勢在加強,所謂“脫媒”主要是脫融資的媒,通過市場繞開傳統的金融機構,特別是商業銀行,來完成融資和投資的整個的過程和活動。脫媒的結果就是資本市場的發展。

同時吳曉求認為我國目前已經具備了資本市場良好發展的基礎,但目前的市場發展卻並不如預期的那樣,對此,吳曉求表示發展中國資本市場必須走出四個誤區。他講到:“我們這個市場不好,我們有四個誤區深深地約束了我們,這四個誤區不解決,還真的很難發展起來”

誤區1:這個市場是幹什麼的?

我們始終處在誤區之中,也就是這個市場究竟是融資的市場還是財富管理的市場?這個真的很重要。坦率地講已經快三十年了,絕大多數時候、絕大多數人都把資本市場在中國理解為是融資的市場,以為它是金融機構或者商業銀行融資功能的市場化的延伸,它是做這樣一個解讀。所以,你會看到它修改很多的規則,它都是在為融資者提供便利。無論是它降低門檻還是降低標準,它把它看作是融資的市場。

當然融資和財富管理或者融資和投資是一個硬幣的正反面,我們把反面看成了正面,把正面看成了反面,事實是這個市場作為一個硬幣,它的正面是財富管理,是投資的功能,硬幣的反面是融資的功能。如果這個市場具備了財富管理的功能,是中國最重要的財富管理的市場的話,那麼融資功能自然就會好。如果你活生生地把融資放在第一位,它最終是達不到目標的。所以,這是一個重要的誤區。

實際上理論研究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中國的整個資本市場之所以生生不息,它作為一種脫媒之後的力量,它之所以有如此強大的能力,肯定是和商業銀行傳統金融機構有明顯不同的功能存在,而且這個功能是傳統金融機構所不具有的。這就是財富管理。金融機構是沒有財富管理(的功能),因為它沒有基礎資產,所以資本市場提供了財富管理的基礎資產,提供了它配置的一種比例,一種可以選擇的資產。

誤區2:讓什麼樣的企業上市

這和如何認識這個市場的基礎功能有密切的關係。因為我們過去是把上市公司的重要性放在特別重要的位置,說這個企業是關係到國計民生,它在國民經濟中處在主幹的地位,如此等等。它把公司的重要性作為上市重要的條件,也把公司過去的

歷史、今天的狀況作為上市的必要、很重要的條件。實際上這也是一種誤區.

說實話它重要不重要沒有關係,關鍵的是這個公司有沒有成長性。作為資本市場的投資者,他沒有義務也沒有責任去維護這家公司的重要性。它多麼重要也和他沒有關係;但是這家公司的成長性跟他有關係。他沒有責任為哪一家企業去解困、疏困,他沒有這個義務,但是他的確希望他的投資能夠達到與他風險相匹配的收益,這是他的基本的要求。這個要求是資本市場發展存在的理論基礎。如果資本市場不能夠提供與它風險相匹配的收益,這個市場不會有生命力,它就會日益消亡。之所以它有生生不息地發展,就是它提供了與它風險相匹配的收益。

這個來自於哪裡?不來自於公司的重要性,來自於公司的成長性,來自於公司的未來,不來自於公司的輝煌的歷史,甚至也不來自於它今天的狀況,是來自於它的未來。

我正是從這樣一個角度,我是高度地讚賞科創板,特別科創板設立試行註冊制,我是持特別支持的態度,因為它符合這個理念。這是第二個誤區,選擇什麼企業上市的時候,我們長期以來有誤區的,把重要性勝過成長性。

誤區3:對風險的理解

我們長期以來把市場指數的上漲、價格的上漲都認為風險的來臨、風險的積聚,把風險的下跌認為是風險的釋放。所以,在市場往上漲的時候我們的宏觀管理部門、監管部門就開始緊張了,因為它認為風險來了。市場下跌了,也不動了,他認為安全了。他不知道這剛好是相反的,市場在一個位置上不太動,這個市場是沒有活力的。我們不要過度地解讀投機。中國文化裡對“投機”有過度的解讀,這也是影響了市場發展。這會影響我們監管的理念,因為價格一上漲我們就緊張,我們就開始約束它。

我們的前提是隻要這個價格上漲是在透明度基礎上的,是在充分披露信息基礎上的,不是在虛假信息披露或者說在內幕交易、操縱市場的這樣一個環節下的成長。只要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它都是合理的,都是有效的,都是沒有風險的。當然在內幕交易、虛假市場上的價格當然是泡沫化的。

所以,監管者的責任是要保持市場的透明度,這是監管者的唯一責任,他對其它沒有責任。有多少家上市公司每年上市,或者市值有多少,跟他都沒有關係,他的責任是保護市場的透明度。有了市場的透明度,市場才具備了“三公”原則實現的基礎。“三公”原則把信息的公開性放在首位,這就是說我們監管的重心一定是放在市場透明度上,透明度的來源是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所以,這也是誤區,對風險的理解是誤區。

誤區4:這個市場究竟誰最重要?

我們究竟該保護誰的利益,我們究竟該教育誰,在這些方面我們也是有重大的誤區。

當然我們喊了很多年要保護投資者的利益,這個提法本身是非常正確的。但是既然保護投資者利益,我就在想怎麼去保護他?有些人會想要進行投資者的教育,所以這是保護投資者利益的重要的部分。在我的思想和認識裡面,這個市場最應該教育的是誰呢?是融資者,是上市公司,我們要成立融資者教育。你要成為上市公司,必須履行公司法》《證券法》以及有關信息披露的法定義務,因為你拿了這個市場的錢,你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這個錢和銀行貸款是不同的,它來自成千上萬的投資者,他對你是有預期,你對他是有責任的。你拿了人家的錢,你一點兒責任都沒有,這個不行。

我經常說我們還是要成立融資者教育的機制,我們重點要告訴說從一個非上市公司到上市公司,你的法律責任發生了什麼變化。當然你知道多了一條融資渠道,甚至很多上市公司都認為這個融資是沒有成本的,這也是一個巨大的誤區。在資本市場上權益性的融資是很昂貴的,它的昂貴程度顯而易見要比你發行公司債要高很多的,在美國成熟市場中,股票市場的收益率比公司債的收益率平均要高6個百分點,也就是說你對投資者貢獻的利益比你發公司債要高6個百分點,你要有這樣一種心態。在中國文化裡,這是一個免費的午餐,是沒有成本的,多麼大的誤區!正是因為這種誤區,造成了很多上市公司不負責任。

所以,為什麼要對融資者進行重點教育?投資者只要是融資者如實披露信息,能夠盡責,加上我們監管部門對市場進行有效的監管,投資者是聰明的,他會判斷它的風險有多大。

我們不要對整個投資者的理性產生懷疑,投資者作為一種集合,他的行為是理性的,當然作為單個某個個別的投資者會存在某種不理性的行為,但是作為一種集合行為,他是理性的,他的理性是基於對現成的信息披露、信息瞭解的基礎上做出的一種行為選擇。你不要假定所有的投資者都是非理性的,所以我要對投資者進行教育,這個假定本身是不存在的,所以,加強對融資者的教育是當前最重要的任務。

當然也要加強對中介機構的教育,中介機構是代表社會、代表投資者,通過你的專業能力去過濾虛假信息,以讓市場達到足夠的透明,這就是中介機構的責任。有的時候中介機構也會忘掉了這個責任,當然監管者,我一般不提要對監管者進行教育,我是說“監管者要學習再學習,是因為我們的情況在不斷地發生變化,我們要了解資本市場內部的新的變化,所以需要學習的態度,不能夠凌駕於市場之上。實際上市場是很聰明的,坐在辦公室的人,不要以為會比市場上的人聰明,告訴你應該怎麼做,不應該怎麼做,我不認為這是好的。所以,對監管者來說要學習再學習。

(本文作者為中國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成員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吳曉求先生,本文轉載自“財經地圖”微信公眾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