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投资房产有没有风险?

当前,投资房产有没有风险?

投资有风险

买房前的担心和买房后的焦虑一直就在刚需客的心里存在。投资客其实也一样!

面对动辄几百万的房子,换做谁都会谨慎好几天。如果上涨,自然是好事,一旦下跌,一年少说几十万的的亏损还是让大家吃不消的。

我不可能精准的知道未来房价的涨跌,我只是提供一个思路,我认为很多时候,理解了这个思路,或许也就明白了房价为什么会涨,以及为什么会跌了。

只要是商品,就要遵循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什么?价格永远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里面的价值最重要的一个考量就是核心属性。房子的核心属性就是居住。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其实就是在价值上做界定。

那么现在投资房产有没有风险呢?

有没有风险,其实还是那句话,要看他的价值有没有得到提升,按照之前我们说的,那就是房子居住的属性是不是得到了强化,房子是不是越稀缺了。而要说到稀缺与否,就要看需求市场有无持续放大,以及结合供给市场的情况来分析。任先生(任志强先生)之前的分析及论断多半是走的这条路线。他得出房价一直要涨的逻辑在于供需失衡。历年来的调控政策都是在抑制需求上做文章,比如提高首付,限购和限贷等等,并没有涉及供给层面,政府在土地供给上一直采取计划供给的策略,既然是计划供给,那就从源头把控了房价上涨的动力源泉。所以说,这种分析也不无道理,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非常准确的预测。

那么我们是否就据此认为房价就不可能跌了呢?恰恰相反,只要大家仔细看完了上面的分析,实际上解决高房价的问题并不难。措施的重点还在解决供给。在土地市场上多放盘,同时鼓励集体土地入市,再结合旧城改造,就可以大量腾出土地资源出来。房地产市场化已经很多年了,现在可供出售的土地资源越显稀缺,很多大城市更是一地难求。可见部分大城市的城镇化已经快到头了,国家早在几年前就提出了新农村建设思路,这既是搞活乡镇经济的一个新思路,也是盘活土地市场的一个新探索。所以,我认为如果还有土地能够开发,一定是从大城市的周边城镇兼并过来的土地。应该看到,这样的趋势已经在慢慢显现。比如杭州城市边界的不断外延,又比如雄安新城的建立,大抵都是这么个思路。所以,供给侧我认为很快会有一个极大的改善。

同时,再回到需求侧,还是要说到城镇化的问题。根据201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上海以87.6%的城镇化率位居榜首,北京仅次于上海,达到了86.5%,天津排在第三位,为82.93%。这三大直辖市作为城市经济体,经济发展以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农业和农业人口在全市所占的比重已然很小。其余主要城市的城镇化率估计也大抵如此,具体情况请见下面表格:

当前,投资房产有没有风险?

应该看到,除去部分偏远的地区外,很多城市的城镇化率已经赶上并超过发达国家的水平:

当前,投资房产有没有风险?

这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部分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已经几乎走完了城镇化进程。相较于部分二线城市大量招徕人才流入,很多一线城市却在严控人口流入,加之身居这些城市的成本激增(主要是住房成本),使得部分已经流入的人口也在慢慢流出。而这些流入却没有房屋居住的人群就是房子的主要购买力。那么问题来了,这样的人是越来越多的流入,还是越来越多的流出呢?这个数据大家可以细心看看每年的统计局数据。在此,我就不做过多延展了。

另外,我们还要意识到一点,面对动辄几万单价,几百万总价的房子,对于购买力也是有相当高的要求的,实际上,流入的大量人口在短期内也无法转换为真正购买力。加之各地越来越严的房产限购和限贷政策也在逐渐打压这种热情,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从大方向来看,国家并不希望以前的发展态势继续下去。

再有一个因素,我认为也很重要,那就是金融政策的调整。从最初买房的零首付到后面的一成、两成、三成,再到现在的5成甚至是6成的首付,其实可以清晰的看到,国家在金融政策上一直在趋严。得益于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全世界都在量化宽松的道路上走了很远,但值得大家注意的是,美元已经在去年就中断了量化宽松,并开启了加息进程。据说欧洲央行也在积极准备结束量化宽松,那么问题来了,在全世界国家都在量化宽松政策上踩刹车的当下,我们是跟还是不跟呢?跟了,经济发展可能减缓,甚至经济发展局面受损,不跟,汇改又会有极大的压力。孰轻孰重,国家领导层自有定论,我们在此就浅尝辄止了。但有必要告知大家的是,国家已经在汇率市场上出手了。

最近国家一直在反复强调一个论调:那就是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既强调了房屋的根本属性,也否定了其价值投资的属性,这与其说是一个官方的房地产市场观点,倒不如看作是国家对大家的谆谆教诲。

历史上,资本自由化的美国、日本和香港都遭遇了房价的暴涨和暴跌,他们用血的教训捍卫了市场规律的科学性,这说明,市场规律这个东西还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我们千万不能忽视了它的存在。

让我们重温这段话: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