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久方能生情,多遊才有水感


相信很多人可能都在泳池中看到過這樣的一幕:兩個遊著相同泳姿的人,且泳姿等技術沒有相差甚多的情況下。一個不急不緩並且保持著較快的速度流暢前進,另一人的頻率是前人的幾倍不止卻始終沒有較高的遊進速度。

這或許就是因為“水感”的強弱所致。

水感的定義

所謂“水感”,是指游泳運動員在水中游進時隨身體姿勢的變化,對水的特性懂得、感知、利用能力。

有的優秀運動員能感覺到水從身體周圍流過的情況。在遊進時,水對手指尖、手掌、面部周圍、軀幹、腳都有感覺,這種高度水準的水感,使運動員能自我判斷遊進是否均勻、快速和省力。

水性&水感

很多人對於水感與水性的區分處於一種很模糊的狀態,在這兒告訴大家水性更強調的是呼吸熟練程度。

而水感指的是游泳者對水的綜合理解、體會和感受,它是在游泳實踐中逐漸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形成在大腦裡對水的直接感覺。類似於音樂的“樂感”,語言的“語感”。

水感既可以是先天的稟賦,也可通過活動實踐獲得。經驗表明,後天的實踐及訓練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水感”。

日久方能生情,多遊才有水感


如何提高水感

訓練開始前和訓練間歇時可適當安排些有益於培養水感的水中動作如水中倒立、水中滑行等。這些動作可以有效培養人體在水中的感覺能力和對身體的控制能力,逐漸形成良好的水感。

另外,加強協調性訓練也是增強水感的方法之一。

良好的協調能力必然在技術上有所反映。協調性好的人,表現為手腳能力協調運動形成合力,更容易抱住水。

例如蝶泳時,經常容易犯的錯誤是:第二次打腿沒到位,臂加速推水不夠,造成手腳配合脫節。協調性較好的人,手腳通常能很好地配合起來,“抱水”感覺較強,很容易地形成了正確的動作。而良好的“水感”有助於形成規範的動作,規範的動作也有助於對水形成較好的感知能力。二者相輔相成,事半功倍。

水感是一種比較微妙的感覺,一般人獲得的方式就是經常下水。長待在水裡的人對水的感覺和把握,要遠遠勝過不下水的人。

因為人體的表面佈滿了感應系統,這些感應系統的靈敏程度,決定著你對肢體動作的支配能力。比如手指的動作就遠遠勝於腳趾的動作,但如果沒有了手的人在經過訓練之後往往能用腳趾代替手。

因而常在水裡的人體表的感應系統對於水的流動能夠精準的把握,隨之也就支配肢體做出相應的動作去追隨它,這一切都在潛移默化中完成。因此要想得到良好的水感,說到底就是要多接觸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