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院為建設首都而生 描繪和見證了北京的城市變遷

從新中國成立十大建築中的八大建築,從亞運會到奧運會,從民用住宅到城市公共建築,作為新中國第一家建築設計院,北京建院為建設首都而生,也描繪和見證了北京的城市變遷。

在兩萬五千多個日夜裡,北京建院完成了25萬餘個項目、超過2.5億平方米建築面積的設計工作,正在建設中的大興國際機場與國家速滑館將成為北京新的地標性建築。

北京建院為建設首都而生 描繪和見證了北京的城市變遷

承擔雙奧場館建築設計

伴隨著新中國的建設與發展,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承擔並完成了北京及全國各地許多重要的設計項目,貢獻了不同時期的設計經典。

如上世紀50年代象徵新中國形象的人民大會堂、革命歷史博物館;60至70年代體現中國自主科技實力的首都體育館、北京飯店;80年代體現改革開放步伐的中國國際展覽中心、第11屆亞運會場館;90年代完善國際大都市功能的首都機場2號航站樓;此後,國家大劇院、首都機場3號航站樓、國家體育館、五棵松文化體育中心等建築作品續寫著中華民族的文脈傳承。

隨著成功申報2022年冬奧會,北京成為世界首個雙奧之城,北京建院也成為了少數同時設計過雙奧場館的建築設計機構。據介紹,國家速滑館等兩個新建場館以及國家體育館等7個改造場館的設計和諮詢工作均將由北京建院承擔。

北京建院為建設首都而生 描繪和見證了北京的城市變遷

10年醞釀打造北京坊

新和舊,一直在北京這座古老而現代的城市中交替出現。青磚屋面與玻璃露臺交錯,柚木與混凝土合璧,前門的北京坊讓初見的市民和遊客大為驚歎。以百年勸業場為中心,沿街8棟單體建築鋪陳展開,北京坊建築群如今已成為大柵欄地區的新地標,也是北京建院最受年輕人喜愛的作品之一。

“有幾個數字可以跟大家分享,一個是10年,一個是7人。”北京坊設計團隊負責人、北京建院協同管理部副部長王宇說,從2012年建築集群設計項目啟動會召開,到2017年北京坊建築集群正式落成,單是工程角度的設計就持續了近5年,如果加上從2005年開展的控制性詳細規劃,北京建院在這個項目上已經投入了10餘年。

北京坊總佔地面積只有3.3萬平方米,卻匯聚了7位中國建築設計界著名建築師,這在其他的集群設計中十分罕見。一棟棟形態迥異而又風格協調的單體建築,由朱小地、吳晨、朱文一、邊蘭春、崔愷、王世仁、齊欣7位建築師共同參與設計。

站在北京坊Page One書店的落地窗前,抬眼便可遠望正陽門城樓。星巴克咖啡全球最大門店、全球第二家無印良品酒店、首家四季鮮花主題餐吧北平花園,每家店都堪稱精品。在勸業場東廣場的小舞臺,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還曾上演絃樂四重奏,讓音樂與建築交相輝映。

北京建院為建設首都而生 描繪和見證了北京的城市變遷

斗拱工坊傳承古建文化

形狀各異的木料塊、各式各樣的製作工具、用榫卯體系組合構建的斗拱……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很難想象在被高科技圍繞的建築設計行業裡,北京建院依然設立了這樣一個傳統的木作工坊。

非遺古建築模型製作技藝傳承人謝長青是這裡的老師。“斗拱,就是屋頂與柱之間的過渡部分,既有承託作用,又有裝飾效果。”謝師傅的工作臺上,一個看上去不過二三十釐米見方的斗拱部件,竟由270多個零件組合而成,手工製作要花費1個月時間。

在3D打印都已不再新鮮的今天,傳統木作工坊已被不少人所拋棄。然而,在北京建院2A2設計所所長米俊仁看來,木作工坊的存在不僅傳遞傳統建築的至高境界,同時在專業技藝上也有不少裨益。“這裡每週開課,每年招3個學徒,學徒從磨刀具、刨木頭開始做斗拱,培養建築師對建築構造的感知和理解。”

米俊仁說,目前工坊正在探索斗拱系列益智玩具,新產品“大魚斗拱”即將面市,接受市場考驗。未來工坊還將向社會開放,讓學者、文創機構和普通愛好者共享資源和參與活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