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代相传、一门四“头”,阳澄湖镇有个匠人世家

都说匠心难得

而阳澄湖镇车渡村刘家

却三代传承

用行动诠释着工匠精神

更难得的是

一家出了四“头”

分别是

“砖头”

大儿子刘一鸣,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苏派砖雕代表性继承人。除精心研究苏派砖雕外,刘一鸣还十分注重吸收其他砖雕艺术流派的精华,他的作品设计巧妙,做工精致,在全国范围内获奖无数,曾为中国国家博物馆设计制作砖雕贵宾厅。2016年,刘一鸣曾获得“荣誉砖雕大国工匠”,今年,他还入选了江苏省首批乡土人才“三带”能手培养对象。

几代相传、一门四“头”,阳澄湖镇有个匠人世家

“木头”

二儿子刘宝洪,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明式家具制作技艺继承人,曾获“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称号。在传承原有工艺的基础上,对红木家具的设计做出改良,使之更具时代特色。“天道酬勤,地道酬善,人道酬诚,商道酬信,业道酬精”,刘宝洪始终秉持着这一理念,与他的作坊工耕堂一起,为将明式家具制作技艺发扬光大而努力。

几代相传、一门四“头”,阳澄湖镇有个匠人世家

“石头”

三儿子刘宝华,苏州市雕塑协会理事,横泾高景山工艺石雕厂厂长。在苏州工艺美院进修4年,学成后选择了较之砖雕、木雕艺术性更强的石雕行业,在石雕方面的修为颇高。

“墙头”

小儿子刘一维,从事建设行业。不同于几个哥哥的手巧,刘一维从小在学习方面表现出了更多的天赋,成绩优异。现任职于区住建局,从事建设工作,用智慧和汗水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

接下来

就跟小沈周一起走进刘家大院

看看四兄弟的父母

是怎样培养这四“头”的吧!

一走到刘家大门

就可以看见门上一块砖雕

那是大儿子刘一鸣的作品

院内

四栋房屋相依而建

这是四兄弟的家

一位老人在院子里摆弄着什么

他就是四兄弟的父亲

也是他们在手工艺行业中的启蒙师傅

刘文元

刘文元,今年80岁,相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明式家具制作技艺继承人。15岁开始跟父亲学木匠手艺,因为素来有画画的天赋和爱好,22岁时赴昆山、太仓拜师学雕花工艺,此后便依靠木工、家具雕花谋生。由于手艺精巧,刘文元的顾客遍布阳澄湖地区。不仅如此,在木匠们眼里,他也是个十足的“刘半仙”,不管多复杂的器具,他总能用一双巧手制造出来。

几代相传、一门四“头”,阳澄湖镇有个匠人世家

刘文元与他六十多年前的画作

精湛手艺,几代相传

在刘文元看来,作为一个手工艺人,自己活计做得好以外,将手艺传承下去,是更为重要的一件事。

老刘说,父亲就是一个木匠,自己最初学习木工,也是父亲教的。老刘生育了六个子女,四个儿子继承了他的手艺,各自触类旁通,专攻一个领域,逐渐成长为行业内的佼佼者。

几代相传、一门四“头”,阳澄湖镇有个匠人世家

刘文元父亲制作的家具,已保存近百年

据刘一鸣回忆,最初兄弟几个学习木匠手艺,一来是家里自爷爷辈起就从事这一行业,每天看着祖父、父亲做木工,帮着打下手,就渐渐学会了;二来是父亲也希望他们能有一门谋生的手艺,“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学点木匠功夫,在乡里接点活干总能糊口。

刘家仍保存着刘文元父亲当年使用的工具

有了基本功之后,兄弟几个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父亲的建议,选择了不同的行业,并孜孜不倦地将自己手里的这门技艺发扬光大。

几代相传、一门四“头”,阳澄湖镇有个匠人世家

刘一鸣砖雕作品

几代相传、一门四“头”,阳澄湖镇有个匠人世家

刘宝洪所制作的明式家具

如今,刘家的手工艺已经传承到了第四代。刘一鸣的女儿大学毕业后跟随父亲学习砖雕设计制作,至今已有八年,2017年入选“指尖苏州 十佳巾帼匠星”;刘宝华的儿子也正师从自己的伯父刘宝洪,学习明式家具制作。他们希望,刘家的手工艺能在自己的手里得以延续,发扬光大。

刘一鸣女儿刘梦溪

优良家风,一脉相承

在老刘家,传承的不仅是技艺,还有良好的品德。

“我们小时候,爷爷就一直给我们立规矩,吃饭要等人到齐才能动筷,夏天再热也不能光着脚,外出、回家都要与父母亲打招呼……”除了手艺,“规矩”也是这个家庭留给兄弟们的宝贵财富。

刘家宅院

小时候跟着学木工,父亲就一边手把手教活,一边在嘴里念叨着,“要吃苦耐劳,要认真负责,答应人家的东西要好好做,要按时做……”刘宝洪从19岁开始跟着父亲学手艺,在手艺完全娴熟以前,只能给父亲打打下手。在木工活中,画线是极为重要的一道工序,一件看似简单的家具,往往要画上成百上千道线,一旦出现错误,则前功尽弃。在学画线时,父亲就总是教导他,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不能出现一点错误。而父亲给每一次画出的线,也正如他所说的那样,精确、笔直。

几代相传、一门四“头”,阳澄湖镇有个匠人世家

制作家具时使用的工具——墨斗,由木匠鼻祖鲁班发明

在对儿女的教导方面,母亲施福林没有过多的言语,只是多年来用自己的言行,给他们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结婚六十多年,施阿婆始终与老伴相亲相爱。那时孩子们还小,老刘已经是附近小有名气的木雕师傅了,总能接到不少订单,白天得去地里干农活,为了按时做完,只能晚上加班加点。每天晚上,忙完家务、安置好孩子们,施阿婆就给老刘点好两盏煤油灯,在一边给他打下手,描图纸、钻孔,虽然没有学过,但她把这些活做得有模有样,给老刘生下不少力气。

在与公公婆婆相处的三十多年里,施阿婆也一直孝顺长辈,将他们当做亲生父母一样奉养,从没和他们红过脸。远近的邻里也都夸她人慈善、好相处。直到现在,儿女几个在母亲的影响下,也一直秉持着孝养长辈、和睦家人、善待邻里的原则,时时处处宽厚待人。

在兄弟们看来,是父母亲几十年来的谆谆教诲,和温良淳厚、代代相传的家风,使他们的手艺和品德不断成长,成为了真正的“匠人”。

几代相传、一门四“头”,阳澄湖镇有个匠人世家

刘文元夫妇与刘一鸣(图右)、刘宝洪(图左)

即将告别刘家

小沈周偶然发现门后面的一块牌匾

刻有“陔蘭香遠”四个字

据刘家人说

这块石匾是清光绪年间的

由这处宅子的原主人所建

而如今,刘家人的纯孝品性

以及根植于沈周故里的孝善家风

也正如所题之字说的那样

源远流长,香远益清

几代相传、一门四“头”,阳澄湖镇有个匠人世家

这个手工艺世家的形成

更得益于沈周故里孝善家风的一脉相承

几代相传、一门四“头”,阳澄湖镇有个匠人世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