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行業分析師的誕生

 

他在國內一所不錯的金融學校讀完了研究生,其實他本科並不是學這個的,但是由於自己的理工背景就業前景並不那麼好,而他想賺錢。於是在這個陌生的城市迅速買房紮根,在兩年前選擇了最不好考的金融。

 

畢業的時候,他如願去了一家證券公司。雖然並不是什麼大券商,但是能進入這行,看著那些還在為一個合意的offer掙扎的同學,他已經知足了。

他工作的部門叫研究所。顧名思義,就是很多人從事研究的地方。

在一個公司裡面看到這麼多人整天靜靜坐在電腦前,大部頭的書、exce、計算數據、wind平臺查詢報告……這就是他對研究所最初的印象。

 

很快朋友們都知道了他的職業,見面的第一句話總是“推薦只股票吧”!

雖然他其實也還搞不清楚公司估值模型的合理性,但是一種專業人士的感覺在膨脹。於是他順口就把前幾天開會時候部門內資深研究員推薦的股票說出來了,這樣,他就犯了第一個忌諱——他以為職業就會帶來專業能力。

 

他發現自己雖然是專業畢業,但是在證券市場面前,自己的分析和判斷都如此可笑。他學過的知識常常讓他做出錯誤的判斷。但是他要完成自己的工作,他要寫公司的研究報告。很快他發現了捷徑,那就是多去觀摩行業內知名分析師的報告。

他終於也能寫出像模像樣的報告了。一堆數據、圖表,讓人頭髮暈。

最後有一個模稜兩可的結論,這樣的報告會定期發送給公司的各個營業部。營業部的營銷人員們會把這種專業的報告轉述給公司開戶的股民。

但是他知道,對於自己推薦或者看好的股票,行業內的大部分人,當然以知名的分析師為首,也都看好,他不過是在虛張聲勢的附和。

 

如果證券市場是大海,那在大海中航行無阻的是那些他都沒見過的金融大鱷。

而他,連在海邊圍觀的資格都沒有。

很快公司安排他上電視的股票節目了,領導提醒他不要搞砸了。

他懂這個意思——謹慎、不要說太有實質性內容的話。

其實,他也不相信自己能說出什麼真正有實質性內容的話。他要講的這些行業內的其他分析師也能說出來。只不過他外形比較出眾,口才也不錯。

 

他還是每天分析一大堆圖表。不過和剛開始幹這行不同,他已經有工作的捷徑,並且在這行小有名氣。

很多時候,一些基金或上市公司會讓他幫忙,寫對某隻股票的積極評價,讓散戶進來抬抬轎子……當然作為回報,他也能獲得一些別人得不到的消息。

他知道怎麼對待客戶了。對於小散戶來說,只要寫出中規中矩的報告,別讓他們太賠本就行了。

大客戶和基金還有上市公司才是市場的主宰者,才是他的衣食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