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从未亏损过,超人李嘉诚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

超过半个世纪里,李嘉诚的公司经历过太多次经济周期和政治局势变化,从一个塑料花厂到今天拥有全球最大的集装箱码头公司及化妆品零售集团、横跨欧亚的3G移动网络、日产三十多万桶石油的能源公司,如此强烈的内、外变化下,他从未有一年亏损,直到最近几年仍能让公司保持两位数的利润增长,这显然不是用“幸运”这样的词汇就可以概括。

对于过去创下的辉煌的投资成绩,李通常都显得很淡泊:“我有一个长处,一般生意的事情,非常少会打乱我内心的清静。”

然而这并不妨碍后来者不断研习他的成功案例,琢磨其令人叹服的“财技”。近期李本人在接受采访时,将其个人财技归纳为四个方面:出售业务、投资新业务、分拆上市、警惕负债风险。

这一番资本腾挪已经在2013年李氏生意从内地外移的过程中展露无疑,无论是出售百佳后叫停、分拆港灯或是屈臣氏上市,一出出环环相扣的资本大戏令内地投资者大开眼界的同时也战战兢兢于各种信号。连纵横商海数十年的万科创始人王石亦忙里偷闲揣摩起“李先生”的用意:“精明的李嘉诚先生在卖上海等的物业,这是一个信号,小心了!”

李嘉诚永远在赚钱?许多人以为“超人”投资眼光精准从不出错,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李嘉诚7月份欲出售的百佳,在香港是拥有40年历史的老品牌,由李嘉诚“和黄”的另一零售品牌屈臣氏持有,占据香港超市份额超过三成。在粤港澳地区,百佳店面共345家,2012年营业总额217亿港元。

出售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然而,在零售业整体日子不好过的时代,业内心知肚明百佳这样的翘楚也难以幸免。数据显示,2012年百佳超市345间门店收益仅占“和黄”整体营业额的5.5%。另据“和黄”年报显示,2012年其零售业务的税前利润增长率从2010年的38%跌到了8%,具体就百佳而言,毛利也仅有2%至3%。分析认为,在李嘉诚看来,这样的资产回报率过于低廉。

1994年,作为第一家打进上海的外资连锁超市,百佳超市打着李嘉诚旗下产业的旗号进入上海,最鼎盛时期,百佳在上海曾有20多家门店,随后逐步萎缩。2000年,百佳超市以“1元钱”的象征性价格,将14家门店转让给荷兰阿霍德公司投资的顶顶鲜超市后退出上海市场

尽管百佳超市在香港是仅次于惠康的第二大超市,然而超市行业的不景气,经营成本的上升已使得这块“香饽饽”变得不那么有吸引力。和黄的零售业务税前利润增长率已从2010年的最高点38%下跌至2012的8%。虽然百佳超市在2012年营业额高达217亿港元,但毛利也仅2%至3%,只占和黄集团整体收入的5%。所以李嘉诚选择此时急流勇退变现并非不可取。

前几年,李嘉诚大肆变卖内地的资产,退出内地房地产业务,可以看到的是李嘉诚确实具有超人的眼光,可谓是全身而退,现在房地产调控这么厉害,经济如此萧条,如果此时想退出,可能就没那么容易了。李超人的战略眼光,着实值得我们学习。

公司从未亏损过,超人李嘉诚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