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說北京丨中南海里什麼樣

前清西苑有“三海”,即北海、中海和南海。中海和南海合在一起叫“中南海”,但都是禁苑,老百姓無緣窺見。後因民國袁世凱的總統府設在這裡(當時也是無奈,宣統皇帝遜位,但仍居紫禁城內廷,故此退居“中南海”),“中南海”就開始成為了政治符號。本文僅就清末到民國三十七年間,中南海的有限境況通過老照片的形式羅列展示一二(感謝陶然野佬)。茲當是穿越觀光吧。


畫說北京丨中南海里什麼樣


民國二年(1913)北京三海圖


1911年辛亥革命後,民國肇始,袁世凱決定將總統府設在西苑中南海,並做了相應準備。

首先把中南海改名“新華宮”,取新中華民國開國之意,把南海寶月樓改造成中南海正門,打開南牆修一對八字牆接寶月樓兩端,使其直接面對西長安街,一層中間三楹闢三門,樓北建一大影壁,門成,命名“新華門”。

門對面隔街修菱形圖案花牆遮擋後面的回回營民居和清真寺(現牆依舊,回回營民居和清真寺已拆),中南海南皇城牆外的西長安街段改名“府前街”,中南海西皇城牆外街道名“府右街”。


畫說北京丨中南海里什麼樣


1912年,中南海新華門


“海晏堂”改名“居仁堂”,為總統辦公場所;“儀鸞殿”改名“懷仁堂”,為開會議事場所;攝政王府為國務院辦公場所;豐澤園為總統辦公機構處,整個“中南海”就成了總統府。

此時西苑中、南海部分建築被改造,廢於庚子事變的勤政殿被拆除,舊址蓋了大禮堂。庚子事變後,損毀、重建及留存的其它古建築基本還保留原貌。


畫說北京丨中南海里什麼樣


1912年,中南海中海海晏堂,民國後改稱居仁堂


1928年民國政府遷首都到南京,北京恢復為明初的北平稱謂,北平成為河北省轄市(後又升格為行政院轄的北平特別市)。

西苑的北海於1925年已闢為“北海公園”,供民眾遊覽休息。循例,中南海也應闢為公園。

1928年,時任北平市公務局局長的華南圭先生致函北平市長,要求對中南海予以保護。

這引起了國民政府的注意,認為把皇帝禁苑與軍閥官邸變成公園,是臣民社會向國民社會過渡的一個標誌,開放中南海成了還權於民的盛舉。

經過一番努力,中南海董事會於當年12月成立。1929年4月,中南海董事會推舉熊希齡為主任委員,李光漢為事務主任。

不久,北平市政府也成立“整理中南海公園臨時委員會”,負責中南海的有關事宜。至此,中南海公園正式向民眾開放。


畫說北京丨中南海里什麼樣


1930年,故宮與西苑航拍,可見中海大部


中南海公園總面積約為1500畝,其中水面約為700畝,遠超過了北海。作為北平內城最大的一片水域,除了觀賞皇家園林,中南海公園的特色還是水(冰)上項目。

垂釣、划船、游泳、溜冰的經營頗為現代,游泳有團體票,70人以上可打五折,學生有練習月票。游泳池還聘有游泳教練,指導提高游泳技巧。


畫說北京丨中南海里什麼樣


1940年,中南海游泳池


中南海公園的市民溜冰場也名聲在外,曾舉辦過化裝溜冰運動會。中、小學在中南海公園舉辦溜冰比賽則屢見不鮮,據檔案記載的學校有:一中、八中、九中、四中、燈市口小學、盔甲廠小學、宏廟小學、絨線衚衕小學等等。

開放後的中南海公園人車俱雜,不僅有自行車,還有洋車、汽車,不過要購買車證、車券方可駛入。


畫說北京丨中南海里什麼樣


1941年,中南海南海溜冰場

中南海公園內還有學校入駐,1946年,中南海公園整理委員會致函北平市教育局,希望封閉位於中南海公園東四所的北平市私立成達中學的東門,因為該校學生“每日多持竿在岸邊垂釣,並將汙穢草泥擲之滿地,實屬有礙觀瞻。”建議該校學生由懷仁堂東面的便門行走,以免混雜。

從庶民不得入內,到正式開放為公園,昔日皇家禁苑,完全融入了市民社會,容納著三教九流。中南海不再是世外仙境,各色人等雜聚,也夾有宵小之徒。

亦有人在中南海投湖自盡,中南海公園的史料中,就曾記錄了一個年輕的浙江籍自殺者,時任軍政部三十二軍無線電臺臺長的蕭箴,大概是與錢財壓力有關,他最終選擇了在中南海公園了此一生。


畫說北京丨中南海里什麼樣


1942年,中南海南海瀛臺西側岸邊,園工在打撈水草


中南海公園為了增加收入,還將園內適宜居住的房屋盤活經營,除各機關單位借用一部分外,其餘的大多租給了私人住戶。

1938年的《中南海公園事務報告書》中描述:“本園風景幽秀、地點適中,中外住戶皆樂於來此賃屋而居,是以每月房租之收入超門票而上之,此本園之特點也。”

當時,中南海有44家中國住戶,2家日籍住戶,1家英籍住戶。而諸如懷仁堂等場所,除有公務用途,則時常對外零散出租,用於宴請賓客,祝壽結婚等。

中南海公園為此專門擬定了懷仁堂出租辦法,租用時刻自上午九時至晚上十時,懷仁堂的大廳日租費需30圓。

除了各種規模的社交宴請,也曾在懐仁堂舉辦其它活動,如講座、講演、懇談和佛道宣法等。


畫說北京丨中南海里什麼樣


1940年,中南海迎春園遊園的女子


1937年北平淪陷後,日偽當局把“北平”改回“北京”。淪陷的八年中,中南海雖然還是公園,但許多殿堂被日偽機關佔據。

據1938年《中南海公園事務報告書》反映,進駐中南海的有“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佔據居仁堂)、“中華民國政府聯合委員會”(佔據勤政殿)、“臨時政府侍衛處”(佔據時應宮和喜福堂)、“司法委員會”(佔據豐澤園)、“中國大辭典編纂處”(佔據錫福堂)、“國立醫學分院”(佔據運料門迤北)、“最高法院檢察處”(佔據豐澤園)、“滿州帝國通商代表部”(佔據靜谷)、“新民會新民青年實施委員會”(佔據春耦齋)、“教育部直轄編審會”(佔據懷仁堂)等。後來,各種機構進進出出,於是中南海公園就顯得不倫不類了。


畫說北京丨中南海里什麼樣


1937年,七七事變後,北平市政府的匾額被“北京市政府”橫幅蓋住,任偽職的附逆官員在大門前合照


1945年日本投降後,“北京”又變成“北平”,李宗仁的“北平行轅”設在了中南海公園裡。

解放戰爭時期,傅作義把他的國民黨華北剿總司令部也搬進了中南海公園,設在居仁堂。

時局動盪,中南海公園也名存實亡,中南海以公園名義開放從1929年到1948年,不足二十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