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記憶丨來福戲院與榮華戲院


北京記憶丨來福戲院與榮華戲院


北京最早的戲院,多聚於南城,一般聽眾都須步行出前三門,裕於資者始能坐“棚車”趨騾前往(所以“棚車”又叫“騾車”)。隨著社會發展的需要,東、西、北三城,才逐漸建築戲園。然格於習慣,名伶演於東、西、北三城者極少,有之,自東安市場之吉祥園始。

東安市場初建時,尚未有吉祥園,只是在南端空曠地界,支棚圍蓆圈為臨時劇場(與後來天橋的蓆棚劇場無異)“東富西貴”是舊北京居民的特點之一,雖簡陋蓆棚,富家亦常往聆之,圖方便也。上座既佳,名伶亦趨而演出,如俞振庭、老水仙花、劉鴻升等,時露佳作。然蓆棚終屬簡陋,且易引火,丙丁無情,焚燬者再。有識之商,乃集資於北端東西兩側,各建戲園,東側為吉祥茶園,西側為丹桂茶園,園內建築,均仿南城各大戲院。園既正式成立,名伶演出者益多,賢如譚鑫培、孫菊仙、王瑤卿、楊小樓、龔雲甫、陳德霖以及四大名旦、四大鬚生均前後露演。營業情況與南城各戲園峙埒相等。後丹桂園亦毀於火,吉祥戲院則巍然獨存,直至今日,故談東城戲院者,無不以吉祥園為代表。

實則吉祥園外,朝陽門與東直門之間,尚有專演於夏季之“菱角坑戲院”,只以地處城外,名伶演出多屬“分包”(即臨時演出,而無“定轉”之意)。其長期演出者,當屬張笑影、段劍石之文明新戲。所謂文明新戲,就是當時的時裝京劇,如《春阿氏》、《鋸碗丁》、《白奶計》等。正戲前加演雜耍蓮花落,如白鳳鳴之京韻大鼓,常旭久之快書,華子元之戲迷傳、焦德海、劉德治之相聲,邵雅軒,笑然居士之單絃拉戲,快手劉之戲法等,五花八門亦足娛目悅耳。蓋菱角坑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之勝,既可賞藝,又可祛暑,每逢三伏暑季,觀眾不計路遙,紛至沓來,營業鼎盛。

菱角坑之外,隆福寺東街,尚有來福戲院;東四商場中尚有榮華戲院。兩院成立,則後於菱角坑,更後於吉祥園。

來福戲院初名來福茶園,約建於清光緒末年,時演京劇及雜耍,而上座率不及吉祥、丹桂,冷落多年,無人問津,因地處於隆福寺街某大花廠之側,門面狹窄,不為遊人矚目。入院有向北小夾道,往東數武,始為劇場,戲臺座南朝北,後臺臨街。劇場可容800人,光線亦暗,1925年左右,北京票友風起雲湧,彩唱者無日無之,票友過戲癮,“搭桌”(即為某人籌款)賣“紅票”(即通過私人關係,將戲票售出,並非由戲院售票處購買的)者乘機牟利,租賃大劇場所費不貲,獲利較少,乃矚目於多年冷落之來福園,慫恿園主,出資稍事修茸,改名為來福戲院,專演票友彩唱之“搭桌戲”。逢節則組織“粽子班”(舊曆五月端陽);“月餅班”(舊曆八月中秋);“元霄班”(舊曆正月十五日)邀請知名演員,“分包”兩三日,獲利亦豐。

時予票戲之興正濃,常受邀演於該院,《連環套》、《鬧江州》、《失街亭》、《法門寺》、《黃鶴樓》等,均於該院演出過。有時留影紀念,須請隔壁之照像館,攜機至院之小夾道中,不卸裝而先照像。若遇廟會,遊人蜂擁圍觀,有謂臉譜勾得乾淨者。有謂扮像魁梧氣派者。時予青年好勝,聞之亦沾沾自喜,事隔60餘年,今日思之,赦然自哂。有時舉辦搭桌戲者,集名票於一堂,劇目極硬,不下於名伶演出,如名票小生鐵麟甫《八大錘》飾陸文龍,跛一足而打四將,識者談其功夫堅實,可埒於當時之程繼先、朱素雲。更以學黃三馳名之名票花臉怡悅堂飾兀朮,文武老生名票於冷華飾王佐,由內行又轉入票友老旦宗子衡飾乳孃(宗子衡唱、念、做、表俱佳,一度下海,搭梅蘭芳班,因演《孝義節》而獲肥彩,勝於蘭芳,後臺管事,以其犯“喝角”之規①除名梨園,又轉為票友拿“黑杵”②矣。)珠聯璧合,觀眾認為大飽眼福。此種水平較高之票戲,來福戲院數見不鮮。

①:梨園舊例,凡配角得彩多於主角者謂之“喝角”。“喝”即超越之意。一般稱某角勝於某角,亦曰“誰喝了誰”。

②:舊例,以票友名義而暗中取酬者,謂之“拿黑杵”,“杵”是江湖黑話中“錢”的代稱。“黑”即指暗中取酬。

來福戲院既以演票友彩唱戲而營業大振,東四商場主人見獵心喜,亦修茸劇場,名之為“榮華戲院”分來福之餘潤,饜票友之豪興,兩院隔街相望,票戲時唱對臺,予亦常演於榮華,如《群英會》、《穆柯寨》、《清風寨》、《捉放曹》、《群臣宴》、《下河東》等,均首演於該院。有時梆子劇團來京演出,苦無場所,亦試新聲於榮華。予猶記1934年5月10日(舊曆四月十一日),觀霸州紅、劉殿甲、筱蓮花、青菊花、張林山、磨盤紅、活張飛、王子峰、儲國臣等名梆子演員演出《火燒新野》、《三女奪夫》、《馮茂變狗》、《金剛廟》、《拾黃金》、《封神榜》等於該院,生、旦、淨、醜均有特技,活張飛在開打時,拔下夏侯惇的一根靠旗,環眼圓睜,如射烈焰稱之為“活張飛”似無愧色,藝高技絕,憶及如在目前。榮華戲院常演雜耍,終無菱角坑之勝。

東城戲院,冷僻者為來福、榮華,曇花一現者為瀛寰大戲院,該院在燈市口瀛寰飯店隔壁,建1932年,宏偉壯觀,勝於東安市場之吉祥。開幕於1932年元旦,特邀富連成演出,劇目為毛世來之《鐵弓緣》,沙世鑫,傅士蘭之《罵殿》、駱連翔、朱盛富、蘇富恩、李盛斌之《青石山》、葉盛章、葉盛蘭、劉盛蓮之《鴻鸞禧》、李盛藻、貫盛習之《定軍山》、駱連翔、蘇富恩、孫盛文、沈富貴之《百涼樓、興隆會》。票價視演員及劇目而定,不能維持固定水平。楊小樓曾演《湘江會》、《武文華》雙出及《落馬湖》帶《酒樓辭差》,尚小云曾演全部《詹淑娟》、荀慧生演全部《白娘子》,均售滿堂。此後不久觀眾寥寥,故演期不長,兩年左右,即報歇業。

東城電影院,亦間有演出京劇者,東華門大街之真光影院,曾一度由梅蘭芳演出,營業極熾,終因該院院主樸蔭侯君,以租賃之始,合同中曾載有隻演電影,不演戲曲的條例,訴諸法院。租者敗訴,逐輟檀板歌聲,聞者惜之。

“七七”事變後,東單牌樓北之平安電影院,亦一度演出京劇,予為中華戲校王金璐、傅德威、宋德珠等改編之《宏碧緣》即於該院首演,為時亦暫,均不及吉祥戲院之松柏長青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