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第一个“洋厂长”受到中国国家表彰的启示

2018年12月18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大会,隆重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表彰了为中国改革开放做出重要贡献的十位外国人,在这个十人名单里,一个已故德国人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位洋厂长威尔纳·格里希”。

改革开放第一个“洋厂长”受到中国国家表彰的启示

据国家专家局有关资料和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深圳论坛专家介绍,建国初期,3万多名来自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专家先后来华传授技术,参与“156项工程”建设,为新中国建立基础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大规模引进海外人才,截止2008年全国已累计引进国(境)外专家478万余人次。40年来,累计数百万人次的外国专家来到中国工作,将自己融入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他们是中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见证者、参与者,也是沟通中国与世界的友好使者。中国人民始终不忘他们的贡献,铭记他们的功勋,学习他们的精神,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画卷里,永远有他们的光辉篇章。

改革开放第一个“洋厂长”受到中国国家表彰的启示

在星汉灿烂的这么多外国专家中,格里希所从事的事业不是高精尖的科技工作,不是互联网技术,不是拯救生命的生物科技或实用医学,仅仅是一名普通的制造业的退休专家,没退休时也仅是一名德国工程师,可是自打他的事迹在媒体公开以来,他一直受到各方关注,海外舆论称作是中国对外开放和改革进程中“一件令人吃惊的新闻和成功的典范”。他曾经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对中国最有影响外国专家”,成为15位获此殊荣的杰出人物之一。在“新中国60年最有影响的海外专家”评选活动中,他从海选的63位专家中脱颖而出,成为TOP10之一。

改革开放第一个“洋厂长”受到中国国家表彰的启示

格里希早在2003年去世,享年83岁。为什么一个去世15年的外国人,在中国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隆重时刻被以这么隆重的方式来纪念呢?

改革开放第一个“洋厂长”受到中国国家表彰的启示

这是对“开放”的强调

维尔纳·格里希(Werner Gerich),1919年出生于德国。1984年,中国改革开放刚刚步入第6个年头,时年64岁的他,作为德国退休专家(SES)组织派往武汉的第一批3个外国专家之一,来到当时的武汉柴油机厂(以下简称“武柴”)进行为期四个月的考察,义务担任技术顾问。

由于他的专业精神和认真态度,他为工厂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有些已经被证实为行之有效,受到了全厂上下的一致好评。经过层层报批,格里希担任武柴厂长的申请得到批准,从此,武柴出现了史上第一位外国籍的厂长,同时,他也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洋厂长”。

改革开放第一个“洋厂长”受到中国国家表彰的启示

这在国门刚刚打开的八十年代,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当时,我国已有80年成立的合资企业天津王朝酒厂,因为要进口设备、外国专家食宿在工厂内部,受到当时诸多外贸、外事政策的限制,时任天津市市长的李瑞环、外经贸委主任李岚清做了大量工作,最后经过陈云同志亲自批示才得以顺利推进。李岚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退休后,在他的专著《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中,记述了改革开放初期这一艰难的历史时期。

改革开放第一个“洋厂长”受到中国国家表彰的启示

和北方天津王朝酒厂一样,武柴聘任外国人当厂长的事,也是经过了后来成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时任武汉市市长吴官正亲自协调,才得以顺利实施。和外国专家参与、协助工厂工作不同的是,这是把一个国企的管理权交给了外国人,这不仅是格里希的成功,更是国家政策的成功。这种第一个吃螃蟹的精神,凸显着磅礴大气的两个字:开放。

改革开放第一个“洋厂长”受到中国国家表彰的启示

这是对“改革”的强调

在国家政策层面,开放是与改革相伴而行的,这是起飞的两只翅膀。

武柴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家机械部定点生产单缸柴油发动机的厂家,典型的计划经济的产物。虽然它坐落在武汉最重要的工业区之一占田工业区,有着九省通衢的区位优势,但是因为当时单缸柴油机生产的过剩和市场的萎缩,它的生存面临着危机。

改革开放第一个“洋厂长”受到中国国家表彰的启示

当时全厂上下最大的共识就是需要改革。但是一个企业在宏观背景不变的情况下,想依靠自身的力量突破,是很难实现的。大家共同期待着宏观形势的改变。

恰逢其时,1984年10月20号,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大会确立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这给当时的武柴吹来了东风。格里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请来进行技术协作的。

改革开放第一个“洋厂长”受到中国国家表彰的启示

据时任武汉外办主任的丁华回忆,格里希看到武柴纪律涣散、管理混乱、产品质量差,不禁说道:“如果我是厂长,决不允许这种现象存在!”

这消息传到了市政府,经过调研论证和集体研究,一个大胆的设想出炉了,市政府决定聘请格里希担任厂长。

丁华回忆说:“当时市委、市政府的指导思想是,如果失败了,也只是一个武柴;但如果成功了,就可以给全国国企改革一个很好的借鉴。”

结果是,格里希成功了。他成功在一系列改革措施上。

改革开放第一个“洋厂长”受到中国国家表彰的启示

这是对“质量”的强调

1984年11月1日,格里希受聘为武柴厂长。吴官正在武柴礼堂亲自为他颁发聘书。

格里希对武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针对分配机制吃大锅饭,无法起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情况,他提出了“结构工资”制;针对权力分散,都管都不管的现象,他提出“厂长负责制”;根据产品缺乏竞争力的情况,他提出“产品名牌制”的改革。在这所有改革中,他突出强调了产品质量的改革。

改革开放第一个“洋厂长”受到中国国家表彰的启示

格里希反复强调,工厂首先抓的不是生产了多少产品,而是抓质量。没有质量,生产越多,国家的损失就越多。吴官正多次到武柴调研,也多次请格里希到市政府座谈,格里希每次都强调质量的重要性,吴官正深表赞同。

格里希认为质量来自现场,现场就是市场,就是市场竞争力。所以他上任伊始,几乎每天背着工具包逐个车间进行巡查。不久,他发现负责质量的总工程师和检验科长不敢严格把控质量,严重失职,就及时做了调整。除了免去这两个关键岗位领导的职务以外,还把业务能力强、敢于大胆负责的技术人员调到质检部门。他赋予质检部门负责人和厂长同样的质量否决权,让质检部门的人员穿上统一红色制服,以示与其他部门和岗位不一样的特殊地位。他还提出,厂长、管理干部都要到现场一线解决问题,不能坐在办公室。

改革开放第一个“洋厂长”受到中国国家表彰的启示

他亲自带头深入一线,但是对于习惯坐下来办公的一些人,仍然不太习惯天天深入现场。1985年6月的一次会议上,他甚至恳求:“你们有人可能认为我是发疯了,每天不知道享受,天天到车间去催零部件,累的满身是汗。我六七十岁的老人了,我拼命干不是为自己,是为了你们,为了你们的老婆孩子。”

格里希的改革起到了良好的效果。1986年,武柴柴油机汽缸杂质从5600毫克下降到100毫克以内,居国内领先水平;废品率由30%-40%下降到10%以下;产品使用寿命由3000小时增加到6000-8000小时;产品出口到东南亚七个国家,年出口量达到5000台,创汇超过百万美元……创出了武柴耀眼的业绩。

改革开放第一个“洋厂长”受到中国国家表彰的启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一个重要判断: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前不久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工作会议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必须深刻认识、全面领会、真正落实。

改革开放第一个“洋厂长”受到中国国家表彰的启示

1986年11月,格里希离任。新华社内参报道他的成功事迹,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时任国家经委副主任的朱镕基称他为“质量先生”,后来成为政治局常委的国务院原副总理姚依林五次接见了他。

改革开放第一个“洋厂长”受到中国国家表彰的启示

格里希受到了中国人民、尤其是武汉人民的衷心拥戴。1986年5月,格里希被授予在华永久居留资格,成为来武汉外籍人士中获此荣誉的第一人。第二年经教育部批准,他被聘为武汉大学荣誉教授。联邦德国政府也授予他联邦十字勋章,1994年武汉市政府授予他“黄鹤友谊奖”。

开放、改革、质量,这就是格里希获得表彰对我们的启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