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典電影《瘋狂動物城》看烏托邦與反烏托邦

“瘋狂動物城”的英文名是“Zootopia”,“Zootopia”這個詞在我國有重要的隱含信息。在英文名中,“zoo”是動物園的意思,“topia”是希臘文中“地方”的詞根。這個希臘詞根經常出現在一個英文詞中:utopia,即“烏托邦”。因此,電影更準確的譯名應該是“動物託邦”。

從經典電影《瘋狂動物城》看烏托邦與反烏托邦

作為“理想社會”的代名詞,“烏托邦”源於十六世紀英國學者托馬斯·摩爾的同名著作。在那本書中,摩爾虛構了一個擁有完美社會體制的小島,不但廢除私有制,而且實現了人人平等。

在理想制度的保護下,小島上的居民充分享受自由。現實社會中的貧困與罪惡也不存在於這個小島。

從經典電影《瘋狂動物城》看烏托邦與反烏托邦

“反烏托邦”是二十世紀出現的一個新的概念,二十世紀五十年帶以後,隨著經濟科技的發展,在現代工業文明及後工業文明裡,技術擠壓著人的原始生活空間,提高了人的感官的自由係數,卻降低了人的精神的自由係數。

人迷失了自我,泯滅了自我,向著“非人”的異化狀態淪落,而社會也向著物化的異化狀態跌落。異化問題的核心維度是價值的維度,人是目的、人是價值的尺度這樣的古典哲學命題受到了挑戰。

從經典電影《瘋狂動物城》看烏托邦與反烏托邦

在這樣的情況下,物質浪費蔓延,道德淪喪,民主受壓迫,等級制度橫行,人工智能背叛人類,最終人類文明在高科技牢籠中僵化、腐化,走向毀滅、物質文明氾濫並高於精神文明,精神依賴於物質,精神受控於物質,人類的精神在高度發達的技術社會並沒有真正的自由。

而這類思想被稱為“反烏托邦”,隨著人類工業文明的不斷髮展,反烏托邦電影不斷產生,如《V字仇殺隊》而《瘋狂動物城》就是一則成人寓言童話的反烏托邦式電影,是一面鏡子,把美國社會存在的一些現實問題動漫化呈現在我們面前,撕破美國社會民主自由的虛偽面紗,但是創作者運用諷刺性的“反烏托邦”描寫同時也寄予了作者自身的烏托邦理想。

從經典電影《瘋狂動物城》看烏托邦與反烏托邦

《瘋狂的動物城》並沒有停留在“反烏托邦”這樣的抽象概念上,而是通過一個個人物一則則事例具體化。電影從一開始,就刻意影射現實。

在最典型的一個橋段中,兔子急著到交通局查車牌號,交通局的辦事人員卻都是些行動遲緩的樹懶。生活中拖沓的行政流程,樹懶正是民眾生活中行政人員的具象化呈現。電影中的物種衝突以及種族歧視,也對應美國當下的種族現狀。

從經典電影《瘋狂動物城》看烏托邦與反烏托邦

影片的一開始,兔子朱迪的警察夢就被所有人不斷質疑與嘲笑,因為在固有觀念裡,警察局裡面的警察都是大型動物,動物城的統治者也是象徵權力的獅子,這正是突出反映了美國社會的不公平與不公正。

從經典電影《瘋狂動物城》看烏托邦與反烏托邦

然而在諷刺性的反烏托邦描寫下,寄託了創作者烏托邦的理想與信念,“反烏托邦”是美國社會的現實,這是創作者想要抨擊諷刺的對象。

在這種諷刺抨擊的同時,創作者也寄予了自己對於未來的理想——所有動物和平相處,可以做自己任何想做的事情。這種理想,這種一開始就體現在電影的開始兔子演的話劇中,並貫穿始終。

從經典電影《瘋狂動物城》看烏托邦與反烏托邦

在裡面,兔子熱血、狐狸善良真誠、龐大的北極熊聽命於小小的大先生、軟弱的羊市長卻是最終BOSS,豹警官的娘娘腔等等等等,通過這種反臉譜式的差異性描寫,正是寄予了創作者反種族主義,希望美國社會可以突破這種種族的界限,融合且融洽。

從經典電影《瘋狂動物城》看烏托邦與反烏托邦

而近幾年的奧斯卡頒獎禮上,美國黑人對華人的赤裸裸歧視,再到如今,宗教、黑人、女性、同性戀在美國已經成為政治正確。正是《瘋狂動物城》在現實的具現。

什麼是實現真正的民主自由的這種“烏托邦式”理想社會的方法,導演在片中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愛,這是一個很泛很空洞的回答,太大而化,我們會認為沒有意義,但是作者認為這是唯一的方法,電影的最後,重歸和平的動物城舉行了一場演唱會。

從經典電影《瘋狂動物城》看烏托邦與反烏托邦

超級巨星羚羊在臺上唱了一首“嘗試一切”(Try Everything)。這首歌正符合畫外音在說明的電影主題:每種動物都有缺陷,但這不應是物種間的鴻溝。想要跨越物種差異,唯一的辦法就是如這首歌中所寫一樣“No I won't leave I wanna try everything,I wanna try even though I could fail。”不怕失敗,努力嘗試!

可是在如今的美國,種族之間的問題卻正在越來越趨於惡化。創作者想要靠“愛”去化解一切話題不過也是一個美好的想象!

從經典電影《瘋狂動物城》看烏托邦與反烏托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