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包拯:腳踏實地,彈無虛發

話說包拯:腳踏實地,彈無虛發

談到包拯的鬥爭策略,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做事踏實,講究實際。有些人的弱點是說得多,做得少;包拯卻是:少說多做。他一旦掌握了事實,經過深思熟慮,然後再行動。沒有把握的事,在一般情況下他是不會輕易有所舉措的。蘇舜欽等文人聚會吟詩,他不參加;王拱辰群起圍攻改革派,他始終不為所動。這些情況很典型地說明了包拯的做事風格。他積極進取、作風踏實、行動穩健。他的奏摺,往往彈無虛發,產生了相當大的威力,使一些貪官汙吏聞之膽寒。他的批評很嚴厲,但又在關鍵的時刻能夠設身處地為仁宗考慮,從實際出發,尋找可以接受的方案。如果第一個方案達不到,就提出採取第二、第三個方案,這樣就給仁宗提供了一些緩衝的餘地,有了下臺的階梯,便於打破僵局。

譬如:許多人共同彈劾貴戚張堯佐,說他不配當三司使,而當時仁宗正在迷戀張貴妃,不願太傷感情,下不了決心,包拯就婉言提出能否將張調出外任,緩和一下輿論,以便逐步分段解決矛盾。這樣一來,仁宗就有了下樓的臺階,從而打破了僵局。在那個封建專政的社會里,面對仁宗這樣一位既提倡改革,又相當軟弱的皇帝,包拯一方面積極冒顏直諫,同時又講究策略,考慮皇帝的承受能力。這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

包拯是善於進攻的,同時又善於防守,在進攻的同時,他又採取適當的措施來保護自己;他猛打猛衝堅定不移,同時也講究策略,有時還以退為進。

在“奏邸獄”事件中,蘇舜欽等人被貶謫,包拯在諫院裡失去了志同道合的夥伴,變成孤掌難鳴。經過一番認真的思考,包拯提出了請調外任的報告,而且一連寫了7次,態度十分認真。在進攻中使用這種策略,首先要有一種不怕丟官、不怕丟烏紗帽的勇氣,要有淡泊坦蕩的胸懷。當他的報告得不到批准、還需要繼續留任時,他又勇敢地向貪官汙吏發動一場又一場的進攻,掀起一個又一個震動全國的反對貪汙腐敗的大戰役。在矛盾尖銳的時刻,他有時退卻,在退卻之中,又進一步闡明自己的憂慮。他很機智地使用了以退為進的戰略。一旦被留任,他就奮勇拼搏,不避風險,為推行吏治改革作了不懈努力。有些人,往往在不利的環境下,隨波逐流,喪失原則,做出一些違心的事來,同時還要責怪環境。包拯不是,即使環境惡劣,他仍然不喪失原則和人格。他講究策略,講究實際,每走一步路,都要經過深思熟慮。看準了就堅定不移地去行動,這就是包拯的風格和個性。因此,他的成功率比較高,失敗的可能比較小。

有人說:包拯的許多觀點和改革的建議,都是就事論事,不像范仲淹、王安石那樣,能夠提出一套改革的方案,因此他還算不上是思想家、理論家。從包拯的認識水平來看,在他的晚年,是能夠提出一套改革方案的,但是他沒有提出,這與“慶曆新政”的失敗有直接的關係。包拯一出仕,就碰上了這場改革運動。他目睹了這場改革的興起和失敗。那樣一批有能力、有威望的人,都被打下去了,自己再提出一套改革方案、再發起一場改革運動,宋仁宗能夠支持嗎?這樣的運動還能夠發動起來嗎?

很明顯,這是不現實的。

不得已而求其次!在“慶曆新政”失敗以後,包拯像一頭老牛,拉著一輛破車,只好在艱難的道路上亦步亦趨地跋涉。明明看到面前的問題堆積如山,明明看到仁宗皇帝缺乏改革的堅強意志,明明看到自己沒有力量解決全國的積弊,明明看到全國人民在遭受痛苦和煎熬,他只有盡力而為,奮勇拼搏,左衝右突,向貪官汙吏展開一場又一場的鬥爭。

包拯,一個現實主義者,一個封建社會的忠實奴僕,一個廉潔正直的官吏!在他身上,好像也缺少歐陽修那樣的瀟灑和浪漫,缺少那種玉石俱焚、孤注一擲、不計得失、最後一擊的壯烈拼搏。“慶曆新政”失敗了,歐陽修能夠挺身而出,正面對皇帝的措施提出不同的意見,而包拯卻只是痛苦地保持沉默,而後再做力所能及的反抗。這是他“未跌大跤”的經驗,也可以說,這就是他的侷限性和不足。

包拯所走的這條路,是一條痛苦之路。

這是一條看不到終點的迷茫之路。

包拯的一生,很勤懇、很努力,也很累,可是他堅強地走下去,不低頭,不猶豫,也不後悔。這就是他的人生之路。有人說:這是智者之路;也有人說:這是中庸、愚忠。讓人們去自由評說吧。包拯這個人,是值得人們評說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