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手机摄像头的像素不是越大越好?

拍照是智能手机最重要的一个功能之一。随着技术的更新迭代,在维持手机尺寸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手机所搭载的摄像头像素也越来越高。目前大多数手机的拍摄像素在1000~2000万,个别手机的像素在2000万以上。在智能手机没有完全普及的久远年代,个人的日常拍摄还是通过相机来进行,500万像素、800万像素,都是好画质的代名词。

自数码相机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像素越大,似乎就意味着画质越好。但是......(技巧君摇了摇头,发现事情并不简单)。

为什么手机摄像头的像素不是越大越好?

画质与像素到底是什么关系?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讲讲影响照片画质的因素都有哪些。

外部因素:光线。

内部因素:ISO、光圈、快门时间、像素、感光传感器面积。

我们都知道,在黑暗、光线弱的环境下拍摄,拍出来的照片要么是黑乎乎的,要么就是有很多噪点,不清晰。其实“光线”正是对画质影响最大的因素。

ISO是相机通过算法调节曝光的参数,属于软件层面,ISO越大,曝光越大,但噪点更多。

光圈直接影响物理进光量,光圈越大,进光量越大,这个由光圈硬件决定。

快门拍摄时间越长,进光量越大,但在快门时间越长也意味着,拍摄过程中不能发生抖动,例如快门时间1/10秒和1/5秒,后者进光量大,但在快门拍摄过程中不允许“抖动”,抖了就会拍糊。

感光传感器面积越大,意味着进光量越大,这个也是直接由传感器硬件决定。而像素呢?

实际上,手机摄像头在发展过程,一直都在不断克服光线问题,感光面积越来越大,光圈越来越大,算法不断升级。

摄像头在接收外部光线后,将光线分布在感光传感器上,感光传感器再将接收的光线分布在每个像素上,虽然像素决定了画质的分辨率,但是!若光线不足,即便像素很多,其单个像素分配到的进光量却不高,这个时候,你所拍摄的照片其依然很暗,画面越暗,放大后噪点就越多,画质就越不清晰。

为什么手机摄像头的像素不是越大越好?

举个例子:假设在夜晚环境光线不足的情况下,快门时间、ISO、光圈、感光传感器都维持一个常量,其进光量为1个单位,这时若是2000万像素,那么单个像素分配到的进光量是1/2000;若是1000万像素,那么单个像素分配到的进光量则是1/1000,后者虽然像素低,但进光量却更高,画面曝光更高,虽然只有1000万像素,但每个像素都足够清晰,因为单个像素的进光量够大,其表现的画质比前者要更好。

而若是在白天光线充足的情况下,假定其它变量都维持不变,进光量是100个单位,此时高像素的照片就比低像素要好。因为无论是低像素还是高像素,在白天光线充足的情况下,其单个像素被分配到的进光量都足够多,这个时候,高像素才有意义。

也正因如此,若是在传感器总感光面积相同的情况下,1200万像素的手机拍照可能会比1600万像素,甚至更高像素的手机拍照要好。但情况若是在白天,则很可能是1600万像素的手机拍照更优。

为什么手机摄像头的像素不是越大越好?

手机拍照画质的影响因素有很多,软件层面主要是拍照算法,硬件层面涉及传感器、光圈、图像处理器等等多个元器件,手机摄像头的“像素”并不能决定拍摄画质的好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