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洛賓與《達阪城的姑娘》的故事:身雖未至,心嚮往之

《達坂城的姑娘》是西部歌王王洛賓整理和編曲的第一首維吾爾民歌,也是我國第一首用漢語編配的維吾爾民歌。王洛賓也是我國近代史上讓新疆民歌在全國傳播並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而令人奇怪的是,當年王洛賓改編這首《達坂城的姑娘》維吾爾民歌時,他還沒有到過新疆,那麼,王洛賓又是如何和這首民歌結緣的呢?

王洛賓與《達坂城的姑娘》的故事:身雖未至,心嚮往之

先來簡單敘述一下王洛賓的生活軌跡,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從北平師範大學畢業後在北平某中學當了三年音樂老師的王洛賓不願在日寇的統治下教學,在十月的某一天,潛出北平,從天津塘沽口登上了去往青島的輪船,之後又幾經輾轉到達了開封,找到在北平時的戀人杜明遠(後改名為洛姍),兩人結婚後一同西行參加抗日宣傳工作。

之後,王洛賓夫妻到了山西洪洞,參加了由丁玲領導的八路軍西北戰地服務團,1938年2月,山西戰局緊張,戰地服務團又撤到西安,後來王洛賓又奔赴蘭州,加入西北抗戰劇團,進行抗日宣傳。

當時,蘭州作為大西北的重鎮,東來西往的客商雲集,王洛賓結識了很多從吐魯番來蘭州經銷葡萄乾、哈密瓜乾的維吾爾族商販,這些商販,個個能歌善舞,會唱許多新疆民歌。王洛賓為了能聽懂他們的民歌,向商販們學了幾句簡單的維吾爾語,比如見到維吾爾族朋友時,王洛賓能誇張地大聲招呼一句“亞克西!”這也讓那些維吾爾族朋友很開心。

王洛賓與《達坂城的姑娘》的故事:身雖未至,心嚮往之

有一天,一支從新疆運送抗戰物資的車隊經過蘭州,晚上,西北抗戰劇團為司機朋友們組織了一場聯歡會,會上,一位年輕的維吾爾族司機也登臺唱了一首名叫《達坂城》的新疆民歌,由於他用的是維吾爾語唱的,大家誰也聽不懂,但也報以熱烈的掌聲。

而王洛賓卻從年輕的維吾爾族司機演唱的歌曲中聽到一種不同凡響的天籟之聲,他不僅當場用速記法記下了旋律,並且在演出剛剛結束,便迫不及待的找到那位司機,還帶了一瓶好酒,誠懇地請他把那首歌再唱一遍。

可是王洛賓不懂維吾爾語,那位司機也不會說漢語,兩人比劃著交流了半天,王洛賓也不知道歌詞的內容是什麼,王洛賓只好讓司機先喝酒,他又去找了在蘭州結識的維吾爾族朋友卡得爾,硬拉扯著他來當翻譯,最終大概搞懂了歌詞內容和旋律。

王洛賓與《達坂城的姑娘》的故事:身雖未至,心嚮往之

王洛賓根據卡得爾為他翻譯過來的那些歌詞,明白這是一首長期行走在達坂城馬車伕們吟唱的口傳作品,他們生活清苦,只能用淳樸快樂的歌聲來表達自己對愛情的嚮往和對未來生活的希望。

可是記錄下來的曲調並不流暢,原生態的歌詞和曲調也不適合漢族人的唱歌習慣,當晚,王洛賓經過反覆研究、推敲後,取其精華,按照民歌歌詞比興規律,對旋律進行潤色,把分散、凌亂的樂思按照民國特有的方式貫穿起來,最終,一首4/4節拍,9個小節,4個樂句,輕快、活波、俏皮,結構完整,簡短流暢的維吾爾民歌誕生了,王洛賓將其命名為《馬車伕的幻想》。

王洛賓與《達坂城的姑娘》的故事:身雖未至,心嚮往之

第二天,西北抗戰劇團就把《馬車伕的幻想》編成了舞蹈,在歡送新疆駕駛員前往成都的聯歡會上,王洛賓上臺演出了《馬車伕的幻想》,並且還表演了剛剛學會的維吾爾舞蹈。當場,人們被這首曲調清新、歡快風趣的《馬車伕的幻想》深深打動,紛紛向王洛賓報以熱烈的掌聲。

演出成功後,《馬車伕的幻想》一夜走紅,蘭州的大街小巷經常有年輕人哼唱《馬車伕的幻想》。後來,王洛賓又對這首歌詞進行了修改,歌名先是改成《馬車伕之歌》,最後定名為《達坂城的姑娘》。

王洛賓在北平師範大學的同班同學趙啟海當時也在蘭州,他很喜歡這首歌,從王洛賓那兒拿到詞譜後不久,就把它帶到了戰時陪都重慶,《達坂城的姑娘》在山城又是引起一片轟動,隨後又有人把這首歌傳到了昆明,傳到了緬甸、馬來西亞以及世界各地。

王洛賓與《達坂城的姑娘》的故事:身雖未至,心嚮往之

達坂城也一時名揚天下,被這首歌描繪的人們大有一種“身雖未至,心嚮往之”的感覺,因為“達坂城的姑娘辮子長啊,兩個眼睛真漂亮!”

然而,令人感到有趣的是,1949年秋天,王洛賓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並進軍新疆抵達烏魯木齊市後,才從別人那兒知道自己在歌曲中描述的達坂城,並不是個什麼“城市”。達坂城只不過是一個方便商賈車馬休息和補記的小鎮驛站,當時戶數也不過二十幾戶,達坂城坐落在烏魯木齊和吐魯番之間,常年風沙不斷。

七十年過去了,《達坂城的姑娘》在民間久唱不衰,也可以這麼說:世界上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必定會有《達坂城的姑娘》。

​本文資料參考自:《歌者王洛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