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把握六个“关系”做好党报舆论监督

□张 丽 张洪伟

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群众赋予党报的一项重要职能,也是党报助力党和政府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有力手段。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同时加强舆论监督。”①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特殊形式,舆论监督报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有着独特的特点和规律。做好舆论监督报道,需正确把握六个“关系”。

正确把握六个“关系”做好党报舆论监督

一、把握好“上”与“下”的关系

党报在进行舆论监督报道时,必须要把握好“上”与“下”的关系——既要认真领会、吃透党和政府的精神,又要深入调查、了解人民群众的心声,确保舆论监督报道的选题是党和政府、人民群众都高度关注的问题。这一点刘少奇在《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中曾有明确表述:“党的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报纸每天把党的政策告诉群众,又把群众的呼声、要求、困难、经验以及党的工作中的失误反映给党。”②把握好“上”与“下”的关系,是党报进行舆论监督报道的基本要求。

把握好“上”与“下”的关系,首先要在思想意识上认识到党性和人民性是统一的。党和人民群众的立场、目标、利益都是一致的,党性和人民性自然也是一致的。党报的舆论监督报道应坚持党性原则,切实宣传好党的主张;又要坚持人民性原则,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出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把宣传好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有机结合起来。

其次,作为记者,在采写舆论监督稿件时要“上”“下”兼顾。一方面,熟悉和了解上级精神,能够有政治家办报的思想认识,从大局出发审视问题;另一方面,要脚踏实地,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的想法、看法,多关注社会民生问题,有“为民请命”的情怀。在进行舆论监督报道时,“上”“下”兼顾是好作品产生的前提。《解放日报》于2018年8月2日刊发在6版的《后河脏臭如绿色沼泽,谁是污染源》,就是一篇很好地把握“上”与“下”关系的稿件。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稿件既切合中央精神,又反映了群众的具体问题,通过深入采访写出后河被污染的可能原因。记者通过这个典型案例,披露了广泛存在的河流污染的问题及其治理措施,把贯彻中央精神与反映人民群众想法很好地结合起来。

二、把握好“点”与“面”的关系

党报要想做好舆论监督报道,要把握好“点”与“面”的关系,即在进行舆论监督时正确看待个体与整体、特例与普遍之间的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但与当前国家的大局相比,毕竟是次要问题。作为从事舆论监督的记者,需要正确看待负面与正面的关系,分清哪是点,哪是面;哪是支流,哪是主流。

把握好“点”与“面”的关系,首先,要掌控好舆论监督的量和度。如果打开一张报纸,看到过多负面报道,很容易对人形成误导。美国传播学者、新闻评论家李普曼曾提出著名的“拟态环境说”,认为我们生活在两个环境里——现实环境和拟态环境,而后者是大众媒介塑造出的环境。作为党报,应该掌控好舆论监督的数量、频率和尺度,使新闻报道所呈现的拟态环境尽可能接近现实环境,这样才有助于积极有效地开展舆论引导。

其次,选题要具有普遍意义和典型意义。能够纳入舆论监督视野的题材很多,但写什么,不写什么,是对记者选题水平的考验。这需要从大局出发认真研究,尽量使选取的题材具有代表性意义。《人民日报》在2016年8月30日曾刊发了一篇舆论监督稿件《“怎么证明我妈是我妈!”》。该文作者的一位同事办理出境游手续遇到了困难,另一位同事为母亲办异地医保手续遇到了麻烦,他们都是被“怎么证明我妈是我妈”给难住的。这让记者联想到了当时存在的各种奇葩证明、循环证明现象,于是写了这一稿件,引发了媒体关注和群众共鸣。

第三,点面结合增强说服力。在进行舆论监督报道时,只写“点”容易缺乏概括性,只写“面”又难以深入,适当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进行报道更有说服力。这种方法有助于抓住问题的实质,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确保舆论监督不偏离正轨。

三、把握好“快”与“准”的关系

党报要想做好舆论监督报道,要把握好“快”与“准”的关系。在二者的定位中,“准”是基础。舆论监督报道对准确性的要求非常高,如果哪一个地方出现纰漏或者错误,不仅可能会产生难以估计的负面影响,有时还会对簿公堂。当然,“快”也很重要。一篇舆论监督稿件,能不能快速采写刊发,决定着其生命力和影响力。这是因为,当发现问题后,如果能够较早采写刊发,就会获得“首发效应”,占据舆论宣传的主动地位,产生更大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采写刊发舆论监督稿件,往往承受着很大的压力。由于舆论监督往往涉及多方利益,相关单位或个人会通过各种途径对媒体施加影响,每耽搁一天,稿件能顺利刊播的可能性就会减小很多。

把握好二者关系,最关键的是“准”,没有“准”的“快”宁可不要。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一点在舆论监督报道中尤为突出。要想确保稿件的准确性,首先记者必须深入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记者只有根据新闻线索进行深入调查,才能确保稿件的真实准确。在调查过程中,要尽量多掌握第一手材料,而对间接性材料则要经过分析验证后才能使用。

其次,必须注意采访和报道的平衡性。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合格的舆论监督记者,写一篇稿件要对投诉人、被投诉者、相关部门以及业内人士进行多方位、多角度采访,力争客观公正。如果遇到某一方拒不接受采访,也应将被拒绝的过程以及对方的态度写出来,让读者了解实际情况。只有这样,报道才能避免偏听偏信,才会减少纠纷和麻烦。

另外,舆论监督报道必须透过现象反映本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新闻的真实性,包括现象真实和本质真实两层意思”。③对舆论监督报道来说,尤其要注意,稿件不仅要反映现象真实,更要反映本质真实。这就需要记者用更多智慧、花更多时间和精力。

四、把握好“批评”与“建设”的关系

党报要想做好舆论监督报道,必须把握好“批评”与“建设”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舆论监督的出发点应该是积极的、建设性的。”④开展舆论监督,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必须有正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即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了统一思想、凝心聚力、维护社会团结稳定。

要把握好“批评”与“建设”的关系,首先,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这是舆论监督的前提。“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⑤我们国家从本质上是和谐的,但并非没有矛盾,更不是一点不同意见都没有。作为党报,有责任和义务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偏差行为及丑恶现象进行监督,这是党报协助党和政府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方式。舆论监督报道与正面宣传相比,侧重点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

其次,进行舆论监督必须把握一个原则,即围绕解决问题、改进工作进行。有些社会问题,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局限性,在短时间内没有办法解决,对这些问题就不适合做公开报道。遇到这种情况,可以考虑通过内参向党和政府反映,以便引起重视,加快解决的速度。

第三,批评和肯定相结合。舆论监督很少有一篇稿件完成的,当批评的稿件刊发后,如果被监督对象进行了积极整改,则应在后续报道中进行肯定和表扬。《天津日报》每周都有一块舆论监督版“海河之声”,对于反映的问题有了进展之后,专门通过一个名为“回音”专栏进行后续报道。这样一种有批评有肯定的报道方式,有利于激励被监督对象向好的方向转变。

《天津日报》对拆除一处违法太平间的系列报道,是一个将“批评”与“建设”很好结合的案例。2017年清明节前后,《天津日报》热线电话接到京海公寓几位业主的反映,说他们公寓紧邻原来的海河医院,这家医院在院内有一个停尸房,差不多20年了,后来海河医院在2014年搬走了,没想到停尸房没走,改成太平间了,近年来经常有殡葬活动在太平间门口进行,堵路吵闹,周围的房子都不好卖。记者通过深入走访了解到,这个太平间是非法的,要想挪走需要多个部门合力才可能完成。于是,针对相关问题刊发了多篇稿件,有批评也有肯定。这些稿件在给各部门施加舆论压力的目的只有一个,督促他们联手挪走太平间,还周围居民一个好的环境。当太平间拆掉后,周围的居民欢欣鼓舞,对党和政府的行为拍手称赞。

五、把握好“感情”与“理性”的关系

党报要想做好舆论监督报道,还要把握好“感情”与“理性”的关系。感情能为新闻报道提供动力,理性能为新闻报道掌控方向。当记者面对不良倾向、不道德行为、不合理现象时,很容易把个人潜意识中的意见和带情绪化的东西掺杂在报道中,如果感情的天平一旦倾斜和失衡,就很可能造成报道偏颇甚至失实,小则造成当事人不满,大则可能形成误导,造成负面舆情,影响社会稳定。把握好“感情”与“理性”的关系,是彰显舆论监督报道正义之光的要求。

首先,必须学会用理性驾驭感情。有人说“记者笔下有财产千万,笔下有毁誉忠奸,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人命关天”,⑥的确是这样,党报记者担负着重要使命,决不能因一时冲动而置理性于不顾。合格的舆论监督记者,必须善于用理性控制感情。如果说感情是波涛汹涌的河流,理性就是“我自岿然不动”的堤岸,只有确保“感情的河水”不漫过“理性的堤岸”,才可能造福于民。

其次,记者必须保持中立的态度。马克思曾告诫人们,“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而不是“根据希望描写事实”的报刊,才是“真正的报刊”。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既要紧密联系深入了解,又要保持一定距离;既要报道投诉者的观点,又要报道被投诉者的观点。新闻舆论监督是把双刃剑,用好了威力巨大,用不好贻害无穷。作为舆论监督报道的记者,无论面对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内心多么澎湃汹涌,都必须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

第三,记者的舆论监督报道必须以法律为准绳。在十九大报告中,“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被明确作为十四条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做舆论监督报道必须绷紧法律这根线,在法律的框架下采写稿件和解决问题,既做到内容合法,也注意手段合法,还要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利益。拴上法律的“保险绳”,有助于舆论监督报道排除不利因素的干扰。

六、把握好“线上”与“线下”的关系

媒体是社会舆论的发射器,新媒体的普及进一步放大了这种功能。近几年,中央和地方党报都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努力发展新媒体,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党报的舆论监督报道搭上媒体融合的快车,把握好“线上”与“线下”的关系,能够更好地揭短亮丑,发挥“澄清谬误、明辨是非”的作用。

首先,要使舆论监督报道“线上”“线下”相得益彰。线上征集线索,线下进行采访和解决问题,是党报经常采用的模式。现在,舆情监测系统已经被很多媒体采用,大大增强了收集舆论监督线索的能力。还有一些党报在网络上专门设置端口,不仅收集线索,还解决问题。例如,人民网的《地方领导留言板》,开辟了一条“网络问政”的捷径。这个留言板从 2006年创办,形成“你发声我解决”的完整互动链条。截至2017年5月,各级领导干部通过《地方领导留言板》与网民直接互动,帮助解决各种问题超过70万项。

第二,线下稿件上网,实现多元传播。如今,“两微一端”已经成为各大党报的标配。由于具有传播速度快、互动交流功能强等优势,新媒体可以使舆论监督稿件的传播力倍增,从而对监督对象形成更大的舆论压力,促进问题的解决。《天津日报》的舆论监督稿件一般采取报纸、网络、微博、微信、津云客户端同时发布,增加稿件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形成联合作战的“集结效应”。另外,由于新媒体具有较强的互动交流功能,可以在稿件发布后随时了解受众反应、舆情走向。

如今,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已成为舆论争夺的主战场。面对这种形势,党报的舆论监督报道必须结合好“线上”“线下”,发挥有效舆论引导作用。

注释:

①⑤习近平总书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辅导材料[M].学习出版社,2016:7.

②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90.

③朱国圣、林枫.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117.

④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87.

⑥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要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7:111.

作者简介:张丽,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洪伟,天津日报社新闻协调中心副主任、高级记者

本刊启事

本刊不收取任何费用,欢迎投稿,论文要求视角新颖,与媒体实践有深度结合,字数3000字、4500字、6000字三个字段,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通讯: 0471-6635516 663538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