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顶:未来科学奖的“未来”:10年后谁来接力?

9月8日,经过四个月的评选,号称“中国诺奖”的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也是成立以来的第三届)终于揭晓。李家洋、袁隆平、张启发获得生命科学奖,马大为、周其林、冯小明共同获得物质科学奖,林本坚获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单项奖金100万美金。据了解,未来科学大奖设立于2016年,为民间发起的科学奖项,强调奖励在大中华地区完成,产生巨大国际影响,具有原创性、长期重要性或经过了时间考验的科研工作,不限国籍、性别和年龄。旨在推动科学研究,表彰优秀科学家,吸引全球科技人才,促进科学事业发展。

叶顶:未来科学奖的“未来”:10年后谁来接力?

叶顶:未来科学奖的“未来”:10年后谁来接力?


迎接未来挑战,“中国诺奖”已神形皆备

目前,未来科学大奖共设置“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个奖项,每个单项奖奖金为100万美元,由国内知名企业家和投资人捐赠。大奖评审体系主要参考诺贝尔奖等国际著名奖项。

今年大奖最出人意料的是,生命科学奖与物质科学奖都产生了三位获奖人,这于未来科学大奖,尚属首次,而就诺奖而言,已是常态。中国的未来科学大奖除了在奖金总额上已经追平诺奖,在获奖者名额上也快速迫近。可见“中国的诺贝尔奖”已是神形皆备、实至名归。

生命科学奖:袁隆平获奖回应杂交水稻争议。今年的生命科学奖颁给了李家洋、袁隆平、张启发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系统研究水稻特定性的分子机制和采用新技术选育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方面的开创性贡献。

李家洋是安徽肥西人,植物分子遗传学家。李家洋领衔的团队经过十余年的艰辛攻关,通过分子设计育种技术,精准选出高产与优质的控制基因“组装”在一起,破解了水稻“高产不优质、优质不高产”的难题。该研究成果也荣获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张启发是湖北公安人,作物遗传育种和植物分子生物学家,他一直致力于水稻基因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抗虫、抗旱、少化的“绿色超级稻”,其领衔开发的“抗虫转基因水稻”就是绿色超级稻研究中的一部分。

而袁隆平先生已是名满天下,正是有了千千万万像袁先生一样优秀杰出、任劳任怨的农业科学家,我们国家才能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确保国家的种业安全、粮食安全。这次生命科学奖的颁发,也恰好回应了前段时间关于杂交水稻的热议。包括杂交水稻在内的农作物品种改良优化,饱含了无数科学家的辛劳和汗水,袁隆平先生和他的同行们获奖,可谓是众望所归。

物质科学奖:交叉学科已成未来科研主流方向。今年的物质科学奖由马大为、周其林和冯小明三位科学家分享,以表彰他们在发明新催化剂和新反应方面的创造性贡献,为合成有机分子,特别是药物分子提供了新途径。他们的工作,对人类的生命健康和安全有着重要意义和突出贡献。这次颁奖结果也表明,交叉学科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未来科研主流方向。

马大为是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复杂天然产物全合成、有机合成方法学、化学生物学等。

周其林是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不对称催化,包括设计合成新型手性配体和手性催化剂,开发新的不对称催化反应,生物活性的手性天然和非天然化合物合成,手性药物合成等。

冯小明是四川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他主要从事不对称合成方法学及手性医药、农药和具有生理活性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数学与计算机奖:民族心痛的芯片领域。今年的数学与计算机奖获奖者是来自宝岛台湾的林本坚教授,他独享了百万美元奖金。

林本坚教授得掌声的热烈程度,仅次于袁隆平先生,这不仅因为他是首位获奖的台湾同胞,更因为他的工作领域正是近期为民众所热切关注的芯片领域。

林本坚教授的代表性工作是发明并推广浸润式微影技术,改变了全球半导体产业技术路径。正是因为他的发明,包括英特尔等在内的一大批国际巨头由此舍弃耗资巨大的研究积累,转而追随其技术标准,从此造就了台湾半导体产业的辉煌成就,林教授一人对台湾科技业发展贡献巨大。

数学与计算机奖项除了表彰林教授在专业领域的成就,更是将未来科学大奖的影响力更加强劲地扩散到海峡两岸。

阵容高配,李彦宏、马化腾、丁磊都来了

未来科学大奖是我国大陆第一个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

从它设立伊始,组委会就野心勃勃,放话要做“中国的诺贝尔奖”。

未来科学大奖关注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奖励在大中华区取得杰出成果的科学家(不限国籍)。

叶顶:未来科学奖的“未来”:10年后谁来接力?


该奖项对诺贝尔奖的主要借鉴,是它的评审程序。

科学委员会推荐出国际专家作为提名人。候选人产生后,请全球范围相关领域专家对候选人的工作给予评价,科学委员会根据评价结果投票确定获奖者。整个评奖过程受到监督委员会监督。

现在,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由15位科学家组成,名单完全公开。科学委员会成员之一、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丁洪曾说,这是押上了他们的声誉。

“我们要对标的不仅是诺贝尔奖,还要对标一种公认的公平、公正的评奖流程。”奖项监督委员会主席高西庆强调。

由于新增了奖项,未来科学大奖的捐赠人也从过去的8位增加到12位。新入局者,是网易董事局主席丁磊、腾讯董事局主席马化腾、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王强和分众传媒创始人江南春。

“我们读书的时候,科学家是很多人的职业理想。但现在,很多孩子未必还这么想。”马化腾说,“我是一个有科学家梦想的企业家。我希望科学能变得时髦,也想唤起社会对科学的尊重。”

叶顶:未来科学奖的“未来”:10年后谁来接力?


资本介入是积极信号,缺少资本曾是科技生态的硬伤

“民间资本的支持,是我国科技发展生态环境中重要又缺失的一环。”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轮值主席、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说,“希望以后能有更多民间资本参与。”

今年7月,科技部发出《科技部关于进一步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的指导意见》,其明确指出,要构建既符合科技发展规律又适应我国国情的社会科技奖励制度,充分发挥社会科技奖励在激励自主创新中的积极作用,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成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注入正能量。

上海交通大学鸿文讲席教授季向东看到,未来科学大奖或对整个科研奖励工作带来某种示范效应。

“传统评奖模式中,个人要申请,要一轮一轮答辩,申请人对自己工作的理解和表述是决定他能否得奖的重要因素之一。”季向东说,“未来科学大奖的评奖标准,主要参考真正的同行评议。如果政府认可这样的方式,也许我国的评奖方式会慢慢发生改变。”

新闻发布会的最后,奖项捐赠人、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进行总结发言。他挥动着手臂,说:“未来科学大奖要成为能和诺贝尔奖并列的奖项,还任重道远。而我,信心百倍。”


未来科学大奖如何确保公信力和专业性

未来科学大奖近年来在国内外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如何保证未来科学大奖的公信力和专业性?

中国科学院院士、2018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轮值主席田刚表示,第一是参与未来科学大奖的工作人员有保密的义务;第二是提名人士采用邀约制;第三是邀请国际同行评议获奖候选人;第四是科学委员会由著名科学家组成。

他进一步解释,首先,参与未来科学大奖的工作人员,包括监督委员会委员都要签署为期50年的保密协议。其次,未来科学大奖的提名人士不接受个人申请与社会推荐,提名人士是经过科学委员会精心挑选并确认的。未来科学大奖借鉴国际上重要大奖的经验,邀请世界著名科学家对该领域的候选人做出客观、细致的评价。最后,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成员是由国际著名的科学家组成,他们在各自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科研成果,对自己所在的领域以及相关领域有深刻了解,对未来科学大奖做好、做实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未来科学大奖对整个社会的科学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田刚认为,科学发展的关键是在基础科学上有所发展,未来科学大奖所设立的奖项基本是在基础科学领域,这对于基础科学的研究者而言是极大的鼓励。

近几年,基础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未来科学大奖在基础科学方向设有三个奖项,通过未来科学大奖可以鼓励更多的年轻人投入科学研究中,也会在社会上引起更多的重视,让社会更加重视科学、崇尚科学,希望未来科学大奖能够引起全世界对科学的重视,推动中国科学生态环境的建设,增加国际学术交流,使得更多年轻人投入到科学研究的队伍中来。

未来科学奖的“未来”:10年期满后谁来接力?

未来科学大奖每项奖项由4位捐赠人共同捐赠,且每个大奖、每个捐赠人都承诺捐赠10年,不知道10年期满哪些大佬会来接力?未来科学大奖的每个单项奖金是100万美元,每年由每位捐赠人提供25万美元资金来实现。徐小平对预测:大概3到5年内,这种逐年捐赠的形式会改变,慢慢变成诺贝尔奖的形式,即成立基金,以每年的投资利息来支付奖金。 在未来科学大奖尚处筹备期时,基金的形式确被考虑过,但由于种种困难,最终仍然以现在的逐年捐赠形式进行。 “一个奖一开始还没有影响力,还没有品牌,你让一个人捐几千万美金,稍微有点难度吧。”徐小平说,但他觉得现在已经不是个大问题了。 当笔者问徐小平,作为捐赠人,希望奖项带来什么影响时。徐小平像以往一样激情充沛,描述了一个贯穿三代人的价值观愿景:最顶级的科学家以未来科学大奖得主作为衡量标准,青年学者以获未来科学大奖为终极追求目标,青少年以获奖者为偶像。 61岁的徐小平向记者回忆起了他刚20岁出头时,听到郭沫若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的发言。“这是科学的春天。”徐小平背诵着当年唤醒他的话。他做着手势,说,希望未来科学大奖能和国内其他奖项一起,百花齐放,迎来科学的春天。

叶顶:未来科学奖的“未来”:10年后谁来接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