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障兒童的“媽媽”--記吉林通榆特教老師羅麗秋

新華網吉林頻道9月10日電(記者吳昊 林宏)“雖然這些年我獲了不少榮譽,但我心裡更願將這些證書、獎盃換成實實在在的經費用在孩子們身上。”羅麗秋說。她是吉林省通榆縣培智學校一名普通教師,該校是這座擁有40萬人口的縣城裡唯一的集聾啞兒和智障兒教育為一體的特殊教育學校。5年來,她的細緻入微管理和耐心教導,得到了所有殘障兒童的愛戴,更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榮譽。

殘障兒童的“媽媽”

6月的一個上午,培智學校初級1班的8名同學早早地來到了二樓的教室內,整齊、安靜地等待班主任羅麗秋開始講課。

羅麗秋向記者回憶道,5年前來到學校任教之初,孩子們完全是另一幅景象:有的學生淌著鼻涕流著口水,有的目光呆滯傻笑不停,有的時哭時笑行走蹣跚。“那時候,這些學生上下樓我都要領著、拽著、扶著,嘴裡還得喊著”羅麗秋說,“課堂上的場景就更不用說了,不停拍桌子的,躺著的,更有的孩子往外跑拽都拽不住。”

5年的時間匆匆過去,悉心教導換來了孩子們生活自理能力的明顯提升,耐心的看護更給老師和家長帶來了意外的驚喜。劉麗秋說,現在課堂上孩子們都能夠保證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還能主動舉手回答問題,甚至課間還會幫我打掃打掃衛生。“有一次,患有中度智障和語言障礙的王宇浩還清晰地叫了我一聲‘媽媽’”,劉麗秋幸福地說。

每次給孩子買東西都是12份

2010年,榮獲省級師德先進個人稱號的羅麗秋在吉林省師德論壇上,代表白城市特教教師作典型事蹟報告;2011年6月,羅麗秋作為吉林省惟一代表參加了中央電視臺、光明日報聯合舉辦的“尋找最美鄉村教師”活動並連續2年進入前30名,獲得“特別關注鄉村教師”;2012年專題片《羅麗秋的特教人生》在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播出;2014年羅麗秋被評為“吉林省首屆最美教師”、“吉林省優秀青年”。

在羅麗秋和她的同事們為學校取得一個又一個榮譽的背後,越來越多的人關注特殊教育、關注培智學校,政府也為學校給予了部分資金支持。“總體上榮譽帶來的‘精神支持’多餘‘物質支持’,而隨著學校的逐漸被認可,越來越多的困難家庭將殘障兒童送到學校,學校的經濟負擔也越來越重。”培智學校校長葛建彬坦言。

據瞭解,當地政府部門為保證特殊教育發展,按普通學校公用經費標準5倍撥付的基礎上,每年再由財政拿出25萬元,民政拿出10萬元,殘聯拿出5萬元支援培智學校供學校維持。

葛建彬告訴記者,由於學校的殘障學生絕大多數來自農村的困難家庭,很多學生的父母也是殘障人士,維持生活都很困難。因此學生的衣食住行以及教育、醫療等花銷則完全由學校承擔,政府的財政、資金支持仍然入不敷出。“很多學生冬天的棉衣、夏天的涼鞋,甚至雪糕冷飲都是任課老師自費給學生購買的,學生人數多,給個別學生買了衣服、鞋子其他學生還會鬧情緒,所以羅老師每次買東西都是12份,而她每月的收入也不過2600多元。”

羅老師的煩心事

比經費不足更讓校長、教師揪心的還有學生畢業去向問題。“2009年入學的學生快畢業了,很多家長問起畢業‘出路’就讓我發愁。這些殘障學生中除了個別在全國體育、才藝比賽取得成績者未來有部分單位接受,其餘大部分學生只能送回家。”

談到未來的期望,葛建彬、羅麗秋不約而同的提到了依靠社會力量幫助特殊教育學校發展以及殘障學生畢業出路的問題。“我在微博、博客上看到上海、北京的大城市有居民發帖說自己所在小區、單位有不少書籍、舊衣服不知道捐到哪裡。當時我就想聯繫他們,所以希望未來能夠在殘障學校和捐贈者之間搭建一個溝通的平臺。” 羅麗秋說。

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副院長田毅鵬等專家認為,除了政府的扶持外,對於殘障兒童的特殊教育更多的需要依靠社會、慈善組織的力量的支持。各地的殘障、特教學校之間應該更多的溝通,形成類似“行業協會”的聯盟組織,可以掛靠在殘聯、民政等單位之下宣傳和接受社會慈善力量的援助。而對於殘障學生畢業出路,可以由政府、企業、社會團體的力量共同組織一些半公益、半盈利性質工廠、農場,教給殘障人士最基礎的勞動技能,在接受政府、社會援助的基礎上儘可能的“自食其力”。(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