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的随身香袋

师父的随身香袋

文、戎章榕主编

师父又要出远门了,寺内的沙弥在交头接耳。他们凭什么作这样的判断?因为师父出门时,总会挎有香袋。

香袋是出家人的重要标识,尤其是南传佛教的特征。本性禅师虽为汉传禅门临济宗第42代、曹洞宗第48代法脉传人之一,但他还曾于斯里兰卡修学实证南传禅法4年有余,师承著名国际宗教活动家、科伦坡圣法塔寺住持维普拉沙拿长老,且得赐南传佛教法号:Bandhura。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南佛和汉传佛教的融合。

沙弥关心的并非香袋的由来,而是师父香袋内装的是什么?别说寺内的沙弥感兴趣,即便是到访国内的丛林名刹,也有法师想了解。笔者曾随本性禅师去普陀山,就见宝陀讲寺的和尚问道,你香袋里面装的是啥?

香袋与僧人的三衣一样,是不可或缺的,表明的是一种仪式感、庄严性。

但于本性禅师而言,香袋不只是一种出家人威仪的配饰。挎上香袋是外在,关键是香袋内装的东西。

书和笔记本。这一细节瞬间揭开了一个谜,本性禅师的成就得益于他的勤奋!

本性师崇尚的是行禅,追求的是禅旅。他曾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

“一钵千家饭

不知咸淡

孤僧万里行

四海无踪

行脚在

混沌朦胧的娑婆世界

我缘已定

“那万里长空

烟云千重

那禅心如盾

袈裟如风

天尽处

清晰分明的行者脚印

由你读懂”

行僧、行禅在中国佛教史上,早有先行者,西行的玄奘大师、南行的法显大师、东行的鉴真大师……这些都是本性禅师崇敬学习的楷模。

自1985年剃度出家以来,承蒙三宝加被,众缘和合,本性禅师行脚了世界40多个国家与地区,期间也曾坐汽车、火车,但主要还是步行。学僧时代,在一些国家行脚,甚至还睡过车站。正是这些且行且禅思的经历,本性禅师写就心灵感悟、朝圣禅思文字数百万,出版禅学专著《佛教的基本观点》《佛教与东西方文化》《踏破芒鞋》《莲开一路》《如何安心》《如何淡定》《如何放下》《如何自在》《如何解脱》《尘心洗尽》《微笑千年》《中国禅的跨国与跨界》等10余部,应邀于欧美、东南亚等举办禅学讲座30多场。用脚丈量高山大地,用手著书立说,更是用心感悟大千世界。

《孤僧万里行》一书,是他早年苍茫行脚记录文字的汇集。他认为,行脚之中,好修戒定慧,好行闻思修,好息贪嗔痴。因为大行脚,就是大磨难、大考验。由此有了大心胸、大眼界、大知足、大放下、大淡定、大自在、大超脱,从而大解脱。

如今虽年过半百,他依然在行脚,依然在精进。他以赵州禅师自勉:“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了然;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心未安然、心未了然。为此,时常于禅旅、行禅之中。身在路上,心在书中,身在路上,心在禅中。

需要补充的是,行禅途中书放在他的香袋中,禅悟记在他的笔记本中。行脚固然辛苦,行禅的挑灯夜书更为辛苦。但每每想到人生苦短、光阴无情,他说“我就不能不随时带上我的香袋”,就没时间辛苦啦。

香袋装着追求,也承载着收获。师父的随身香袋

师父的随身香袋

师父的随身香袋

师父的随身香袋

师父的随身香袋

师父的随身香袋

师父的随身香袋

师父的随身香袋

师父的随身香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