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運故事:回家的桶

近日,賈樟柯拍攝的短片《一個桶》引發熱議,片中的塑料塗料桶,已成為了春運期間的萬能“神器”。2019年1月24日,春運已經開啟,在杭州城站,攝影師也遇到了不少帶著桶回家的人。

城站火車站大多是普通列車,相比火車東站,遠途打工者更多。站內站外,隨處可見各種塑料桶,大多是有蓋子的塗料桶,也有敞口的塑料水桶。有人拿來當凳子用,也有人當小桌子,用來吃飯、打牌,更多人是拿來裝行李。

春运故事:回家的桶

董遠況(中,45歲)、陳立偉(左,50歲)、陳立散(48歲),安徽蚌埠人。“我姓董,站著的兩個都姓陳,是親兄弟,我們都是老鄉。我在杭州幹泥工16年了,去年這倆陳家兄弟,也跟著我來了杭州。城市發展這麼快,沒有我們泥工,高樓大廈是建不起來的。水桶是我們的標配,用來洗臉洗腳。桶裡裝著生活用品,帶回去繼續用。”

春运故事:回家的桶

張富中(56歲),河南蘭考人。 “我在臨安打工,做泥工,火車票是女兒在網上幫忙訂的,無座,十幾個小時才到。這些桶原來都是裝潤滑劑的,袋裝的,裡面乾淨。拿回家可以用來打水,盛糧食,家裡種了玉米、小麥。我手上這臺DVD機,是人家拆遷了送我的,我試過還能用,回家給孫子孫女聽聽。”

春运故事:回家的桶

胡國志(62歲),安徽池州人。“我在蕭山一家紡織廠做打包工,幹了十多年了。別看我年紀大,但我身體好,老闆不放我走呢。我手裡這個小桶,車上能當凳子用,過完年回來還要帶著,裝滿自己家榨的菜籽油,留著炒菜吃。”

春运故事:回家的桶

劉志宣(48歲),安徽宿州人。 “我在餘杭的工地上做泥工,來杭州整整10年,泥工苦啊,下一代都沒人幹了。媳婦在家帶孫子,我一年能回去兩三次。我這桶裡裝的是蘭花和茶花,我在餘杭徑山上挖到的,連著根帶著土,看著挺好,希望在老家也能栽活。”

春运故事:回家的桶

張平(46歲),安徽阜陽人。“我在杭州一所大學的工地上做泥工,這個大桶是用來裝牆面漆的,裡面空的,我沒買到坐票,只能拿桶當凳子。我老爸老媽80多歲了,家裡養了羊,這幾個桶給他們用來餵羊。過完春節回來,要是能訂到有座位的,我就不帶桶了,要是訂不到,還要繼續帶,當凳子。”

春运故事:回家的桶

顧懷計(51歲),安徽宿州人。 “我在建築工地做泥工,幹這行30年了,之前都在江蘇蘇州,來杭州第一年。我這個桶是來杭州後買的第一件生活用品,用來打水、洗臉、洗腳。這個電熱鍋也是平時用的,自己煮點蔬菜,肉吃得少。把鍋放桶裡,一起帶回家,這些是我在外的全部家當。”

春运故事:回家的桶

王永妹(左,41歲)、趙應豪(10歲),貴州六盤水人。“這是我小兒子,我和他在桐廬,老公和大兒子在貴州老家。我在一家制筆廠工作,兒子上小學三年級。這三個桶是工友送我的,拿回去用,結實又方便。我們一家一年沒團聚了,兒子說,回家真開心。”

春运故事:回家的桶

李高鋒(49歲),河南商丘人。“我是做木工的,去年才來的杭州,連西湖都沒去過。大兒子在廣州讀博士,小兒子在鄭州上大學,挺爭氣的。我這桶裡雜七雜八啥都有,工具、牙刷、生薑、洗衣粉,沒用完的都捨不得扔,出來打工的,都得省著點用。”

春运故事:回家的桶

黃清羲(左,40歲)、馮偉銀(36歲),貴州清鎮人。 “我們結婚13年,在寧波工作9年。我們都是流水線上的操作工,加工五金配件。因為沒有買到從寧波出發的車票,只能到杭州坐車,要坐28小時才能到站。我們有一兒一女,都在老家,兩個桶裡都裝著各種吃的,帶給孩子們。”

春运故事:回家的桶

朱化枝(55歲),安徽阜陽人。“我在蕭山的建築工地上做鋼筋工,老母親和媳婦在老家,兒子在江蘇崑山工作,一年沒見了。塗料桶是工地上撿的,裡面還裝著熱水瓶,進站接點熱水,喝起來方便。”

*文中圖片均來自視覺中國

春运故事:回家的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