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簡土豆史,與人類息息相關

土豆傳入中國

土豆,學名叫馬鈴薯,因為長得像馬鈴鐺,此稱呼最早見於康熙年間。不過在中國它的名字更多,中國東北、河北稱土豆,華北稱山藥蛋,西北和兩湖地區稱洋芋,江浙一帶稱洋番芋或洋山芋,廣東稱之為薯仔,粵東一帶稱荷蘭薯,閩東地區則稱之為番仔薯,在鄂西北一帶被稱為土豆

極簡土豆史,與人類息息相關

還真是挺像的

按照中國一貫的命名法則,洋芋,那就應該是國外傳來的,事實也是這樣,土豆大約1617世紀(中國明代中期)傳入中國。

一種說法是荷蘭人將馬鈴薯帶到臺灣種植,而後傳入大陸,所以土豆又被稱為荷蘭薯。一種說法是由晉商從俄國或哈薩克汗國(今哈薩克斯坦)引入中國,主要種植在山西,現在山西人還有“五穀不收也無患,還有咱的二畝山藥蛋”的說法。還有一種說法是主要由南洋印尼(荷屬爪哇)傳入廣東、廣西,因此,在這些地方土豆被稱為爪哇薯。

極簡土豆史,與人類息息相關

由於土豆適應性強、產量高,逐漸成為中國賴以生存的糧食之一。而今,中國已經成為土豆產量最高的國家,並在2015年試圖將土豆作為處稻米、小麥、玉米之外的第四大主糧。

土豆曾經是用來看的

土豆原產於南美洲,歷史大約有7千到1萬年,由一隻印第安部落發現並食用。

十六世紀中期,馬鈴薯被一個西班牙殖民者從南美洲帶到歐洲。那時人們總是欣賞它的花朵美麗,把它當作裝飾品。

極簡土豆史,與人類息息相關

1586年英國人把馬鈴薯帶到英國,英國的氣候適合馬鈴薯的生長,比其他穀物產量高且易於管理。後來一位法國農學家——·奧巴曼奇在長期觀察和親身實踐中,發現馬鈴薯不僅能吃,還可以做麵包等。從此,法國農民便開始大面積種植馬鈴薯。

極簡土豆史,與人類息息相關

1650年馬鈴薯已經成為愛爾蘭的主要糧食作物,並開始在歐洲普及。這也帶來了比較嚴重的後果,由於愛爾蘭糧食作為比較單一,1845年開始,一種名為“晚疫病”的瘟疫席捲了愛爾蘭,導致了大部分土豆腐爛。7年間,愛爾蘭人口減少了1/4,逃亡海外者高達100萬人。這場空前的饑荒於是又被稱為“馬鈴薯饑荒”(Irish Potato Famine)

極簡土豆史,與人類息息相關

極簡土豆史,與人類息息相關

紀念馬鈴薯饑荒的雕塑

17世紀時,馬鈴薯已經成為歐洲的重要糧食作物並且已經傳播到中國,在內蒙、河北、山西、陝西北部普及,成為貧苦階層的主要食品,對維持中國人口的迅速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

1719年由愛爾蘭移民帶回美國,開始在美國種植。

極簡土豆史,與人類息息相關

愛達荷州的土豆博物館

18世紀初期,俄國彼得大帝遊歷歐洲時,以重金買了一袋馬鈴薯,種在宮廷花園裡,後來推廣到民間種植。

罪惡的食物

英語potato來自西班牙語patata。在拉丁美洲,“馬鈴薯”的西班牙語用papa一詞。它傳入歐洲,並沒有得到大家喜愛,原因是《聖經》中沒有記載過,教會認為土豆是下等人才吃的食物,只配發給監獄的人食用,

並使人們相信,吃了土豆會得鼠疫,甚至連一些醫生也告誡人們,吃土豆會患麻風病、肺結核、軟骨症。

極簡土豆史,與人類息息相關

梵高《吃土豆的人》

英國人相信,種過土豆的土地會變成灰塵;意大利西西里人相信,只要把仇人的名字寫在紙上釘入土豆,仇人就會死去;一位18世紀的法國曆史學家寫道“土豆有種漿糊的味道。這種食物無味,不健康,導致胃脹和不消化。”

十八世紀,西歐連續發生嚴重災荒,糧食作物都枯萎了,惟獨土豆獲得了較好的收成。饑民們不得不用土豆來做救命食糧。從此,在歐美國家,土豆已成為是僅次於麵粉的重要主食。

極簡土豆史,與人類息息相關

1842年,俄羅斯發生饑荒,沙皇下旨命令農民種植土豆。但農民對土豆不瞭解,進行了抵制行動,彼得大帝動用軍隊鎮壓,歷史上稱為“土豆暴動”。可以說,土豆是伴隨著槍聲和血淚在俄國的土地上安家落戶的。但現在

土豆加牛肉已成為前蘇聯人幸福的象徵。

土豆也經常扮演了軍糧中極為重要的角色。在一二戰後期,由於民生凋敝、生產破壞,軍隊也常常無以為繼,只能配發土豆。一開始每個單兵可以配發8個土豆,後來逐漸減到4個、2個,直到最後每個單兵一天只能配發一個土豆。

極簡土豆史,與人類息息相關

可以說,土豆的歷史,與人類息息相關,見證了人類的饑荒、戰爭、疫病、死亡,有些事件還直接與它有關。但人們對土豆確實恨不起來,還越來越愛,法國人說,愛情和土豆一樣寶貴,法國有個洋芋頭幫,就是專門為紀念提倡種植土豆的有功人士設立的;西班牙人稱土豆為上等食品

——是不是有一些諷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