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走进月洼寺(邓连朝)

月洼寺是净域寺的俗称,坐落在临西县城南端,北魏-金的临清古城遗址中。“她”始建于唐,隋开大运河永济渠的古河道就在“她”的身侧通过,后赵以来的临清县城旧址隔汉屯氏别河故道与之相望。这里拥有古永济渠的交通便利,古往今来文化积淀,在当时香火盛极一时。惊声佛号,善男信女,实为古临清众古寺之首,名声远扬。金代因为水患,临清县城东移,元朝运河改道,开始显露衰象。明清以后,更是每况愈下。至民国年间,毁灭成为废墟。但临西境内的千年名胜古迹,早已成为临西人民心里的一种乡愁,一种精神文化寄托。


散文:走进月洼寺(邓连朝)

月洼寺大雄宝殿


新中国成立以来,先是立碑为传加以保护。进入21世纪,更有人四处化缘,筹集资金重修月洼寺。历时十几年,好几期工程,逐渐形成了如今的三重大殿,气势恢宏,复兴之象。据悉重修月洼寺,原籍仓上村的张某,出力甚大。佛门兴盛,彰显宗教信仰自由,社会和谐,弘扬传统文化,教化芸芸众生,善善恶恶,净化心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得益彰。

月洼寺从远古走来,承载着太多的传说:神仙修寺、师徒兴寺、师徒往生、金磨银碾子……

优美动人的传说,表达了这方水土人们的美好愿望,也平添了月洼寺的神秘性。


散文:走进月洼寺(邓连朝)

月洼寺


月洼寺护佑着这片热土上的人们,也承载着这里的风土人情,传说这里更是后赵石勒的龙兴之地,当地至今流传着一个“金牛救主”的故事: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建立者石勒,有一次,转战到今天的临西一带,遭遇到了前赵的一支强军。前赵部队将石勒带领的一队骑兵,团团地围困在这个卧牛坑里,眼看全军覆没,一支金牛冲入,帮助石勒杀出重围,后来金牛累死了,石勒为了纪念金牛,便将清渊县的县城府迁到了卧牛坑,因依赖着古清水河,故又将清渊改作了临清.......

关于临西中部县城一带,有着太多的人文故事,那是隋老将的忠勇,那是罗竹林的诙谐滑稽、幽默开朗、智谋超群,更有那京剧《李七长亭》,还有龙旺村相传的乾隆井、李家大寨出了个归德知府李本固,龙潭村龙潭寺的潭腿武术等等,无不世代口耳相传着,穿越时空,流淌在人们的血液里,沉淀着悠久的历史,孕育着灿烂的人文,催发着这片人杰地灵的沃土,然而这只是临西历史悠久的古文化的一部分。

散文:走进月洼寺(邓连朝)

武术潭腿发源地临西龙潭寺

1989年高考前夕,在临西一中复课的我在同学的带领下首次拜访月洼寺。当时废墟一片,只有一通水泥制作的小指示碑,标注着月洼寺三个大字。月洼寺的辉煌过去,及其万般传说都掩埋在这片废墟里。幸好还没有种庄稼,郁郁葱葱的树木,倒也隐约勾起人们对这片净土的思念。

时隔四年参加工作伊始的我,再次拜访月洼寺,这里增加了一通大石碑,记载了临清县的来历,揭开了神秘面纱的一角。斗转星移,2000年以后,这里开始踏上了复兴的快车道;几间简易的瓦房寺院,再到流光溢彩、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的佛教大殿建筑;从荒无人烟到僧人常驻,全国各地的青少年慕名而来感受临西传统文化的魅力,真是令人目不暇接。

从民国时期毁灭的月洼寺,逐渐恢复了昔日的辉煌,再现了过往的荣光。尤其是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八和九月十三更是盛况空前;伴随着月洼寺的涅槃重生,回忆着我在三尺讲台上笔耕舌讲,转眼将近三十年。我佛慈悲,教书育人,异曲同工;临西县境内的人文历史亦是我们临西人应该去保护,去了解,去传承,去弘扬的一门必修课。


散文:走进月洼寺(邓连朝)

60年代月洼寺老照片


走进月洼寺,给人得到心灵净化的愉悦;进入第一重大殿,韦陀佛祖法相庄严屹立,给人以佛法无边之感;第二重大殿左下手弘法厅赫然写着这样一幅对联:持名念佛,深信切愿,门上大大的“缘”字,将人带我了佛门圣地。

迎着拾阶而上,“三宝重光龙天欢喜降吉祥,十方拥护诸佛慈悲佑安康”夺目而来,各种神佛,气度恢弘,济危扶困,功德无量。第三重大殿正在修葺,三重大殿两厢,是僧人修身养性,吃斋念佛的日常生活场所。

出南大门,一条水泥路向东而北,可踏上邯临路。月洼寺四周农田围绕,一年四季生机勃勃,与佛家清修各得其所。

散文:走进月洼寺(邓连朝)

仓上元代古槐

走进月洼寺,体味着“她”的厚重历史,洗涤着俗气、晦气,砥砺着高雅平和,催发着阳光自信。翻阅着临西境内这本千年古书,百感交集,激动万分。思之诵之歌之,无所不用其极,但是难表其万一。至此搁笔,以求抛砖引玉之效。

邓连朝 2018年9月24日晚于三省书斋

散文:走进月洼寺(邓连朝)

邓连朝

文章作者:邓连朝,临西四中教师,文章略有修改,已征得邓连朝老师同意转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