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馬哥:社交電商會不會成為2019年的暴利項目

社交電商是近年來發展最為迅速的新的電商形態,利用社交渠道的裂變流量,打破傳統流量的瓶頸。據統計,到2020年我國社交電商商戶規模將達2400萬戶,市場規模破億。

社交電商作為電子商務的一種新的模式,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溝通等社交化元素從而激發交易行為,是一種建立在個人信任上的一種消費行為。

如今互聯網出現了很多社交電商平臺,社交電商其實也擁有很多種商業模式,下面小編就來為大家盤點下常見的社交電商模式都有哪些,它們的都有哪些特點。

小馬哥:社交電商會不會成為2019年的暴利項目

移動互聯時代,社交電商模式都有哪些?

其實社交關係的強弱往往決定了社交電商的運營模式。

在過去的2018年,社交電商無疑是創業領域中最火熱的詞語之一,可謂是異軍突起,但也引起許多人的爭議。具體而言,就是假貨、偽劣、傳銷等負面詞語不絕於耳。那麼,過去一年的社交電商究竟是怎麼樣的一種狀況呢?

去年的7月26日,備受爭議的拼多多終於在一片質疑聲中成功上市,當天市值就達到了296億美元。依靠砍價、拼團等社交玩法得以成功獲客的拼多多,在電商紅利逐漸消失的後移動互聯網時代得以成功突圍。

事實上,在社交電商領域,不光只有以拼多多為代表拼團模式,還有同樣依附於微信生態的,主打S2b2c模式的愛庫存,橫空出世的眾多小程序電商,如每日一淘、靠譜好物。更有以內容為依託的的UGC內容電商,如蘑菇街、小紅書等。

總之,2018年的社交電商市場可謂是亂花漸欲迷人眼,

社交電商是不是偽概念?

首先來回答這個問題。

任何互聯網產品是為了解決信任問題,而零售和商業的本質是更高的效率。

基於這兩點,社交電商能夠通過社交信任將營銷成本大大降低、以及通過去中心化節點的需求歸集初步實現以銷定存,綜合這兩點,社交電商能夠提高零售效率,並不是偽概念。

拼多多的上市,給大家科普了一個被忽略的事實:傳統平臺電商人找貨的邏輯,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已經讓購物這件事比較低效了;社交場景裡貨找人的邏輯幫助拼多多成為了一個新的電商巨頭。

人找貨說的是搜索;貨找人說的就是推薦。

大家都說推薦是搜索的迭代,也就是推薦提高了零售效率。

那僅僅是推薦降低了消費者選擇難度?那傳統電商標配的【為你推薦】就沒起這個作用呢?

讓我們來一步步解析。

社交信任的基礎

傳統電商是通過品牌商品自帶流量、大量市場廣告鋪廣、基礎設施搭建打造平臺認知,也就是建立用戶信任;社交電商是通過社交貨幣進行信任充值的,也就是微信朋友推薦天然是有社交信任基礎在的。

推薦的商品足夠好、匹配度高,會形成良性循環,推薦的轉化率是普通電商的幾倍都不止;

當然是貨幣自然有消耗和存儲,社交電商始於信任,也會毀於信任消耗過度。

一旦商品質量、基礎服務出現問題,很容易毀掉這份社交信任,不用說復購了,對用戶自然社交關係都是很大的折損,並很容易在社群裡形成惡性口碑傳播。

社交信任鏈式反應的基礎是好貨和優質基礎服務,因此像京東、唯品會這種一直深扎供應鏈的自營電商很有優勢來做社交場景的信任推薦,唯品會今年也打出了好貨破局的戰略,這些紮實做零售的電商有天然的嘗試土壤。

降低決策門檻

電商作為基本互聯網變現手段加上中大型電商平臺數量眾多,幾乎充斥在線上的每個角落,無孔不入,導致用戶在線上這種極度商業化環境中敏感,並且選擇困難。推薦正好也順應了用戶選擇困難的消費心理,如果剛好正是我想要的單品,價格也合適甚至有優惠,很多人就會順手下單了。畢竟各個平臺比價看評論,對於很多消費者來說是很浪費時間的。

另外社交信任基礎也是一種天然的售後保障,對於用戶來說朋友的推薦已經經過了一次篩選,這種社交信任也是降低決策門檻的地方。

提高供應端效率

拼多多CEO黃崢提到一個觀點:利用人和人的推薦、人和人之間的關係、興趣的相似性,做人以群分的歸併,把每個人個性化的需求歸集成有一定時間富裕度的計劃性需求。

推薦是天然有這種屬性的,不過是分銷還是拼團場景,選擇一個受眾面泛的商品通過微信生態各個網狀節點做分發,很容易在短期形成規模效應,導致單品集中爆發甚至品牌爆發。

例如我們之前做澳洲保健品swisse品牌日,保健需求就是一種可歸集的需求,大部分人都是有這個需求的,另外這個品類個性化訴求不強。結果通過我們活動覆盤的數據和調研結果是,很多甚至之前不知道這個品牌的新用戶都下了單,即為品牌商帶來了不少的新客,這個對於品牌商的價值是很大的。

這樣去反向推動供應鏈的以銷定產,提高了供應端的效率。在這個過程中,推薦起了歸集了不確定性的需求,將需求進行半計劃收集的作用。

某位社交電商媒體人,提到一個觀點:社交電商的本質是有人看你的朋友圈。我不大認同,微商1.0就是朋友圈主戰場,對很多消費者遺留下來的認知是,一個人自導自演自high,沒有互動的溝通,很容易透支掉社交貨幣。而社群是一個能即時互動和反饋的場景,不同於朋友圈這種吆喝式的賣貨,有個做社群電商做的很好的朋友跟我說了一句話:社交電商是一群人在買貨。信任缺失、選擇困難是互聯網時代每個人的後遺症,而在基於一定社交網的社群裡,買東西是有一定安全感的,消費者很依賴這份安全感。

1、那麼怎麼搭建起高質量賣貨社群?有很多技巧,例如利用紅包鼓勵用戶曬訂單、曬買家秀,利用成熟的人脈幫助裂變快速形成社群規模、在初期一配合引導良好氛圍。

2、營造良好的社群氛圍,引導大家去討論一些生活化的話題,沉澱一些有意思、有價值的內容。畢竟沒有人願意看一個全是廣告的賣貨群,做好社群電商有很多學問,如果展開的話可能是一個巨大的篇幅,推薦一本書【小群經濟】,如果能讀懂,就是讀懂了社交電商的精髓。

很多人對新事物都是看不見、看不起、看不懂、跟不上的態度,對社交電商大多數人應該處於看不懂和看不起的階段。認知還停留在微商1.0,認為就是朋友圈的牛皮癬和畫大餅的代理分級機制,大家要相信這些是微商時候的後遺症,肯定不是一個可持續社交電商的最終形態。

社交電商雖然“冠名“社交這一嶄新的概念,但本質上仍然是“消費行為”,因此平臺的品控能力也十分的關鍵。如果不能加強平臺的品控能力,那麼就會造成用戶只關注平臺的商品信息、使用經驗分享,而真正“動心”想要購買時,卻跑到了“天貓、京東”等頭部平臺上去購買。

所以,在一昧強調自己的社交、內容之時,仍然不能忘記“以用戶為核心”的初心,加大力度,確保商品的品質。

其次,社交電商平臺的管理模式難度大,行業模式混亂。由於社交電商的快速發展,大部分平臺的門檻低,導致分銷、代理商的人群之中魚龍混雜,因此常常有些商戶在平臺上肆意妄為。

比如,有的商戶為了宣傳效果,每天在朋友圈發佈數十條“引流信息”,引起了部分用戶的反感,讓人感到不適。還有的商戶為了自己的收入,以發展分銷商,誇大宣傳自己的產品與收入,在社會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

與此同時,儘管大部分的社交電商都標榜自己商業模式上的創新,但最後在庫存、現金流等壓力下,最終導致劍走偏路,走上了類似傳銷的分銷道路,有的甚至受到了處罰。

小編早幾年曾經加入過一些店主群,但老店主帶新店主時總要說一下“自己買先體驗下這樣賣起來更有說服力”、“某某產品已經降價了,趕緊搶些,先囤住”這類的話,如此一來,平臺與代購、商戶的合作關係已經打破,變成了買賣的關係。

雖然2018年的社交電商江湖雖然是百花齊放,爆點此起彼伏,2019的社交電商依然非常有看頭。

有做社交電商的朋友,可和小馬共同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