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窥探140年,108道工序,中国宣纸秘密为什么“偷”不走?


这是安徽泾县在“晒滩”,也是制作宣纸时特有的一道景观,此滩并不临水,而是背风向阳,倾斜度在30-60度之间,看似平整的石头却有凹凸和缝隙,这样造纸原料才能透气、沥水。

1877年,英国情报人员白恩,到安徽泾县打探宣纸的制作机密,并报告给总税务司,自此140多年来,窥探从未停止。图为泾县宣纸制造最关键的两个要素——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

1949年后,国家为扩大宣纸产量,鼓励云南、浙江、江西等地的手工纸制作者,到泾县学艺,时至今日,工艺早已不是秘密了,但真正懂纸的行家,依然会去泾县购买正宗宣纸。图为工人们抖去稻草中的石灰,让草坯分散。

将原料放在晒滩上日晒雨淋,使它们在自然环境中完成纤维的缓慢“提纯”和“漂白”,如此反复三次,耗时一年,这决定了宣纸的产量有限。

宣纸有100多个品种,制浆工人会依据品种的不同,将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按不同比例搭配,搅拌均匀。

捞纸最见功夫,纸张的厚薄、均匀都由这道工序决定,也只有操持这道工序的师傅,才能被尊为“匠人”。

捞纸的工艺有口诀,但都是外人听不懂的晦涩行话,手把手的试练,从生到熟,再到成为捞出每张误差不超过1克的行家,非得几年功夫不可。

幅面越大,造纸越难,当宣纸幅面达到八尺,这个动作就需要多人合作。

晒纸前,工人要冲洗清除火墙上的残留物,之后,再将一块块捞好的湿纸帖架到纸架上,以鞭打的方式使纸帖变松,并逐步分离出湿纸。

刷纸工上下一挥,再左右一抹,这张纸就服服帖帖地粘在了火墙上,“有两把刷子”是泾县人夸赞对方有能耐的说法,流布全国,谁曾想,它的出处竟在这里呢!

从树皮稻草变成宣纸,要过108道关,既苦又累,做这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但这位中年造纸工人,眼神中却是快乐与满足,宣纸对他来说,既是生计,更是责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