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魂记》:人格的悲哀,缺爱的童年

该影片由希区柯克指导,开起了人格障碍电影的先河,暂且不说其艺术效果的价值,单凭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它就堪称经典,因为这部影片向我们展示了双重人格的成因、表现及向我们敲响的警钟。

影片一开始就展现了一个独立矗立在马路边的汽车旅馆,而且整个旅馆只有个老板一 诺曼。贝茨和不曾露面,只有声音的母亲,还有那些栩栩如生的生物标本,这是他的“朋友”,连个员工都没有,可见其社会关系不健全,缺少社会支持。旅馆内部的杂草也表现了这儿的废弃与阴森,这都显示了他人格的不正常。旅馆远离市区,常年少有人光顾,由此可推出贝茨少与人交流,经常沉默寡言也许还会“自言自语”,死去的母亲是他唯一的亲人,这就是为什么他会被他幻想出来的母亲人格给占据。

贝茨父亲早逝,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缺少父爱,母亲是他唯一的精神支柱,他爱母亲,母亲是他的全部,尽管母亲很苛刻、专横、对他很严厉,但贝茨还是对母亲形成了依恋,正如影片中当让他转让旅馆时,他说这是他的全部,他和母亲在这里度过了幸福的童年。可是由于缺乏父爱。在人格形成的关键期。没有对父亲形成认则所以他内心有严重的恋母情怀,他对母亲的爱是变态扭由的。正因如此,所以当母亲有了情人后,他接受不了母亲被夺走,杀死母亲和她的情人,可内心对母亲的爱使他有严重的负罪感,最后不得不把母亲制成标本藏于室内。

一个人的世界是冷漠孤独、了无生趣的,因此他才会时常幻想与母亲对话,久而久之,由于模仿母亲才会生出母亲的人格,并在自己人格和母亲人格中自由切换,最终由于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和负罪感,母亲人格完全战胜儿子的人格,贝茨成为了他日夜思念与愧疚的母亲。也为之后影片的悲伤剧情埋下了伏笔。

《惊魂记》:人格的悲哀,缺爱的童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