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魂記》:人格的悲哀,缺愛的童年

該影片由希區柯克指導,開起了人格障礙電影的先河,暫且不說其藝術效果的價值,單憑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它就堪稱經典,因為這部影片向我們展示了雙重人格的成因、表現及向我們敲響的警鐘。

影片一開始就展現了一個獨立矗立在馬路邊的汽車旅館,而且整個旅館只有個老闆一 諾曼。貝茨和不曾露面,只有聲音的母親,還有那些栩栩如生的生物標本,這是他的“朋友”,連個員工都沒有,可見其社會關係不健全,缺少社會支持。旅館內部的雜草也表現了這兒的廢棄與陰森,這都顯示了他人格的不正常。旅館遠離市區,常年少有人光顧,由此可推出貝茨少與人交流,經常沉默寡言也許還會“自言自語”,死去的母親是他唯一的親人,這就是為什麼他會被他幻想出來的母親人格給佔據。

貝茨父親早逝,從小與母親相依為命,缺少父愛,母親是他唯一的精神支柱,他愛母親,母親是他的全部,儘管母親很苛刻、專橫、對他很嚴厲,但貝茨還是對母親形成了依戀,正如影片中當讓他轉讓旅館時,他說這是他的全部,他和母親在這裡度過了幸福的童年。可是由於缺乏父愛。在人格形成的關鍵期。沒有對父親形成認則所以他內心有嚴重的戀母情懷,他對母親的愛是變態扭由的。正因如此,所以當母親有了情人後,他接受不了母親被奪走,殺死母親和她的情人,可內心對母親的愛使他有嚴重的負罪感,最後不得不把母親製成標本藏於室內。

一個人的世界是冷漠孤獨、了無生趣的,因此他才會時常幻想與母親對話,久而久之,由於模仿母親才會生出母親的人格,並在自己人格和母親人格中自由切換,最終由於對母親深深的思念和負罪感,母親人格完全戰勝兒子的人格,貝茨成為了他日夜思念與愧疚的母親。也為之後影片的悲傷劇情埋下了伏筆。

《驚魂記》:人格的悲哀,缺愛的童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