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胖子,用一声尖叫,改变了电影史

执导过《最后一场电影》(The Last Picture Show,1971)、《纸月亮》(Paper Moon,1973)等佳作的导演彼得·博格达诺维奇(Peter Bogdanovich)回忆自己1959年6月的一次观影经历:

“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你身处电影院而感到不安。当我中午走出电影院来到时代广场,有种被强暴的感觉。”

博格达诺维奇看的是什么?也许你能隐隐猜到——

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的《惊魂记》(Psycho,1960)。1960年9月8日,在纽约首映。

那个胖子,用一声尖叫,改变了电影史

“希区式”营销席卷纽约

现在的观众,即使是在大银幕上看过这部电影,也难以感受到当年人们看到那一幕时的恐惧和震撼。因为我们看过许许多多比这更刺激、更恐怖的场面,早已见怪不怪了。可对当年的观众来说,这种体验还是第一次,而且终身难忘。

那个胖子,用一声尖叫,改变了电影史

据看过这场电影的人回忆,从浴帘拉起、挥起刀刃的那刻起,观众席的尖叫声就没间断过。浴室那一整幕都是这样。所以你能听见珍妮特·李(Janet Leigh)的尖叫,影院里坐在你四周的女人的尖叫,还有伯纳德·赫尔曼(Bernard Herrmann)的高频弦乐配乐,场面极其混乱。

那个胖子,用一声尖叫,改变了电影史

希区柯克为了达到想要的效果,要求全体制作人员对剧情及影片结局严格保密,不可泄露任何细节。他煞有介事地招募“母亲”的扮演者,并对外宣布了候选者名单,虽然剧本中并无“母亲”一角的场面。

那个胖子,用一声尖叫,改变了电影史

预告片

预告片也做得很谨慎,希区柯克只是带观众游览了贝茨家大宅,最后来到旅馆房间浴室,告诉大家这里将发生非常可怕的事,结尾放上的是维拉·迈尔斯(Vera Miles)(在《惊魂记》中饰演女主角的姐姐)的惊恐尖叫。

那个胖子,用一声尖叫,改变了电影史

预告片

他拒绝为影评人做提前媒体场的放映,首映礼也没有做。他要求影院经理与他签订一份合同:电影一开场,检票人员便不得再放任何人进入放映厅。(当时,买一张电影票可以看两部剧情长片、一些新闻纪录片、一些短片以及一些预告片,观众可以随意出入影院。)

他为电影做了大规模的宣传活动,颇有如今“病毒营销”的腔调:让《惊魂记》即将上映的资讯频繁出现在各大报纸、电台和电视广告中;在各大影院的大厅大量粘贴电影海报,上书:开映之后,任何人都不允许进入影院。不得对任何人剧透,即使是美国总统或英国女王。

那个胖子,用一声尖叫,改变了电影史

结果观众很吃这套。他们成群结队地买票入场,并对所有人守口如瓶。一时之间,《惊魂记》成了大热门。

虽然《惊魂记》是希区柯克知名度最高、影响最大的影片,但却是希区柯克少有的低预算电影,也没有使用御用的昂贵制作班底,找了电视剧制作团队来拍摄。采用黑白胶片,贝茨旅馆和大宅都是在摄影棚里搭建的。与《后窗》(Rear Window,1954)、《迷魂记》(Vertigo,1958)、《西北偏北》(North by Northwest,1959)等优雅精致的希氏代表作相比,此片更像是小成本猎奇电影。

那个胖子,用一声尖叫,改变了电影史

《西北偏北》

然而,就是这样一部影片,风靡了几代观众,早已进入影史经典。连《迷魂记》这样的迷人佳作都在当年遭到漠视,多年后才被重新推为经典,而《惊魂记》从始至终都有人喝彩。上映头一年美国票房冲过1500万美元,之后在美国累计达3200万,世界票房5000万(还没有包括电视与出租版权收益),而它的成本只有80万美元出头。

那个胖子,用一声尖叫,改变了电影史

最适合杀人的场所

希区柯克在这部电影中的突破是:以纯熟的蒙太奇技巧游刃有余的操纵观众情绪,从而完成了一次完全意义上的纯电影表达。他抛弃了以往自己电影中悬疑罗曼史的典型套路,真正做到了完全通过视听语言,而非剧情去刺激观众。

那个胖子,用一声尖叫,改变了电影史

而《惊魂记》中的重中之重,也是希区的最大卖点,就是那场著名的

浴室杀人戏

在《惊魂记》开拍两年前,法国导演亨利-乔治·克鲁佐(Henri-Georges Clouzot)的电影《恶魔》(Les diaboliques,1955)中出现了类似情节。女人被他的丈夫“吓死”在浴室里。当丈夫的“尸体”从浴缸中缓缓站起,即使是现在看来也是惊悚十足的。

那个胖子,用一声尖叫,改变了电影史

这位被称作“法国的希区柯克”的导演,也善于制造悬疑与惊悚。希区柯克自然也看过他的电影。传记电影《希区柯克》(Hitchcock,2012)的原著作者史蒂芬·雷贝洛(Stephen Rebello)就说:“希区柯克非常了解他面临的竞争。他认为克鲁佐拍过的某一类电影,是他自己应该拍、且有能力拍的。影评人开始把克鲁佐称为‘法国的希区柯克’时,他的领地被侵犯了,他绝对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恶魔》中的浴室戏,也许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了希区柯克的创作。

那个胖子,用一声尖叫,改变了电影史

“悬疑大师”只能有一个!

这场只有48秒的浴室杀人戏,先由索尔·贝斯(与希区柯克合作了《迷魂记》和《西北偏北》的片头)画出场景示意图,希区和制作人员精密策划了78个机位,花了整整一周时间拍摄出。(成片并非完全与场景示意图一样)

那个胖子,用一声尖叫,改变了电影史

没有一处敏感部位的画面,也没有刀子刺入身体的画面,但其惊悚效果却因蒙太奇、场面调度、节奏、灯光和音响的综合运用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境界,正如希区柯克对这一场景的要求:

“挥砍,用力猛砍,刀就像要撕碎银幕,冲出影片一般!”

伯纳德·赫尔曼专门为这场戏制作了尖如鸟啸的高频弦乐。这种配乐也出现在另两处谋杀场景。一处是“母亲”冲出房间砍杀侦探,另一处是“母亲”挥刀冲进地下室,要去杀女主角的姐姐。

那个胖子,用一声尖叫,改变了电影史

“鸟”这个元素是和诺曼联系在一起的,被用来作为描绘性格的一种形式(诺曼的相貌也很有特色,有点像鹰)。诺曼的“会客室”摆满了鸟的标本,他还告诉玛丽昂,她吃东西的样子很像鸟。

那个胖子,用一声尖叫,改变了电影史

据说,电影上映后,有人写信给希区柯克,说女儿看了《恶魔》里浴室那场戏后,再也不愿意泡澡了,现在又看了《惊魂记》,这下连淋浴都不愿意了。希区柯克立刻回信:把她送到干洗店去吧。

史上第一个马桶特写

对那个年代的人来说,浴室是和封闭、安全、整洁等概念联系在一起的。电影中最常出现的典型浴室是:铺着洁白的瓷砖,简洁的装饰风格,光线明亮。《惊魂记》中的浴室就是这样一个场所,但希区柯克将其和暴力、血腥、谋杀、罪恶等联系在一起,造成了强烈的反差与震撼。

50年代,电影是决不能呈现马桶冲水的镜头的,但是希区柯克拍了,而且给了一个特写。这个细节似乎暗示,剧情随后的发展会和你想的有些不同。

那个胖子,用一声尖叫,改变了电影史

现在人们不避讳将那些令人反感的恶心场景搬上大银幕,比如《猜火车》(Trainspotting,1996)中那个著名的厕所场景,马桶成为一个神奇的异次元入口。

那个胖子,用一声尖叫,改变了电影史

浴室的隐私性也被频频破坏,在《陆军野战医院》(MASH,1970)中,两个士兵为了打赌女护士是不是天生的金发,在她洗澡时将帐篷拉倒。

那个胖子,用一声尖叫,改变了电影史

除了“浴室变革”,《惊魂记》还触发了70-80年代热极一时的变态杀人狂电影及“砍杀片”的风潮,如《德州电锯杀人狂》(The Texas Chain Saw Massacre,1974)。变态杀手往往拿着刀、斧等凶器,毫无缘由的追杀无辜者。

那个胖子,用一声尖叫,改变了电影史

《德州电锯杀人狂》

另外,家庭入侵类电影也可以追根至《惊魂记》,如《荒岛惊魂》(Cul-de-sac,1966)、《稻草狗》(Straw Dogs,1971)、《发条橙》(A Clockwork Orange,1971)、《趣味游戏》(Funny Games,1997)等。陌生人侵入私人领地,对家庭成员展开暴行,可能是为了钱财,或纯粹以此为乐。

那个胖子,用一声尖叫,改变了电影史

《趣味游戏》

《惊魂记》除了被学习和效仿,浴室戏更成了无数电影人致敬和恶搞的对象。希区柯克电影恶搞大杂烩《恐高症》(High Anxiety,1977)自然缺不了这一幕。

那个胖子,用一声尖叫,改变了电影史

甚至连《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里也有:

那个胖子,用一声尖叫,改变了电影史

还有人设计了一款浴帘,让你每次洗澡时都能玩浴室杀人:

那个胖子,用一声尖叫,改变了电影史

没到一半,女主角就死了

在电影刚过三分之一的地方就将女主角杀死,这对希区柯克来说,是一次大胆的冒险。

影片一开始,我们便跟着女主角玛丽昂,以她的视点观察周围。她夜宿于贝茨旅馆,与诺曼展开一场“闲聊”后,视点突然发生转换,玛丽昂走出“会客室”,第一次,摄影机没有跟着她,而是停留在诺曼身上。当我们猜想接下来诺曼和玛丽昂将成为影片的男女主角时,希区柯克已暗暗换下了玛丽昂

当玛丽昂被杀害,我们已经不由自主带入了诺曼的角色。我们对他产生了理解和同情。当诺曼将玛丽昂的车推入沼泽,汽车缓缓下陷,又中途停住,我们和诺曼一样焦虑的希望汽车快点下沉。

那个胖子,用一声尖叫,改变了电影史

中途变更主角,这在希区柯克之前从没有人做过,之后也很少。《冰与火之歌》(Game of Thrones)中,将深受观众喜爱的主角艾德砍头,也许可算一例。

在《惊魂记》高超的模仿之作《剃刀边缘》(Dressed to Kill,1980)中,女主角同样在半途被杀。而本来无足轻重的业余“侦探”二人组则提升到主角的地位。影片导演、有“当代希区柯克”头衔的布莱恩·德·帕尔玛(Brian De Palma)处理谋杀场景倒是和希胖完全相反,鲜血不要钱似的洒得到处都是,刀子切入肉身的特写惊人的清楚逼真。

那个胖子,用一声尖叫,改变了电影史

水无法洗去罪孽

电影中也有一些希区柯克惯常使用的手段和主题。开场,摄影机俯瞰城市,几次叠化,从旅馆房间的窗口进入,以窥视者的视角看到玛丽昂仅身着内衣躺在床上,与她偷情的男友赤身站在旁边。一开始就突出了影片“偷窥”与“揭露”的双重趣味。

那个胖子,用一声尖叫,改变了电影史

玛丽昂携款逃出的情节也用上了希区柯克的惯用桥段:一个普通人落入了罪犯的境地,饱受罪恶感的煎熬。玛丽昂的确偷了四万美金,但仍符合希区柯克的“无辜者”的标准——犯罪动机是爱情;受害者则是无耻小人(在他调戏玛丽昂那场戏中,他上半身趴在台子上,脖子往前伸,色眯眯地跟她炫富,言下之意是,用这沓子钱足可以买到你)。

那个胖子,用一声尖叫,改变了电影史

玛丽昂逃离凤凰城后,出现了另一个希区柯克的招牌式情节——

警察恐惧症。玛丽昂在路旁打盹时被警察叫醒,一通刨根问底,而那只装钱的信封几乎就在他眼皮底下。她在车厂折旧换车改了牌照,却惊觉那名巡警就停在马路对面,正抱着双臂,紧紧盯着她。典型的希区柯克式悬疑片大可以此为线索,发展成两个小时长的故事。但是画风突变,诺曼登场了。

那个胖子,用一声尖叫,改变了电影史

当诺曼通过墙洞眼窥视玛丽昂脱衣服时,又出现了偷窥癖

的指向。特吕弗也认为开场的旅馆场景为后来的偷窥情景做了铺垫。(据说希区柯克的化妆间也有这么个洞,用来偷窥女主角换衣服。)

那个胖子,用一声尖叫,改变了电影史

埋藏得比较深的则是“罪孽的清洗”与“惩罚”主题

玛丽昂开着车遭遇暴雨这场戏,先是给玛丽昂正面镜头,然后切到玛丽昂的视角——前方一片朦胧,只有雨刷在不停摆动。

雨刷的摆动正象征着命运的刺刀的挥动。

那个胖子,用一声尖叫,改变了电影史

到了旅馆,一切似乎都平静下来。在与诺曼·贝茨的交谈中,她产生了“还回那笔钱、接受惩罚”的想法。“我陷入了一个人生陷阱,我想回去,把自己拉出陷阱,趁还来得及。”

那个胖子,用一声尖叫,改变了电影史

注意这个镜头,鸟出现在李的右方,预示着危险

之后她进入浴室淋浴,这一幕带有罪孽的清洗的意味。如果你仔细回想一下,会发现这是她第一次露出真心的笑容。

但是这里有两个跳切,跳接并没有必要,只能让观众觉得有点怪。

那个胖子,用一声尖叫,改变了电影史

那个胖子,用一声尖叫,改变了电影史

第一个跳切

那个胖子,用一声尖叫,改变了电影史

那个胖子,用一声尖叫,改变了电影史

第二个跳切

到了她背对浴帘的那个镜头,画面右下角是玛丽昂,左边呈现空白,观众会感到有什么不对劲。果然,一个影子在空白处出现了。黑影逐渐变大,浴帘拉开,实际上是脸被涂黑的女替身。诺曼·贝茨的扮演者安东尼·博金斯(Anthony Perkins)曾笑说,自己为这一幕背了20多年的黑锅。实际拍摄这一场的时候,他正在纽约排演舞台剧。

那个胖子,用一声尖叫,改变了电影史

玛丽昂向西去寻求自由,打算为此赎罪,却在一个原本最安全舒适且圣洁的地方迎来了自己的宿命。

有学者认为这里体现了希区柯克的天主教信仰和厄运观:罪孽无法用水清洗和净化,必须用鲜血和暴力作为代价

电影变了

影片拍摄的1950年代末,美国人已经走出了二战的阴影,把重心转向了家庭生活。60年代的民权运动还没到,电影中的恐怖与暴力,主要是科学实验出错。人们坚信在私家空间里是安全的。苏联人或其他人是不可能入侵你的浴室的。而《惊魂记》首次展示,也许某个变态会穿着已故母亲的衣服,突然冲进来砍你。

你从战争中幸存,躲过了原子弹,最后可能死于自家浴室,赤身裸体。

那个胖子,用一声尖叫,改变了电影史

正如《人皮客栈》(Hostel,2005)的导演伊莱·罗斯(Eli Roth)所说:“你的邻居不再是诺曼·洛克威尔一家,你的邻居是曼森家族,这是新型的摩登美国家庭,可以说是托比·霍珀(Tobe Hooper)拍摄《德州电锯杀人狂》的灵感来源。你可以把淋浴一幕视作风暴来临前,压力不断积累。在安静的1950年代,所有这些美国式恐惧,集中在这一幕爆发和撞击。

那个胖子,用一声尖叫,改变了电影史

巧的是,希区柯克这之后的电影《群鸟》(The Birds,1963)也体现了相似的主题:本来一切好好的,突然鸟儿们开始疯狂攻击人类。你无法解释鸟群攻击人的原因。这是希区柯克的观念,人生无常,你无法知道下一秒会遭遇什么。

那个胖子,用一声尖叫,改变了电影史

《群鸟》

并不是说希区柯克对将要来临的政治风暴有什么预见,但他确实意识到了文化界气氛的变换,50年代那些规模宏大、气质优雅、饱满丰富的特艺彩色电影,已经失去了主流地位。看看同时期的三部主流大作:《热情如火》(Some Like It Hot,1959)、《夏日痴魂》(Suddenly, Last Summer,1959)、《桃色血案》(Anatomy of a Murder,1959),就会发现,好莱坞在悄然发生转变。

那个胖子,用一声尖叫,改变了电影史

《热情如火》

《惊魂记》可看作希区柯克对电影业变更的回应。他在接连拍摄了两部高水准高预算大制作的彩色片《迷魂记》和《西北偏北》后(尤其后者将其事业推向顶峰),转而拍摄一部小制作小成本的黑白片,而且在投资商不支持的情况下,自掏腰包,还提出延迟领取片酬以换取60%所有权。是因为他知道,这已不再是英格丽·褒曼(Ingrid Bergman)或格蕾丝·凯利(Grace Kelly)的时代,不是那些华丽炫目的彩色电影占据大银幕的时代。他迎难而上,不甘被遗忘。

那个胖子,用一声尖叫,改变了电影史

格蕾丝·凯利(《捉贼记》)

有研究者认为:“(浴室杀人)那一刻象征着美国电影进入新时代,某些方面来说也是世界电影的新时代。”

然而,在影迷和研究者心中地位如此崇高的《惊魂记》,却被希区柯克本人形容为一个“大玩笑”。他说:“发现有人认真对待这部电影,我吓坏了。它的目的是让人们尖叫,但也只是坐过山车的那种尖叫。”

那个胖子,用一声尖叫,改变了电影史

希区柯克有没有严肃对待这部电影呢?也许只有他自己才知道。正如他说过的那些云里雾里的话。他说的一本正经,让人们不知该如何对待。

例如他曾在一次电视节目中坦言,自己对“母亲”这个角色的恐惧始于幼年时期。大概三个月大的时候,他被母亲吓过。母亲靠过来,对他说:噗。这一幕永远留在了他的记忆里。

那个胖子,用一声尖叫,改变了电影史

希区柯克本人

也许希区柯克对《惊魂记》的态度可以用他下面这段话说明:

“我最满意的是,这部影片影响了观众,从许多方面来说,我感到满足。艺术形式就是为了触动观众的情绪。它不是一条简单的信息,或某种精湛的表演,也不是一本深受读者喜爱的流行小说,它就是纯粹的电影。人们可能说我们拍的东西很糟,主题可怕,人物不够伟岸,个性不够丰满,这些评价我都知道,但我知道一件事,那就是电影能用来建造,电影故事能将全世界观众联系在一起,就像两个被触发的反应物,电影唯一使我自豪的是,它们属于电影人,电影属于我们,你和我。”

那个胖子,用一声尖叫,改变了电影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