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沉默又孤独的中国父亲们,正在向生活“投降”


那些沉默又孤独的中国父亲们,正在向生活“投降”


我终于鼓起勇气又看了一遍李安的父亲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

上一次看这个三部曲,还在上学,刚刚短暂逃离所谓的“家庭束缚”,一心念着这个学校离家越远越好,自由!看完电影,心里对这种“自由”的执念愈是加深,心里边一直想着的一句话是“孩子长大终究是要离开家庭的,爸妈们又何必非得强留呢”?

到现在进入社会,工作了好些年,对“自由”这个观念的改变连我自己都大吃一惊,以前那个口口声声要自由的人,现在竟然变成了“父母在,不远游”的“孝子”

再次重温电影,我才意识到,为什么父亲在我报高考志愿的时候,极力阻止我去一个离家特别远的大学,为什么父亲得知我要出国学习的时候犹豫许久,最后才勉强同意

这并不是因为他想要把你束缚在家中,而是因为他真害怕离开子女后孤独的生活

那些沉默又孤独的中国父亲们,正在向生活“投降”


之前总觉得父亲三部曲中郎雄扮演的三位父亲很奇葩,因为我把自己放在了一个想要挣脱家庭的孩子的角度,正好契合电影中孩子们的思想和行为——远离家庭束缚

但是现在,站在这几位父亲的角度再来看这几部电影,发现了他们的共性,那就是孤独。


共患难容易,共安乐难,这话有时也会应验在父子身上——《推手》

那些沉默又孤独的中国父亲们,正在向生活“投降”


作为三部曲的第一部成片,《推手》就将中美文化差异的关键点,也是最吸引人的一点给明确的指出来了——家庭,之后的两部影片也都是从最亲近又陌生的家庭中展开

在不到两个小时的电影中,包含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的家庭中,“父亲的孤独”这个话题被不断放大直至最后爆发,让人看了心酸不已

《推手》中的父亲老朱实在是孤独的可怜

家庭事业双丰收的儿子把老朱接到了美国,想让他享受天伦之乐,然而美国媳妇和传统的中式老父亲的做派截然相反,文化差异导致矛盾不断

吃饭的时候,父子、爷孙拿着筷子吃着红烧肉,美国媳妇一副刀叉只吃了一点绿叶子沙拉,父亲不明白为什么媳妇不荤素搭配,平衡养生,媳妇不理解为啥晚上还要吃那么油腻,不怕长膘吗?

那些沉默又孤独的中国父亲们,正在向生活“投降”


语言上老朱和儿媳更是难以交流,基本上都是靠手来比划,理解不了干脆就一人一屋,你听京剧打太极,我在电脑上敲字

那些沉默又孤独的中国父亲们,正在向生活“投降”


嫌公公太吵,给他塞上一个耳机倒是落得清净

那些沉默又孤独的中国父亲们,正在向生活“投降”


儿子上班没时间陪老爸,和儿媳也是难以交流,得亏还有个孙子貌似可以交流

老朱想的也是天真,在美国环境下长大的孙子,虽然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但面对面坐在一起的时候,却也是无言以对

那些沉默又孤独的中国父亲们,正在向生活“投降”


喝茶的爷爷和喝牛奶的孙子,低头沉默

这种孤独感,老朱实在是受不来了,在沉积已久的矛盾爆发之后,老朱选择了离家出走,自力更生,最后还进了监狱

常言道,共患难容易,共安乐难,想不到这句话,却应验在你我父子身上,从前在国内多少个苦日子,我们都能够相亲相爱地守在一起美国这么好的物质生活,你们家里却容不下我来,唉,两地相比,不由得我怀念起你小时候,种种可爱之处,不要找我,安心过着你们幸福的日子,我祝福你们全家,有空帮我问候一声陈太太和她女儿好,天下之大,岂无藏身之地?赁一小屋,了此残生,世事如过眼云烟,原本不该心有挂碍,父字


在留给儿子的信中,父亲老朱那种孤独和无奈溢于言表,打了一手好太极,最后却连最基本的生活都受到掣肘,无力照顾子女,反倒成了子女的的负担

那些沉默又孤独的中国父亲们,正在向生活“投降”


最后,为了让儿子好做,老朱还是找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既迁就了儿子也让自己过得稍好受一点

而老朱的这种选择,也正是现在大多数父亲的常态,老朱刻画的父亲的形象正是现在中国社会父亲的缩影:隐忍妥协,不希望给孩子带来太多的负担

我们能够彼此相爱就够了,不必要制造一个阶级的观念,——《喜宴》

那些沉默又孤独的中国父亲们,正在向生活“投降”


经常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放到现在可能没有那么大的杀伤力了,但是在 1993 年的《喜宴》当中,却是父辈和子辈博弈,到最后也只两败俱伤,相互投降

那些沉默又孤独的中国父亲们,正在向生活“投降”


这次郎雄扮演的父亲是一位前师长,不苟言笑,不怒自威,看到了这样的父亲,相信不少人多多少少都能找到自己父亲的影子

那些沉默又孤独的中国父亲们,正在向生活“投降”


而就是在这样一位传统到不能更传统的父亲身上,他引以为傲的工程师儿子却是一个同性恋,为了应付父母逼婚,儿子在美国假结婚,可是没想到,好面子的父亲怎么能受得了领个证就行了,一定得大办特办,千里迢迢的从台湾赶到美国操办婚礼

那些沉默又孤独的中国父亲们,正在向生活“投降”


对于父亲的描写,还是这顿喜宴开始,曾经指挥万人、威风凛凛的高师长,到头来还是一位孤独的父亲

戎马一生的傲气让父亲放不下身段,儿子对他的意见稍有不从,他便会端出高高在上的架子,不容反驳

在美国餐厅遇到自己前下属,听着下属夸自己以前有多威风,你看老高笑的跟朵牡丹花似的

那些沉默又孤独的中国父亲们,正在向生活“投降”


爸爸心里可能想着:看到没,就算到了美国,照样有人这样敬重我,小子你还敢不听我的话

老高就是想一直指挥着家里人,只有他才能做家庭的领导者

但是他却忘了,孩子的意志有时是根本不能由他控制的,只能是表面应和,就当是哄小孩子罢了

这也正是印证了那句话,哄老人,就得想哄小孩那样,哄开心了就好了

但姜还是老的辣啊,你以为你老爸不知道你像哄孩子一样在哄他吗?他当然知道,但看破不说破,这样对大家都好

那些沉默又孤独的中国父亲们,正在向生活“投降”


对于儿子是同志的事情,父亲已然完全了然

对于任何一个老人来说,接受自己孩子是同志的这个事情还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最后父亲和儿子男朋友 Simon 的那段对话,应该是让我感触最深的片段,中国式父亲的包容就像这个样子,不能当着你的面说,但是他心里全然祝福你

从心里产生的那种顾忌,才是一个家之所以为家的意义——《饮食男女》

那些沉默又孤独的中国父亲们,正在向生活“投降”


看破不说破,在《饮食男女》中,这个局还是由老爸点破了,结局倒是一样开心,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不堪

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永远都是张不开嘴,说不出口的

《饮食男女》给观众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开头那行云流水般的厨艺才华展示了

抓鱼,解剖,改刀,下锅一气呵成

那些沉默又孤独的中国父亲们,正在向生活“投降”


精细的刀工,看得人心旷神驰

那些沉默又孤独的中国父亲们,正在向生活“投降”


悠闲又得瑟的剁肉馅,熟练地捏出十几个褶子的小笼包

那些沉默又孤独的中国父亲们,正在向生活“投降”


那些沉默又孤独的中国父亲们,正在向生活“投降”


每个周末的家庭聚餐是朱老爷子最期待的事情,但是对于心思各异的三个女儿来说,这顿饭吃的没有丝毫胃口,甚至充满着尴尬的气氛

那些沉默又孤独的中国父亲们,正在向生活“投降”


最后老朱将自己对子女的爱(饭)转到了锦荣的女儿珊珊身上,每天打包好做好的饭菜送到学校,自己吃着锦荣做的咬不动的排骨

这并不全是为了讨好珊珊的妈妈,我觉得更是因为朱老爷子的三个女儿渐渐长大,虽然生活住在一起,但是女儿和父亲之间的距离却是越来越远,他急需感情去填满自己的孤独

那些沉默又孤独的中国父亲们,正在向生活“投降”


老朱也怕最后成为女儿的“累赘”

和锦荣的这段感情还是让三个女儿难以接受,跟自己岁数差不多的未来丈母娘也骂他“你这个杀千刀的老 ju”,父亲这段惊人的“黄昏恋”,从三个女儿的感情生活中就能看出伏笔,没有一个是平平淡淡

默默无声、最懂事乖巧的老三家宁,怀了朋友男朋友的孩子,成为了第一个离开这个家庭的人

那些沉默又孤独的中国父亲们,正在向生活“投降”


老大家珍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禁欲多年,碰到让自已心动的体育老师再也按耐不住自己的内心,早早地找了牧师公证结婚,晚上就把他拉到家人面前,说“我们都等不及了”

那些沉默又孤独的中国父亲们,正在向生活“投降”


事业心最强的老二家倩,性格强硬,因为事业选择和父亲之间永远都隔着一道梁子,最早决定搬家、出国,远离这个家庭,但看着姐妹们相继离开,父亲的身体也是每况愈下,心一软,成为了在老房子里生活的最后一个人

那些沉默又孤独的中国父亲们,正在向生活“投降”


在老房子里的最后一场家宴,也只有老朱和二女儿家倩参加,在这顿饭上,父亲和女儿冰释前嫌,正好对上了之前老爷向大家宣告感情时的那段话:

那些沉默又孤独的中国父亲们,正在向生活“投降”


在这三部电影中,父亲的形象一直都是孤独的,看似儿孙膝下,一家人团团圆圆,却始终都有一面墙挡在父亲和子女之间

电影的结局将父亲的孤独推到、击碎,但看电影的人并没有因此就得到解放

因为我们心里都明白,父亲的这种孤独永远都不会消失,它伴随着父亲对孩子的焦虑和担心一直都在,潜意识里永远都希望孩子陪在自己身边,但却又不得不放手

高高举起双手向生活“投降”的父亲,其实一直没有认输,离开和不离开,舍得与不舍得,都无可奈何

那些沉默又孤独的中国父亲们,正在向生活“投降”


本文原作者@大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