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我老婆到底怎麼了?”妻子得“怪病”,他抱著她四處求醫

“丁主任,我妻子得的到底是不是多發性硬化症?”

近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舉辦了一場多發性硬化的公益講座。講座現場,一位中年男子抱著癱瘓的妻子,帶著厚厚一沓檢查資料,找到神經內科丁美萍教授諮詢。

據瞭解,男子的妻子今年43歲,姓李。五六年前,李女士突然出現肢體麻木、走路不穩等症狀,一開始以為是腦中風,到醫院檢查後排除了腦中風的可能性,但具體原因仍查不出來。大約過了一年多,李女士再次發病,這次的病情更加嚴重,連走路都成了問題。

這幾年,李女士和丈夫輾轉寧波等地的大醫院就診,最終檢查發現是神經脫髓鞘病變,但導致神經脫髓鞘病變的病因多種多樣,儘管跑了不少醫院,最終還是沒能確診。再加上家裡經濟困難,李女士一直沒有得到規範化的治療。直到近兩年,李女士的病情越發嚴重,下肢已經完全癱瘓,失去生活自理的能力。

看了李女士最近的檢查報告,結合其目前的症狀,丁美萍教授判斷李女士疑似患有多發性硬化症,但是還得進行核磁共振,腰椎穿刺等檢查,才可以確診。


多發性硬化症

“醫生,我老婆到底怎麼了?”妻子得“怪病”,他抱著她四處求醫

網絡圖

據瞭解,多發性硬化症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損害脊髓和腦。這是一種比較少見的慢性病,病因尚不明確,很多醫護人員對這種病的瞭解也並不多,社會的關注更是不夠。

多發性硬化症主要是因為人的自身免疫出了問題。人體的免疫系統錯誤地攻擊自身的中樞神經系統,破壞神經的髓鞘組織,從而導致疾病發生。

說得通俗一點,如果把人體的神經比喻為電線,髓鞘就好比包裹在電線外面的橡皮絕緣層。如果橡皮遭到破壞,就會出問題。

21歲大學生患病後癱瘓

從全世界範圍內來看,目前約有250-300萬的多發性硬化症患者。目前,我國大約有有3萬名多發性硬化症患者。而且患者中,20-40歲的中青年人群比例較高,女性患者是男性患者的1.5-2倍。

十多年前,丁教授曾接診過一位21歲的大學生,杭州人,學習成績很好,考入上海的一所名校。後來因為肢體麻木、走路不穩、四肢無力來醫院就診,結果被確診為多發性硬化症。

“那時候醫學還沒有現在這麼發達,沒有很好的藥物來治療這種疾病,這位大學生後來數次復發,五年後,他的雙腿已經癱瘓,只能依靠輪椅了。”

據統計,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在患病15年後,80%的患者發生身體功能障礙或認知侷限,近50%左右的多發性硬化症患者依靠輪椅生活。

丁教授說,目前,醫學上還不能徹底治癒多發性硬化症,但規範治療可以控制疾病的發展。

一般來說,復發型多發性硬化症的治療分為兩個時期:急性發作期緩解期。急性發作期要通過激素衝擊等藥物治療,緩解症狀;進入緩解期,就要使用疾病修正治療(如干擾素、特立氟胺等藥物)來預防復發。如果不規範治療,這個病的複發率在70%-80%。而且每復發一次,所帶來的後遺症就會越嚴重。

“由於多發性硬化症的症狀特徵不明顯,容易與其他疾病混淆,在臨床上經常會出現延誤診斷,進而讓患者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

浙醫二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吳磊說,多發性硬化具有時間多發和空間多發的特點,症狀包括肌肉控制或平衡感下降、視覺障礙或言語問題。常見症狀有視力減退、眩暈、步態不穩、單肢或多肢無力麻木、疲勞感增強等。如果不正規治療,發作次數會逐漸頻繁,症狀會逐漸加重,嚴重的會造成失明、癱瘓。

“如今在門診中發現,像多發性硬化症等免疫系統方面疾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這類疾病很難做到提前預防,最有效的預防辦法是提高自己的免疫力,減少病毒感染的幾率。”

吳磊提醒,多發性硬化和同屬於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的視神經脊髓炎臨床表現類似,後果嚴重,需要早期診斷和治療;如果年輕人遇到視力模糊、突發肢體乏力麻木、走路不穩、容易疲勞等症狀,千萬不要大意,最好到神經內科進行排查。

專家介紹

“醫生,我老婆到底怎麼了?”妻子得“怪病”,他抱著她四處求醫


“醫生,我老婆到底怎麼了?”妻子得“怪病”,他抱著她四處求醫


“醫生,我老婆到底怎麼了?”妻子得“怪病”,他抱著她四處求醫

門診時間

專家門診時間丁美萍週二全天、週五上午(解放路院區)

吳磊週三上午(解放路院區),週五下午(濱江院區)

許勇峰週一上午(濱江院區),週三上午、週五下午(解放路院區)

文 / 都市快報 俞茜茜

素材來源 / 浙醫二院 神經內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