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衛星遙感+無人船+智能機器人……什麼事兒用上了這麼多高科技?

1月14日上午10時整,第一架調查渤海入海排汙口的無人機在河北省唐山市起飛。由此,冰封大地時刻,一場涉及渤海3600公里海岸線的治汙“硬仗”在唐山市打響。

這場“硬仗”就是由生態環境部組織的渤海地區入海排汙口排查整治專項行動。在生態環境部看來,就是“脫一層皮”也要把往海里排汙的“口子”查清楚。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指出,摸清渤海入海排汙口是渤海汙染治理的最基礎性工作。

生態環境部執法局有關負責人透露,在無人機航測排汙口的基礎上,生態環境部將派出執法人員採取“試點先行和全面鋪開”相結合的方式,全面排查每一個排汙口,以徹底搞清楚每個排汙口的狀況。

根據生態環境部、國家發改委、自然資源部近日聯合發佈的《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要求,通過三年綜合治理,渤海近岸海域水質優良(一、二類水質)比例達到73%左右,自然岸線保有率保持在35%左右。

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強調,不期望渤海汙染治理“一口吃成個胖子”,也不能以缺少資金、治理難度大等為由降低標準、拖延整治。必須一步一個腳印工作,確保中央決策部署落到實處、見到實效。

渤海生態環境形勢嚴峻

科學設定綜合治理目標

渤海,作為我國唯一的一個半封閉內海,雖然汙染不是最重,但卻是自淨能力最差的一個。

據生態環境部介紹,近年來,渤海水質有所改善,但陸源汙染物排放量仍居高不下,重點海灣環境質量未見根本好轉,生態環境整體形勢依然嚴峻。

无人机+卫星遥感+无人船+智能机器人……什么事儿用上了这么多高科技?

數據來源:《2017中國近岸海域生態環境質量公報》

2018年8月發佈的《中國海洋生態環境質量公報》顯示,2017年,國家重點監測的面積大於100平方公里的44個海灣中,20個海灣四季均出現劣於第四類海水水質,其中就包括渤海。同時,近岸海域水質監測、入海河流水質監測、直排海汙染源監測等多項監測表明,渤海灣也是水質超標點位最為集中的海灣之一。

顯然,渤海的汙染已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

按照國務院部署,要用三年時間打好七大標誌性汙染防治攻堅戰,而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是其中唯一一個涉海攻堅戰。

既有時間表又有路線圖的“行動計劃”,圍繞渤海的汙染防治,確定開展陸源汙染治理行動、海域汙染治理行動、生態保護修復行動、環境風險防範行動四大攻堅行動,並明確了量化指標和完成時限。

“行動計劃”還要求,2020年,渤海近岸海域水質優良(一、二類水質)比例達到73%左右,自然岸線保有率保持在35%左右,濱海溼地整治修復規模不低於6900公頃,整治修復岸線新增70公里左右。“行動計劃”還要求確保渤海海洋生態保護紅線區在三省一市管理海域面積中的佔比達到37%左右。

就“行動計劃”,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說,在設定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作戰目標時,已經考慮到目標設定的可行性,在力爭最大程度改善渤海生態環境質量的前提下,不設不切實際的過高目標,不提不可考核的目標,儘可能將指標定細定實定具體;同時,還充分考慮目標與已有規劃、戰略目標的銜接,優先採用相關規劃已有指標,確有餘力的,做適當的提高和收嚴,不在現有指標上盲目加碼。

无人机+卫星遥感+无人船+智能机器人……什么事儿用上了这么多高科技?

圖:中央電視臺報道《行動計劃》

排查摸清入海排汙口

派駐工作組全程參與

實施“行動計劃”,生態環境部將摸清渤海地區入海排汙口作為突破。

生態環境部執法局有關負責人透露,從去年10月開始,就啟動了《渤海地區入海排汙口排查整治專項行動方案》的制定工作,並先後到天津、秦皇島、大連等地展開調研,深入瞭解各類渤海入河排汙口、入海排汙口以及企業排汙口管理工作情況。

據介紹,渤海入海排汙口排查確定為遼寧、河北、山東和天津市環渤海區域13個城市,約3600公里,包括所有環渤海大陸、島嶼各類人工岸線和自然岸線。排查對象為所有直接或間接向渤海排放汙染物的涉水排口,包括通過管道、涵洞、溝渠等直接向海洋排放汙染物的涉水排口,或通過河流、溼地、灘塗等間接向海洋排放汙染物的涉水排口。

生態環境部將組織工作組全過程參與各地排查整治各環節工作,對發現問題拉條掛賬,督促地方整改到位。按照生態環境部要求,今年年底前要完成渤海排汙口排查和監測工作;2020年年底前,按照“一口一策”原則,全面完成入渤海排汙口整治方案制定及相關治理工作的推進。

據瞭解,原國家海洋局、水利部等有關部門在入海(河)排汙口監管中,圍繞設置審批、技術規範、監督監測、信息公開等做了大量工作。“組織開展入海排汙口排查整治工作,不是推倒重來,也不是另起爐灶。”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指出,生態環境部啟動的渤海地區入海排汙口排查整治專項行動是在原來工作的基礎上拓展和深化入海排汙口管理,完善陸海統籌環境管理機制,為打好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做基礎準備。

迅速摸清總體情況

依法依規整治到位

1月11日,生態環境部在唐山市召開渤海地區入海排汙口排查整治專項行動暨試點工作啟動會,這是2019年生態環境部黨組批准召開的第一個專項工作部署會。

之所以選擇在唐山市啟動試點,主要是考慮到目前遼東灣、萊州灣等地已開始結冰,部分地區即將迎來降雪天氣,相當數量入海河流、入海排汙口出現斷流或被冰雪遮掩,全面鋪開排查整治工作不具備可行性,也難以保障工作質量。基於這樣的考慮,同時,由於河北唐山等地近年來環境保護工作力度大、重視程度高等因素,生態環境部決定選取尚未結冰或結冰面積較少的唐山市等地區進行先期試點。

據悉,在唐山等地先期試點的基礎上,渤海地區其他12個城市也將全面開展排查整治工作。這些城市一方面要積極參與試點地區排查工作,以幹代訓,及時交流經驗做法;另一方面還將運用無人機航測、衛星遙感等多種手段,認真開展自查工作。

“渤海地區入海排汙口排查整治是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的‘當頭炮’。”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說,入海排汙口排查整治是實現陸海統籌、以海定陸的關鍵環節。他強調,既需要迅速摸清入海排汙口的總體情況,也需要依法依規整治到位,工作任務異常繁重和艱鉅。

由生態環境部組織的,在渤海3600公里海岸線上所進行的這場入海排汙口排查整治專項行動無疑是一場“硬仗”。

陸海統籌應查盡查

追根溯源釐清責任

到2020年,渤海近岸海域水質優良(一、二類水質)比例達到73%左右;入海河流劣V類水體明顯減少。

這是“行動計劃”提出的明確目標。從現狀看,2017年,渤海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為67.9%;水質劣於V類的入海河流還有21條。從生態環境部公開的這一數據看,渤海的環境質量與“行動計劃”提出的目標要求差距之大是明擺著的。

海洋生態環境問題表現在海里,根子在陸上。在生態環境部執法局看來,入海排汙口是汙染物入海的最後關口,關係到渤海環境質量和生態環境安全。

“當前,環渤海到底有多少排汙口,到底在哪裡排,到底誰在排,到底排什麼,到底排多少?”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說,“這五個‘到底’不從根本上弄明白、弄清楚,渤海的環境質量不可能變好。”

生態環境部認為,摸清入海排汙口底數是渤海汙染治理的“牛鼻子”。只有把這個基礎性底數弄清楚,才能把汙染物排放與海洋環境質量改善掛起鉤來,才能推動形成權責清晰、監控到位、管理規範的入海排汙口監管體系。

在新一輪機構改革中,黨中央、國務院把原環保部全部職責和原海洋局等其他六個部門相關職責整合到一起,組建成立了新的生態環境部,在機構職責上實現了包含“陸海統籌”在內的“五個打通”。

因此,在渤海的汙染治理上,生態環境部思路更加清晰。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說,把海洋環境和陸源排汙監管聯繫在一起,徹底掌握入海排汙口狀況,實現應查盡查,也是為了推動建立渤海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目標與陸源排汙掛鉤倒逼機制。

據生態環境部介紹,渤海入海排汙口排查主要涉及排查、監測、溯源、整治,即“查、測、溯、治”四項任務。其中,在排查過程中,將綜合運用衛星遙感、無人機航拍、無人船監測以及智能機器人探測等先進技術手段,以全面排查工業廢水排汙口、生活廢水排汙口以及所有直接、間接排放的各類排汙口。

无人机+卫星遥感+无人船+智能机器人……什么事儿用上了这么多高科技?

圖:無人機

“只要是往海里排汙的‘口子’就要查清楚,就要數明白,確保一個都不能漏。”據生態環境部介紹,排查除了啟動無人機等先進科技手段外,生態環境部還將派出執法人員進行實地踏勘,現場走訪,對群眾舉報進行核實等。

“有了科技化手段,忘了老辦法,那不行!”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的要求是,必須到現場去了解真實狀況,掌握第一手資料。

據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透露,生態環境部將制定入海排汙口監測計劃,把入海排汙口的水質情況測清楚,同時,還要建立規範化的入海排汙口檔案,實現“一口一檔”,為分類管理奠定基礎。

生態環境部執法局這位負責人說,生態環境部將對監測發現排汙問題突出的排汙口進行溯源,查清汙水的來龍去脈,釐清排汙責任。他透露,生態環境部還將組織專家團隊深入排查現場一線,“一對一”駐點指導地方追根溯源。

生態環境部強調,對於需要整治的入海排汙口,地方人民政府要按照“誰排汙,誰負責”的原則,將整治責任落實到位;對入海排汙口整治實行

銷號制度,整治完成一個,銷號一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