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嶺戰鬥,解放戰爭初期我軍一次不成功的戰例

沙嶺戰鬥,解放戰爭初期我軍一次不成功的戰例

國民黨軍南路新6軍22師66團(欠1個營)及師教導營2000餘人於2月11日進駐盤山縣東南的沙嶺,南滿軍區(轄3縱、4縱)軍區司令員兼政委肖華決定集中3、4縱主力對22師進行反擊。2月15日,4縱10、11旅共6個團包圍沙嶺,3縱7旅於臺安以南打援,3縱8、9旅分別阻擊臺安、遼中東犯之敵。4縱司令員吳克華集中主力6個團,31團(團長張東林、政委馬傑)為主攻,32團(團長劉劍秋,政治處主任、代政委張在田)33團(團長朱永山、政委潘德彪)34團(團長李洪茂、政委劉玲)35團(團長鞠文儀、政委鄧望林)、36團(團長盧仕勝、政委王大偉),於2月16日黃昏向敵軍發起總攻。

沙嶺戰鬥,解放戰爭初期我軍一次不成功的戰例

國民黨新6軍和第13軍是不一樣,國民黨新六軍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全美械化裝備,曾參加過印、緬對日作戰,歸國後異常驕傲,自稱“國內無敵”。該軍下屬十四師、二十二師、二零七師(整編師)三個師,其中第二十二師為該軍主力,裝備好,戰鬥力強,有正規戰及山地作戰經驗,號稱“虎師”。新六軍軍長廖耀湘,副軍長舒適存。下屬第十四師師長龍天武,第二十二師師長李濤,二零七師師長羅又倫。沙嶺的新22師的66團團長羅英面對民主聯軍優勢兵力的包圍,狂妄的在無線電中對其上司宣稱:“不用援兵,我一個團打他一個軍。”

沙嶺戰鬥,解放戰爭初期我軍一次不成功的戰例

戰鬥打到2月17日夜,我軍兩次攻擊均告失敗,遭到很大傷亡。到19日早晨,兩個營的國民黨軍從盤山趕來增援。我軍情報失誤,錯以為敵援軍是兩個團,我軍隨及撤出戰鬥。

沙嶺之戰,是解放戰爭初期我軍一次不成功的戰例。雖然集中了7個團,以5倍於敵的優勢兵力,經1晝3夜約48小時連續作戰,還是沒有達到佔領沙嶺全殲守敵的目的。我4縱經過三個夜間和18日白天的連續多次攻擊,共殲敵674人,俘敵100餘名,而我吳克華部傷亡高達2159人,大傷元氣,戰後因吳克華患了肺炎病休,後調任遼東軍區參謀長。4縱的領導班子進行了調整:胡奇才副司令員任4縱司令員,韓先楚調任4縱隊副司令員,11旅旅長李福澤任縱隊參謀長,原縱隊參謀長蔡正國任11旅旅長。4縱轉移到鞍山、遼陽、營口一帶休整。

沙嶺戰鬥是4縱失利的一仗,也是走向輝煌的開始。8個月後,即1946年10月,4縱以8個團的兵力,傷亡2128人的代價,在新開嶺全殲國民黨軍半美械裝備的52軍第25師(千里駒師)。總計殲敵8000人,俘國軍少將師長李正誼下5000人,其後,4縱在“四保臨江”,秋季、冬季攻勢、遼陽等戰鬥、戰役和塔山阻擊戰中不斷進取,越戰越勇,成為令國民黨軍聞風喪膽的“東北虎”。

沙嶺戰鬥,解放戰爭初期我軍一次不成功的戰例

在遼瀋戰役中,參加沙嶺戰鬥時的國民黨軍新22師66團團長羅英已經是新22師少將師長, 1948年10月28日國共遼西會戰中,成了我軍的俘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