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太空吃虫子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地球知识局

外太空吃虫子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地球知识局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地球知识局——从牙膏到大麦虫

太空007-从牙膏到大麦虫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酸奶泡

最近航天领域有一个大新闻刷屏了——我国的“嫦娥四号”探测器完成了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着陆的壮举,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上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

外太空吃虫子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地球知识局

就是这张

这是足以让每一位中华儿女感到自豪的事,让我们一起祝贺那些为此不懈努力的航天工作者们吧。

不过在艰难且漫长的人类航天探索史里,“在太空吃什么”始终是个大问题,看完文中这些航天食品你可不要太惊讶哦。

最初的“牙膏食品”

由于在太空中一切物体都处于失重状态,如果不固定食物的位置,食物就会飘浮在空中。

不过在太空竞赛的早期,人类探索太空的技术还不发达,停留时间也很短,饮食是个细枝末节的小事,仅仅停留在有得吃就行的阶段。为避免麻烦,最初航天员吃的东西都是牙膏状的,就像挤牙膏那样把食物挤进嘴里,这也是人们对航天食品的最基本印象。

前苏联“牙膏”状航天食品

外太空吃虫子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地球知识局

苏联航天人尤里·加加林升空的时候,就将太空食品带上了天。一管浓缩罗宋汤、一管奶油巧克力酱,全部都封装得和牙膏一样。美国早期水星飞船任务中的宇航员也是如此,要么是一口吃的小包装特种食品、要么就是和苏联人一样的各种牙膏糨糊。

毕竟当时受限于技术、太空飞行经验和思维的局限,航天食品只能保证航天员生存,美味和营养什么的根本不在考虑范畴。好在执行任务的时间只有短短几天,宇航员们也是忍一忍就过来了。

外太空吃虫子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地球知识局

直到一起意外事件,才给饱受太空黑暗料理折磨的宇航员们带来了转机。

从“黑暗料理”到丰盛的太空餐点

从美国的双子星飞船任务开始,载人航天的飞行时间大幅度延长,极度难吃的各种牙膏管糨糊、小方块速食品等太空暗黑料理让宇航员们苦不堪言。

双子星飞船

外太空吃虫子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地球知识局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终于,在1965年双子星三号执行首次双人飞行任务的时候,航天员约翰·杨多次向上级表示食物“难以下咽”。

投诉并没有被重视,饱受折磨的他一不做二不休,在飞船升空前,悄悄把最爱的咸肉三明治藏在了自己的宇航服里,成功将其“走私”上飞船。当然,事后他受到了NASA的严厉惩罚,但这次走私行动也成功推动了太空食品的变革。

后来的太空食品

外太空吃虫子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地球知识局

毕竟随着飞行时间明显延长,让航天员天天吃“牙膏食品”对士气伤害实在太大,而且身处特殊的环境中,航天员们也需要充足的营养。因此,营养的搭配与食物的味道也被人们逐渐重视了起来。

首先各种基本的营养元素是必不可少的。这其中包括人体每日所需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等,钙、磷、镁、钾等主要元素,还有铁、锌、硒、碘等微量元素,以及两种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和E)和各种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族和C等)。

当然这么全的营养可能满足不了

外太空吃虫子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地球知识局

其次就是食物的味道。到了阿波罗10号执行任务的时候,太空食品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各种各样的复水食品代替了让人谈之色变的牙膏管,还增加了更为人性化的罐头食品,水果蛋糕、果冻、桃干、杏干、梨干等点心水果也跟着上了天。

自此宇航员们终于告别了牙膏时代,不用再忍受那些难以下咽的黑暗料理了。

有罐头可以吃肉啦

外太空吃虫子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地球知识局

再将时间向后推到现在,俄罗斯人研发了多达300多种太空餐点的种类,而且攻克了太空食品的老大难问题——如何在太空吃面包。

而NASA则已经非常人性化地提供了点餐服务。在发射前最后一周的隔离期间,宇航员们可以自由点餐,保证每顿饭都有自己最爱吃的。只要不是太出格,NASA营养师都会让他们大饱口福。

其他国家宇航机构也都基本参照了NASA的这套点餐制,就在这样不断更新、不断添加的过程中,形成了目前高达400种航天食品的规模。

国际空间站航天员目前使用的航天食品

外太空吃虫子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地球知识局

图源:NASA

不过比较搞笑的是,加加林时代的各种牙膏罗宋汤,牙膏巧克力酱,牙膏果汁现在还在俄罗斯宇航局的菜谱上,也不知道会不会有宇航员点这些食物。

现如今每趟货运补给飞船,里面都有相当一部分装的是航天美食。

最近几年,除了俄罗斯联盟号外,还增加了多个多趟货运飞船班次,比如美国龙飞船,天鹅座飞船,欧空局ATV飞船,日本HTV飞船,基本上平均每两个月就有一次往返补给。宇航员也可以下单叫外卖,只要在空间站里发一封邮件申请就行。

俄罗斯联盟号

外太空吃虫子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地球知识局

外国航天员食品进步的同时,我们中国的航天员吃的是什么呢?

据中国第一位飞天航天员杨利伟描述,他当时在太空吃了三顿饭,因为他比较喜欢吃辣,就给他准备了一些辣味食品。而当时临近中秋,他还带了月饼上太空。可见我们第一次载人航天时的饮食标准就已经很高了。

神舟九号航天员的午餐包

外太空吃虫子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地球知识局

图源:军报记者

随着神州系列不断上天,到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对接天宫一号时,鱼香肉丝、宫保鸡丁、什锦炒饭、咖喱炒饭、蘑菇鸡块、雪菜肉丝、黑椒牛柳、红烧肉、冬笋火腿炒饭……都已经出现了。当时景海鹏、刘旺、刘洋三名航天员的伙食清单看上去已经和地面上的食堂差不多了。

毕竟太空生活已经很艰苦了,在饮食方面自然要尽量满足航天员们的需求,不知道如此丰富的太空餐点能不能让那些远离地球的人们感受到一丝家乡的温暖呢?

选择多样

外太空吃虫子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地球知识局

自给自足的太空生活

随着太空技术的日益成熟,人们已经开始认真考虑移民其他的星球了。

要保证人类将来能在外星球生活,物资补给方面有三条途径,分别是:地球补给、再生循环和外星获取。但是外星球生态系统不全,母星补给又耗费巨大,因此建立再生循环的生命系统是未来航天技术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未来建立外星基地的基础。

外太空吃虫子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地球知识局

电影《火星救援》中,植物学家马克·沃特尼独自在火星上生存了五百天,靠的是自己种植土豆来作为食物来源。这看上去只是科幻的电影情节,实际上,现实中我们同样可以做到。

早在1982年,美国宇航局便倡导研究受控生态生保系统,得到了许多国家的响应。受控生态生保技术是指通过人工建立的封闭受控的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生存所需要的大气环境和生保物质。其目的是方便未来人类探索地外星体,实现外星体表面驻留的载人航天任务。

外太空吃虫子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地球知识局

2015年8月10日,生活在国际空间站内的航天员们首次品尝到了他们在太空种植出来的生菜。科学家们把这一口舌尖上的味道,看作是人类向火星移民迈出的重要一步。

2016年12月14日,我国“太空180”试验圆满完成,四位志愿者在模拟太空舱环境中共同生活了180天,消耗的每一份养料都需要自行解决。此次试验目的是为了探索掌握我国第三代受控生态生保技术。

国际空间站首次种植出的生菜

外太空吃虫子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地球知识局

图源:搜狐新闻

其中一位志愿者透露,当时的舱内不仅有小麦,还种植了包括豆角、胡萝卜在内的15种蔬菜。试验期间,等到作物成熟时,他们就用小型磨面机将收获的小麦磨成面粉,制成全麦馒头。此外,他们还将蔬菜作为馅料,跟面粉一起做成包子。其余的蔬菜,可以凉拌,也可以用外源提供的橄榄油热炒。

除了主食和蔬菜,蛋白质也是不可或缺的,因此肯定不能少了肉类。

或许是这种肉

外太空吃虫子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地球知识局

他们食用的肉类主要分为两种:一类是舱内饲养的黄粉虫,俗称大麦虫,另一类是外源提供的牛肉、猪肉、鸡肉等真空熟食。黄粉虫有时炒着吃,有时也会将它们炒干,磨成粉后与面粉混合在一起做馒头、包子。

吃虫子不是每个人都受得了的,但却必须如此,因为大麦虫将是太空中能吃到的唯一一种新鲜肉类。志愿者们食物紧缺,体力消耗又大,蛋白质含量极高的大麦虫用空气炸锅炸过之后,是人们补充蛋白质的很好途径。

蛋白质大餐

外太空吃虫子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地球知识局

刚刚在月球背面成功着陆的“嫦娥四号”上,也有着一个月面微型生物圈,虽然它的外形只有一个奶粉罐子那么大,但里面有土豆种子和拟南芥,还有蚕宝宝的卵,实际上已经相当于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在罐子里通过光导管,土豆和拟南芥会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而蚕宝宝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生活垃圾提供给土豆和拟南芥的种子,循环往复。

这其实已是外太空建立生态系统的雏形了。

如果有一天,人类真的只能在外星球生活,那么在太空中种菜耕田也将成为现实。大麦虫会成为人类登陆外星球的好朋友,人类设计的自给自足的微型生态环境也会为第一代外星移民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