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新媒體特徵只是即時反饋

很多人說不清新媒體的特徵,清理一下大家對新媒體的認知,大約是這些:1.視覺效果的炫酷性、2.學習操作的簡便性、3.工具使用的普及性、4.傳播滲透的遞效性、5. 媒體類型的靈活性。但是,仔細想想,每一代媒體技術和上一代相比,這些特點難道不是所有媒體的歷史漸變中共同的特性嗎?《數字讀物論》認為這些不是新媒體的特徵,和傳統媒體比較,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唯一的區別在於:人和媒體可以互動,而且人媒互動引起了公眾信息傳播效果的即時反饋,形成了全新的新媒體傳播學效果模式,帶動了全新產業類型的誕生和增長,改變了很多傳統產業的運行規則。說不清這個區別,似乎永遠說不清新媒體究竟新在哪?本文希望從三個角度闡明緣由:一是為什麼人們會停在這個認知上感知新媒體,二是為什麼傳播學無法解釋即時反饋,三是人媒互動究竟怎麼歸為新媒體特性的


為什麼新媒體特徵只是即時反饋


一是為什麼人們會停在這個認知上感知新媒體

新媒體出現已經好多年了,世界上公認的第一部智能手機IBM Simon(西蒙個人通訊設備)誕生於1993年,它由IBM與BellSouth合作製造。如果從大陸出現智能手機算應該在2000年前算起,那時已經有了不少人使用了移動無繩電話,中國大陸百姓大約在2005年前後接觸了平板電腦,這時一個重要的信號出現了,電腦越來越小,移動電話卻相對很大,移動電話和平板電腦開始出現融合的跡象,2007年前後大陸普通百姓手中出現智能手機。

1.新媒體的出現是一個漸變的過程,模糊了變化的實質


為什麼新媒體特徵只是即時反饋


實際上使用新媒體最多的行業是商業和高校,一個是商業聯絡為了方便,節省時間,要用移動電話;二是大學生最為領先使用這些新鮮裝備,尤其筆記本電腦,因此經歷了大約十年的光景。這個過程給人最深刻的印象大約就是全體使用移動電話的人在不斷更換手機,大學生每個新學年幾乎每個學生都要人手一部筆記本電腦。二十多年前,大陸百姓家裡擁有電話機還是一個很新奇、很驕傲、很高興的事情;後來電話機可以放進提包,拎著走,走到哪掏出來接聽,只有有錢人、有身份的人才有可能使用,價格昂貴,普通人也買不起;再後來這個東西越來越小,小到可以放在手掌心裡,很多大老闆,會客吃飯時手機先從提包裡拿出來,放在飯桌上,一桌人的動作簡單,但是非常吸引眼球,手機即時尚又闊氣,一圈手機放在桌面上,身份高下立見分曉,給商業談判增加不少心理效果。這時使用手機不少人最短几個月就更換一部,的確是太快了。本人最早一部手機是西門子的,後來是一個三星小巧翻蓋的,這時可以打幾個字發短信了。再後來換了摩托羅拉翻蓋的,可以打幾十個字,可以拍照或九秒攝像了。再後來又換了三星的智能手機,可以登錄網頁了,再後來換了蘋果開始了微信生活。


為什麼新媒體特徵只是即時反饋


比較一下,我更換的頻率應該屬於比較慢的。我有一個理解,永遠不追最新的,一來是買不起最新的;二來也覺得不划算,買個新的,沒幾天就又出來更新的了,幾個月前還很貴的,已經便宜了很多;三是使用性能並不算太落伍,完全夠用。總結起來,手機從大到小,從小到大,內存越來越大,功能越來越多,性能越來越複雜。那時,我有一個強烈的預感,電腦越來越小,電話越來越大,體型上兩個東西就越來越接近,會不會有一天兩個東西變成了一個呢?一想到這裡本人突然激動了,一旦合併了這個東西會怎麼樣?日常,我們用電腦要找到屋子,找到桌子,坐在桌前;有了這個東西,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掏出來,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那人們該如何學習,如何計算生意,如何籌劃管理,如何消費?如何娛樂?從2005年開始,我記錄我的觀察和對未來的種種推測,八年後集結成了《數字讀物論》,那裡詳細記錄了我的分析和推測。目前看,所有這些分析預測都說對了,而且得到了國家最高權威機構的高度評價。“提出了劃時代的觀點“、”史無前例的對新媒體進行了學理界定“,”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填補了該領域的理論空白“,”對未來的管理學、教育學、傳播學將產生深刻影響“。


為什麼新媒體特徵只是即時反饋


那的確是一個逐漸演進變化的過程,相對於人的生命而言並不漫長,但是一點一點的逐漸增效變化的過程,確實模糊了其功能性質的逐漸出現的差異和區別,更模糊了正在逐漸發生根本性的變化而出現的本質性能的剝離:人媒可以互動了。

傳統媒體無論多麼先進,永遠都只是信息單向傳播,即使到了計算機時代,過渡性媒體實現了聯網,也還只是實現了在桌子上可以聯網,實現守著桌子的人和媒體的即時反饋互動;沒有桌子,及時反饋也就停止了。這說明:沒有智能手機的終端移動通訊技術,從桌聯網距離人聯網還有一步之遙,人和媒體之間的即時互動反饋只是進入了過渡情境。這種過渡真實的情境是傳統移動電話(移動無繩電話)還有很大比例的人在使用,低配置智能手機和高配智能手機同時也在使用,直到30G以上內存手機佔到較大比例,公眾信息傳播效果的即時反饋才算有了確實的社會基礎市場條件。這個比例按照國外報道2020年智能手機全球達到70%推算,中國目前恐怕已經達到70%以上,畢竟落後地區人口基數是不容忽視的。


為什麼新媒體特徵只是即時反饋


2.新媒體出現是一個相對時間短暫的過程,體制內科研整合力量來不及透徹的總結歸納

說它時間相對短暫,是因為一來每部手機使用沒有多長時間,二來一共也沒有幾十年。我是在2000年家父病重,需要經常跑醫院,為了聯繫方便,才買了手機。在國外的姐姐不能回國照顧父親,贊助了一千元,我湊到一千五百元買了第一部手機。到今天也不過十八年。但是手機更換的太快了,我的手機沒用幾天,身邊很多人都換新的了,雖然沒有人笑話我的手機陳舊,但是掏出來拿在手裡,看看別人掏出來的東西,當眾一對比:的確自己的太差了。不過,我倒不太在乎這個場景,舊手機並不妨礙使用。而且就是這麼守舊寒酸,十年時間還是更換了這麼多。十年光景對於人的生命而言其實是個短暫的過程,但是相對於可以聽聲寫字的媒體、同時可以攝影錄像的工具、同時可以登錄網站收集信息,甚至傳播信息的工具而言,這個過程就太短暫了。


為什麼新媒體特徵只是即時反饋


從出現數字產品,到普及智能手機這個過程一共沒有二十年,要知道一部智能手機的背後會有多少相關的產業同時誕生,有多少新興的相關軟硬件產品、相關企業也迅速產生,有多少從來沒有過的商業模式在慘烈的淘汰過程中流傳,人和媒體的互動是要傳播信息和搜索信息,那麼,信息從哪來?馬雲們今天的成功令無數人羨慕,殊不知,那是經過了多少失敗,積累了多少教訓,動搖了多少回信念,才走到了今天。中國今天經濟體的成長有哪些不是和這個過程相關的。一個通訊技術的更新換代竟然引起國家、世界發生這麼大的變革,尤其中國的變化,最近這三十年的變化,全世界的經濟學家,預言學家都沒有預測成功,一個通訊工具的技術更新竟然可以如何劇烈的改變世界。那麼,他究竟改變了什麼呢?

也正是因為時間短暫,學術界體制內還無法很快從現有的學科體系中誕生出相關學科,還無法形成體制內專業團隊進一步生產出相關的學科知識,以至於前幾年想找到一個大數據院校或者大數據專家都無處尋找。因為大學現有學科專業名錄里根本就沒有“大數據”這個詞。


為什麼新媒體特徵只是即時反饋


《數字讀物論》談到的“即時反饋‘這個概念是來自於管理學的管理文書相關理論,管理學告訴我們:任何管理指令下達後,需要隨時觀察執行的效果,以便隨時調整指令,令其更加符合完成任務的要求,因此反饋越快越好,如能即時反饋那才是最合適的,也正因為如此,管理軟件ERP很快率先進入工業機械製造加工企業,保證企業生產管理實現信息傳播的即時反饋。只有這樣,管理才能實現通過別人把事情做好,否則管理者只能事事親力親為,也就沒有了管理。教育學也講到教學效果的反饋,老師要隨時發現學生的問題,老師要練好教學過程控制的基本功,以保證師生之間可以隨時保持互動。但是在傳統媒體環境下,教學效果的反饋只能依靠傳統的考試,形成了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傳播學進入二十世紀末期,互聯網有了移動終端,衝擊了新聞廣告業的基礎業務生存。至今狼狽不堪。


為什麼新媒體特徵只是即時反饋


但是管理學、教育學很難進入計算機網絡教學課程內容,那些相關的社會科學理論需求也就無法進入網絡體制的學術世界。而傳播學、管理學、教育學更難了解和深入觀察互聯網絡傳播理論的發展。於是,新媒體傳播學的發展出現了瓶頸,無法很快進入回應新媒體傳播現象的理論建設。《數字讀物論》雖然在2013年底正式出版於國家最高等級學術出版單位,但是圖書的發行市場並未能令他進入國家教育的信息傳播系統,只能在社會上呈自然流傳狀態,緩慢傳播。因此,時間的短暫、知識生產的短暫、知識傳播的短暫等等,各種短暫導致了今天的理論生產的現狀。


為什麼新媒體特徵只是即時反饋


3.體制內當代人無法清晰俯瞰回顧傳統媒體更新換代的過程

作為當代人,我們沉浸在手機不斷更新的比較選擇的過程中,幾十年中的巨大的新媒體變革佔據了我們幾乎全部通訊消費注意力,越來越新奇的傳播效果,每一款新手機都能出現全新的功能,每一次比較都能發現全新的驚喜,而且似乎每一次都能感受到完全不同的新特性,但是這些特性難道不是所有媒體的歷史漸變中共同的特性嗎?當代人真的被這種漸變的過程,牽絆住了思考觀察的注意力,不少學者專門撰文,不少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學者,包括著名的計算機漢字打字字型創造者所在的公司,不少企業行家都在觀察、思考、闡述自己的觀點。人類媒體的技術總體究竟有了哪些變革?


為什麼新媒體特徵只是即時反饋


如果凝聚目光,縱覽千年媒介歷史,我們並不難發現:媒體的所有更新換代的過程都有著似曾相識的特徵。但是什麼人才會去專門的想這個事情呢?生產者關注的是新材料新技術,還有多少可以改進媒體性能,可以用來賺錢;使用者關注的是新手機的性價比,又有了哪種最新的功能樣式的手機更便宜好用;經商者關注的是市場需求,採購來的每一批商品,如何能迅速達到收益的高峰;學者關注的是傳播學已經上百年了,所有的觀點理論並沒有完全失效,雖然有些現象解釋不了,但是很多現象還是解釋的很清晰,並不矛盾的,尤其那些看起來新媒體也有的五大特性:1.視覺效果的炫酷性、2.學習操作的簡便性、3.工具使用的普及性、4.傳播滲透的遞增性、5. 媒體類型的靈活性。前人並沒有留下更多的觀點方法,我們也沒有更多的理論跨界見識,體制內的理論界對媒體技術的發展難以形成最新的回應。


為什麼新媒體特徵只是即時反饋


因此,當代人面對新媒體不斷出新的時刻,更多的只是陷入了對其現象的觀察,本人有文專門總結了《十年來新媒體概念解讀的觀點總彙》。我們發現,人們在不斷總結各種現象:新聞現象、經濟現象、社會現象、生活現象,管理現象,甚至軍事現象。甚至美國著名大數據專家舍恩伯格在他的著作《大數據時代》中旗幟鮮明的亮出他描述新媒體大數據的三個觀點:一、更多:不是隨機樣本,而是全體數據;二、更雜:不是精確性,而是混雜性;三、更好:不是因果關係,而是相關關係。這個觀點目前很多人還沒來的及思考其對還是錯,但是隻感覺它似乎描繪了一個人類沒有經歷過的時代,這個時代的信息數據確實出現了更多、更雜、更好的現象。儘管這位美國大數據詞彙創造者似乎已經成了權威帝王級解讀人,著作使用的關鍵詞語卻都是科學研究成果規範表述最忌諱的副詞和形容詞,比如“更、多、雜、好”,這些詞本身內涵外延的定性、定量性難以量化凝結,但是這沒有擋住我們國家社會各界風起雲湧的學習熱潮,大家紛紛仿效創造新詞。


為什麼新媒體特徵只是即時反饋


最近幾年達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峰,幾乎所有的IT企業家或者和網絡有關的社會組織領導都根據自己的理解和表達方式,對新媒體做出了種種新奇、新穎、新銳的解讀。而且在總結過程中使用新聞藝術語言居多“新媒體”“大數據”“雲計算”等等,作為國家機關則使用行政語言居多“互聯網+”,民間百姓少數人另闢蹊徑、別出心裁使用宗教語言。本人則選擇了學理語言,本人認為:只有學理語言才最方便說清楚,是人和媒體互動導致了公眾信息傳播效果即時反饋,出現了最新的傳播學上的新現象,必須總結相應的理論。


為什麼新媒體特徵只是即時反饋


之所以人們堅持習慣性想到這五個新媒體特徵:1.視覺效果的炫酷性、2.學習操作的簡便性、3.工具使用的普及性、4.傳播滲透的遞增性、5. 媒體類型的靈活性,其實施恩伯格的概括是有道理的,新媒體在傳統媒體的這些特徵上都實現了“更”“多、雜、好”,讓人看起來確實不同了。但是別忘記了,鐘鼎文是甲骨文的新媒體,符合更多雜好;活字印刷是甲骨文的新媒體,也符合更多雜好;激光照排是鉛字印刷的新媒體,更符合更多雜好。他們每一代之間都是有區別的,但是和今天的新媒體比較,最大的差別就是他們都沒有實現人和媒體的互動。

二是為什麼傳播學無法解釋即時反饋

原因其實很簡單,傳統媒體無非是報紙、雜誌、廣播、電影、電視等這些媒體,沒有一個可以即時反饋。過渡性的媒體是計算機互聯網絡,因為有了計算機以後,又有了互聯網,網絡的出現信息的傳播已經非常接近即時反饋,但是還差最後一步,就是智能通訊的移動終端技術。有了互聯網實際上實現的是桌聯網,只有有了智能手機時才真正出現了人聯網。因為即使是無繩電話可以移動,沒有和電腦合併,人聯網的效果還沒有真正出現,每個人在任何地方通話,並不能真正進入互聯網可以任意採集信息、處理信息、傳播信息的狀態。


為什麼新媒體特徵只是即時反饋


1.即時反饋確實不是傳統媒體的性能

傳統媒體最關鍵的傳播功能,傳播學總結的很系統,從種類上有人內傳播、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等等,傳播效果上有子彈論或稱魔彈論、有知識溝現象、有沉默螺旋、還有實用滿足、採用擴散、傳播有限、說服一致等。相對於傳統媒體,新媒體除了也具有這些特性意外,最關鍵的差別就是:使用新媒體的個人和媒體可以在網絡上互動了。傳播學從傳播歷史角度俯瞰過所有的媒體,但是最多的還是平面媒體,後期同時出現了光影圖片視頻混合媒體,因此人和媒體的互動仍然是理論無法覆蓋的。而且,傳播學教材儘管總結了所有的傳播現象,甚至傳播要素中傳者和授者的傳播反饋角色互換都說到了,也就是說,傳播者可以變成授傳者,授傳者也可以成為傳播者,這是一種反饋決定的現象。但是始終沒有說到即時反饋,畢竟是有了計算機網絡之後,個人才可以人人發佈信息,形成了個人與其他多個個人之間的信息傳播;因此,即時反饋是有了智能手機之後的事情,但是傳播學理論發展到此停住了。互聯網的發展進入智能手機時代傳播效果真的日新月異,眼花繚亂,但是不是即時,人們忽略了這是個真正的本質現象。這個現象有別於任何一次媒體技術的歷史變革,歷史上所有的變革都沒有出現過即時反饋。


為什麼新媒體特徵只是即時反饋


佔據了大部分歷史的平面媒體,其實每一代之間都有著各種各樣的變化,有些重在材料易得上,比如甲骨和鐘鼎的變化,獲得甲骨需要狩獵,一個動物可用於寫文章的骨頭數量很有限,動物的生長認為難以控制,但是鐘鼎是可以根據需要鑄造的;後邊活版印刷也是,技術上的進步帶來了印刷品的數量更容易提高,詩詞歌賦就有了發展的媒體空間。但是無論如何那五個特徵只在程度上提升,並沒有跳出這些範疇。可見,只有人媒互動引起即時反饋才是新媒體和傳統媒體最根本的差異特徵所在。


為什麼新媒體特徵只是即時反饋


2.桌聯網抹殺了即時反饋的傳播學特徵

人們還會糾結計算機互聯網的出現是不是即時反饋的傳播學特徵。即時反饋作為一個傳播效果,其實,在實現了局域網時已經實現了,但是別忘了那可不是公眾信息傳播效果的即時反饋,那只是局域網絡內個人與多個人之間專業信息傳播的即時反饋,而只有智能移動通訊終端出現,電腦和電話實現了真正的合併,桌聯網真正變成了人聯網,公眾信息傳播效果的即時反饋才有了可能。所以桌聯網只是局部信息傳播的即時反饋,無形中卻抹殺了新媒體作為傳播學發展的最新變化。


為什麼新媒體特徵只是即時反饋


的確,很多學者看到了這個變化,意識到這個變化將改變世界,但是難以進一步提煉闡述這個變化的具體內容,原因就在於桌聯網和人聯網的區別難以釐清。學界也根本沒有這兩個概念。而這兩個概念,沒有人聯網的時代,也就看不出桌聯網的價值,人們認為桌聯網已經夠先進,夠方便,夠炫酷了,儘管人聯網在一點點演進,人們也沒辦法跳出觀察桌聯網效果的思維模式。只好繼續陷入五個特徵去驗證,把更加提升了原有的效果當作了特點本身。殊不知每一代媒體的進步效果都不完全一樣,都有某種提升,但是隻有這一次,出現了完全不同幾個千年媒體變化特性範疇的差異。


為什麼新媒體特徵只是即時反饋


3.理論總是走在實踐的後邊

我們國家的理論建設有一個特定的國家建設管理體制:這個體制施行了多年,總體看可以叫做條塊分割,條上有工業、農業、商業、金融、教育、科技、軍事等;塊上有黨中央國務院、各個省市、自治區、科研院所。建國以來這個體制發揮了無以倫比的強大功能,實現了國家理論科技資源的建設分配高效的計劃性。支撐了改革開放科學技術迅速儲備、放大和迅速成長。但是多先進的體制也會有缺欠,全新理論建設一旦脫離這個體制,就很難得到必要的扶持和鼓勵。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不斷出現體制外科學家受到冷落的事件,國家的學科目錄限制了很多全新學科的成長。幾年前全中國找不到真正的大數據專家,因為學科目錄裡沒有大數據這個名詞。對於國家來說,真的很難鑑別、扶持和鼓勵這些體制外的科學研究成果。所以商業機制成了體制外科研成果的最大鼓勵機制。國家頒佈了各種政策法規,嘗試保護科學研究的成果得到真正的支持。但是目前看自然科學實用新型的應用技術的市場化卓有成效。而社會科學學理成果就難以得到很好的鑑別和鼓勵,甚至即使得到了體制內的承認,由於應用環節處在體制外,傳播效果上也會大打折扣。針對《數字讀物論》這個著作,有人建議進入大學授課體系,大學授課體制非大學教學管理人員如何影響得了學校學科教學建設。


為什麼新媒體特徵只是即時反饋


而關鍵是體制內最大的問題:條塊分割造成的跨界發展出現了巨大的瓶頸。目前,我們國家科研政策上鼓勵跨界研究,但是跨界開發,跨界推廣新技術出現了很大的阻滯。按照原來的計劃體制,所有的科研立題都是經過相關體制內專業科學家論證價值意義,得到首肯後,也就是國家看到體制內專家的認可簽字後,科研人員才會得到科研經費。各個學科之間相互隔絕,難以交融,形成了我國高校科技暴政、學術霸權的傳說,體制外個人研究成果從課題啟動開始,就是困難重重,更別提課題成果得到專家認可論證通過了。體制外學術理論的發展真的是難上加難。新媒體大數據是典型的新學科,想進入體制內實現理論發展正在經受巨大的困擾。最近(2019年初)本市不少高校開始了人工智能的專業建設,很多學校把大數據專業設在其中。大數據從概念上是包含了人工智能,還是人工智能應該包涵了大數據。真的是一筆糊塗賬。現實是軟件專家一般喜歡人工智能這個詞;經濟學家或許更喜歡大數據這個詞,畢竟所有的數據最後都能產生經濟效益。誰來協調軟件專家和經濟管理學家的認知協作,成了各個高校領導最困難的管理工作內容。實際上更困難的事情是:原有體制內並沒有相關大數據專家,只能沿用原有專家隊伍,強行推動大數據研究工作,沒有項目經費覆蓋,必須沿用原有經費劃撥體制強行塞入大數據項目經費,按照原有標準如何測算,如何考核,何如結項,二者如何融合?恐怕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三是人媒互動究竟是怎麼歸為新媒體特性的

人和媒體可以互動了,這是一個重要的命題,承認它,後邊的公眾信息傳播效果反饋模式就說得通;不承認它,後邊說的再熱鬧也沒用。那麼學理語言應該如何闡述呢?我們認為是三大技術應用實現了人和媒體可以在傳播公眾信息上產生互動。三大技術分別是:數字計算機技術,網絡數據庫技術,智能通訊終端技術。


為什麼新媒體特徵只是即時反饋


1.數字技術支撐了多種媒體的混合,電影電視已經混合了多種媒體

眾所周知,數字技術是多種媒體出現的關鍵技術要素,雖然電影電視早就實現了混合媒體表現推動故事情節變化,外行人無法瞭解的是,最早膠片電影編輯長長的膠片,剪輯起來其實異常吃力,反覆倒轉膠片輪盤,才能找準膠片幀點,人們管它叫線性編輯,類似長長的一根線,每一段剪斷銜接都要從頭倒轉。但是進入數字技術就不同了,只要知道時間點,可以立即找到影片的幀點,人們管這叫非線性編輯。不僅視頻編輯提高了技術普及的效率,所有人都可以很簡便的掌握編輯視頻技術,隨便什麼人,一臺電腦就可以編輯影片。不像過去,需要一大堆專用設備才能編輯膠片。圖片就更是如此了,動畫片製作,圖像的特技處理,數字技術都提供了很好的效能。電影魔幻故事上哪去找魔幻環境,只能人工製造,數字技術可以摳像,把環境和人分別拍攝,從容合成,做到天衣無縫,進入過電影製作環境的人都知道,數字技術非常神奇。除此之外,工業生產的製圖技術,數字技術也大大提高了鑄造加工,製圖生產等工作效率。工業商業農業有了數字技術都出現了重大的技術更新。


為什麼新媒體特徵只是即時反饋


數字技術的優勢,在視覺效果上仿真度之高,操作控制上之簡便,極大的刺激了電影電視的生產,越來越多的公司企業真金白銀的投身其中。數字技術降低了操作技術門檻,更多的人可以使用這些技術,無論是文化產業,還是工商農業,數字技術的迅速普及,極大的改進了各行各業的工作效率。


為什麼新媒體特徵只是即時反饋


2.大型數據庫支撐了新媒體對數據量的智能特徵的要求,電腦聯網整合了海量信息蒐集功能

熟悉的人都知道,單純把數字技術拿它來界定新媒體似乎還缺少點什麼,無論電影電視多麼炫酷,多麼好看,多麼吸引人,觀看電影電視的人不能和電影屏幕或電視機產生互動,這是千真萬確的。電影電視,尤其現在的網絡電視可以點播節目,龐大的節目資源提供給消費者選擇。看起來已經有了互動的影子,但是和電腦網絡比較,網絡電視僅僅是簡單檢索性質的互動,所有節目已經制作完成,實際是靜態放在哪裡提供給大家被選擇而已。網絡電視本身並沒有多少真正的動作。因此算不上人媒互動的動。


為什麼新媒體特徵只是即時反饋


因為網絡電視出現,依靠的是固定成型的節目檢索,和互聯網絡的強大的信息搜索引擎相比,與網絡的信息搜索全新的數據內容的動作對照,不僅是小巫見大巫,數據量也不可同日而語,更是難以相提並論的是完全不同性質的信息傳播性質。我們都知道,如今我們在手機上隨意點擊一個按鍵,網絡會瞬間啟動龐大網絡引擎,檢索、採集、篩選、整理、傳播和展示,一系列動作瞬間完成,瞬間涉及的網站成百上千,跨行業、跨地區甚至跨國界。不僅是數字計算機技術展現了強大開發潛力,數據庫互聯網更是重要的又一部分要素。

這種服務產品,需要專門的技術,包括了跨界的硬件技術和跨界的軟件技術。隨著我國互聯網事業的發展,教育學科的建設正在承受高強度跨學科建設的壓力,大型網絡數據庫的技術企業已經成為我國虛擬經濟中最為重要的產業鏈之一,迅速的健康成長,還是繼續扭曲發展,已經成為今後最為需要繼續加大力度的行業焦點。


為什麼新媒體特徵只是即時反饋


3.新媒體的三大技術中移動終端的智能通訊是臨門一腳的突破,最後實現了人和媒體的互動

人類歷史上最早是沒有公眾信息傳播的,因為沒有文字、沒有媒體技術。產生甲骨文之前,人類只能依靠自己的身體肢體語言或者嗓音口腔發聲傳播信息,那可是純粹的自媒體。但是自從有了文字符號便出現了平面媒體,靜態信息傳播。傳播學歸納為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等等。近代有了報紙電視新聞傳播技術的出現,傳播種類裡也還沒有實現公眾信息的傳播,因為公眾只能接受別人傳播。即使有了電影電視,人和媒體的互動,比如網絡電視僅僅是人通過點擊電視遙控器,控制屏幕內容的變化轉換,那只是活動的人對靜態的電視目錄的逐個查詢選擇,電視節目本身並沒有動。


為什麼新媒體特徵只是即時反饋


而智能手機點擊帶動的媒體則是使用特定的軟件,通過網絡啟動網絡上相關數據庫的聯動,所以此動非彼動。手機的小小點擊動作,為什麼能瞬間啟動網絡引擎,因為網絡上連接著無數的數據庫,無數的網站,無數臺大大小小的計算機服務器。當我們拿著手機,隨時隨地隨意操作的時候,我們不會想到,有多少人正在為我們隨意撥動的手指動作造成的信息流動提供技術服務支持。他們採集了海量的數據,整理好放到網絡上,等待我們隨時隨地點擊鏈接,看起來僅僅是一個小小的手機,實際上無數個企業公司正在提供相應產品服務,為什麼大家管它叫雲計算,就是像天上的雲彩一樣,你數不清、也不知道究竟有多少網絡信息服務提供商在為我們工作服務。大家都是在虛擬空間裡動。

沒有這個真正意義上的人媒互動,也就沒有公眾自助傳播信息,所謂公眾信息傳播效果的即時反饋,也就沒有公眾信息傳播的預製代理產業,只有這個邏輯鏈條才形成了完整新媒體理論體系,保證了新媒體學理體系建設的完整科學。這是三大技術的最後一個重要的要素。沒有這個技術,媒體再新也稱不上是新媒體。


為什麼新媒體特徵只是即時反饋


總之,和傳統媒體相比,五大特徵是他們共同的功能特性,屬於新媒體獨有的特點只能說是,出現了人媒互動,畢竟傳統媒體不可能實現公眾信息傳播的人媒互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