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代工厂回收过期蜂蜜,北京日报称别让黑店毁了百年老字号!

2018年12月15日晚,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零距离》栏目播出了关于盐城金峰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盐城金蜂”)涉嫌违规生产食品蜂蜜的相关报道。

报道称盐城金蜂存在违规处理退货蜂蜜、更改产品标签日期等行为。

由于盐城金蜂属于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下称“同仁堂蜂业”)的委托加工生产单位,因此,消息一出,便将同仁堂蜂业乃至同仁堂(600085.SH)推上了风口浪尖。

由于事件持续发酵,12月16日晚间,被业界称为“傲娇公司”的同仁堂在上交所发布了《关于媒体报道子公司产品涉嫌违规的说明公告》,引发资本市场高度关注。

同仁堂代工厂回收过期蜂蜜,北京日报称别让黑店毁了百年老字号!

据悉,同仁堂蜂业系同仁堂投资下属子公司,同仁堂持股比例51.29%。

同仁堂蜂业主要业务为加工蜂产品【蜂蜜、蜂王浆(含蜂王浆冻干品)、蜂产品制品、蜂花粉(分装)】、药用辅料(蜂蜡、蜂蜜);生产食品等。

同仁堂代工厂回收过期蜂蜜,北京日报称别让黑店毁了百年老字号!

同仁堂方面在公告中指出,公司在获悉上述报道后,高度重视,即刻要求同仁堂蜂业对此事件展开调查。

关于报道中提及的违规处理退货蜂蜜问题,同仁堂蜂业于2018年8月与盐城金蜂签订了退货处理的相关合同,在合同中明确规定从退货中“清理的蜂蜜只可用于养蜂基地进行喂养蜜蜂,不得做除此以外的任何用途”。

经初步调查,由于同仁堂蜂业现场监管不到位,存在对清理出的蜂蜜未明确标识的问题,目前未发现这些蜂蜜进入生产用原料库的情形,对此,同仁堂方面表示,本公司及同仁堂蜂业将进一步深入调查核实。

同时,关于报道中提及的更改标签日期的行为,经同仁堂蜂业初步调查,由于2018年年初工厂搬迁,在不同生产地址的标签转换时,对标签的管理和使用出现差错。

所涉产品于2018年11月份已全部封存,未流向市场,会在监管部门的监督下依法处理。

当然,同仁堂方面也承认,鉴于上述情况,同仁堂蜂业在委托生产过程中存在监管不力和失察的责任。

公告显示,同仁堂蜂业已通知盐城金蜂在调查期间暂停其受托加工生产活动,对所涉物料全部进行封存,并将全力配合上级公司和政府监管部门开展调查,若发现确有违法违规行为,同仁堂及同仁堂蜂业将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虽然打着“百年老字号”的旗帜进行业务运营,但是,同仁堂蜂业的业绩,却与“百年老字号”这个金字招牌不相匹配。

数据显示,同仁堂蜂业2017年度营业收入为2.8亿元,净利润为268万元,其营业收入占同仁堂2017年度经审计营业收入133.76亿元的2.09%,净利润占同仁堂2017年度经审计净利润17.42亿元的0.15%;

同仁堂蜂业2018年1-9月营业收入为1.97亿元,1-9月份净利润为-87.3万元,其营业收入占同仁堂2018年1-9月营业收入(未经审计)104.77亿元的1.88%。

基于此,同仁堂方面指出,本次事件对公司收入利润等财务方面影响甚微;

而且,本公司已经启动对该事件的深入现场调查,并将在第一时间向公众通报调查结果。

“公司籍此要求同仁堂蜂业全力配合监管部门工作,全面强化规范管理流程。”

但是,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等业界人士却告诉《五谷财经》,尽管同仁堂蜂业不会对同仁堂整体业绩造成太大影响,但是,违规处理蜂蜜事件却会重创同仁堂“百年老字号”这个金字招牌。

“大家为何愿意溢价购买百年老字号的产品,还不是觉得这样的企业更有责任心、产品品质更有保证,但是,类似违规处理产品事件却会让百年老字号颜面扫地。”

由于社会舆论高度关注,北京市大兴区食药监管部门已前往北京委托方、即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开展调查,如发现北京企业从事或参与相关违法行为,将依法严肃查处。

不仅如此,《北京日报》评论部官方账号也发表文章提醒,北京同仁堂“代工厂”被曝回收过期蜂蜜,别让黑店毁了百年老字号。

实际上,近年来,老字号在产品品质上屡次出现各种“瑕疵”和“问题”,并被有关部门和主流媒体曝光,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比如,去年,云南白药3次登上质量“黑榜单”,而相关产品都是由旗下中药饮片分公司生产的。

无独有偶。

据媒体不完全统计,仅去年一年,因各种质量问题,同仁堂旗下企业10次被曝光,其中,北京同仁堂(亳州)饮片有限责任公司上“黑榜”次数高达7次。

为了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老字号纷纷开始“圈地运动”,也不断扩张产品链条,“下属”“合资”“控股”等名类繁多的子公司应运而生,再加上引入众多“下游生产商”“代工企业”等,生产链上可谓鱼龙混杂。

由于企业在监管上的难度不断加大,产品问题难免多发,一旦出事儿,不仅影响公众健康,也会有损老字号的声誉。

对此,《北京日报》在文章中指出,老店铺华丽转身、变中求生让人欣喜,也值得点赞,但必须警惕的是,千万不能在激烈的竞争和利益的诱惑之下渐渐迷失自我,丢掉品质,丢掉老字号的立身之本。

“老字号的立身之本依然还是百年积累下来的企业信誉以及随之而来的金字品质,若是为了创新、应变而放松了对产品品质的把控,那老字号也会遭遇信任危机。”朱丹蓬等业界人士告诉《五谷财经》,在把控品质和业务扩张上,老字号应该拿捏得当,不可偏执一隅而废全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