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你“聰明”和“優秀”,真的是在誇你嗎?

在職場中我們常常聽到用“聰明”和“優秀”來形容出彩的同事,但有些人並不喜歡被貼上這種標籤。

原因很簡單,因為這些標籤幾乎可以用來形容每一個同事。被人用這些字眼來形容,說明你還沒有自己的風格和特點。

而真正有用的標籤,應該要有差異化。

說你“聰明”和“優秀”,真的是在誇你嗎?

建立個性化標籤的必要性

“貼標籤”實際上是一種省時省事兒的行為。從經濟學角度看,它符合“經濟人”的價值取向,可以幫我們極大地壓縮認知成本。

說你“聰明”和“優秀”,真的是在誇你嗎?

在這個資源爆炸而時間有限的時代裡,面對繁冗複雜的人脈網絡,我們深入瞭解每個人的興致、耐心和能力都逐漸在退化。

貼標籤

“貼標籤”也是一種印象管理策略。通過給予他人一種簡化、抽象的評價,可以建立自己的印象管理秩序和體系。同時,引導他人與自己的預期一致,便於自己對人際關係的掌控。

雖然由此引起的刻板印象可能會犯錯,但這種錯誤率是可以接受的。

所以,對個人而言,在職場中建立差異化個人標籤的最大好處,是用最少成本讓別人瞭解並信任自己,從而獲得有利於自我成長的機會。

個人標籤建立=個人形象塑造

在職場中,我們該如何差異化個人標籤?或者說,如何讓你的標籤被人記住呢?

營銷領域裡有一套有名的框架——“AIDA”

,這是顧客接觸一個品牌從陌生到熟悉再到購買整個賽程。

(A為Attention,即引起注意;I為Interest,即誘發興趣;D為Desire,即刺激慾望;最後一個字母A為Action,即促成購買。)

說你“聰明”和“優秀”,真的是在誇你嗎?

隨著品牌在消費者眼前的出現頻率不斷加強,它們在消費者心中則會不斷往右靠。

這與在職場中被老闆同事信任是一樣的。

說你“聰明”和“優秀”,真的是在誇你嗎?

在職場中,個人標籤的建立本質上就是個人形象的塑造,可以從意識、興趣、信任三個階段各個擊破,做到“三個極致”。

01

頻率的極致

要想引起別人的注意,就要做到頻率的極致。

就要像大品牌砸廣告那樣,不斷地讓別人看到你的標籤,猛刷你的存在感。

但也不要像恆源祥那樣,循環十二生肖廣告轟炸,結果只會讓你的老闆同事給你貼上“聒噪”的標籤。

其實,刷存在感不僅限於語言溝通上,還有視覺、嗅覺等等。比如喬布期的黑毛衣牛仔褲,比如小扎的T恤。

02

反差的極致

要讓別人對你產生興趣,就要做到反差的極致。

簡單的說,找到一個與自身標籤反差最大的一個,它可能成為大家津津樂道的談資,而且會有很多人願意幫你去傳播。

當別人覺得你“很有趣”,本質上是一種愉悅的意外,而強烈的反差恰好能製造這種意外。比如當過婦產科醫生的作家、詩人馮唐老師。

當然,這種反差不能強求,也

不能隨意找個一知半解的標籤強行加在自己身上。

03

程度的極致

想要取得別人的信任,就要做到程度的極致。

在某個領域裡不斷探索,可以體現在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或是某項技能的熟練程度。

“聰明”或許不是對能力的肯定,但“最聰明”毋庸置疑。

比如米其林三星壽司大廚小野二郎,他的標籤是“壽司之神”,如今他已年過九旬,窮盡一生都在追求創造完美壽司。

要達到程度的極致,不斷學習不斷練習是最短的捷徑。

說你“聰明”和“優秀”,真的是在誇你嗎?

當然,程度的極致是相對而言的。

站在商業的角度考量,當出現新的技術或商業模式時,市場對人才往往是供不應求的狀態。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風口”或“紅利期”,這時候大家的起點都是0,誰先抓住機會誰就有先發優勢。

不過,上述的幾種“極致”都是環環相扣的。

如果,你做不到工作專業方面“程度的極致”,只做到了前面兩種,最後只可能在開始搏人眼球,很快就是隕落。

反過來,你做到了“程度的極致”,如果沒有前面兩種的輔助,酒香也怕巷子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