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老电影《渡江侦察记》汽车枪战中的用枪点赞

1953年版的老电影《渡江侦察记》中,有一场戏,是我侦察兵化装敌工兵,以砍树修工事为名,侦察敌炮兵阵地后,被敌识破,遂发生追击中汽车上的枪战。

如果你留心,就会发现,汽车上身穿国民党军军装的我三个侦察兵,手中用枪是各不相同的。兵油子吴老贵用的是斯登式,新战士小马用的是汤姆逊,大个子杨威用的是中正式,三个人三种兵器,给人留下很深也很生动的印象。

为老电影《渡江侦察记》汽车枪战中的用枪点赞

图01 老电影《渡江侦察记》剧照

不仅兵器参差,角色形象也是错落不同,中叔皇饰演的杨威比常人高一头宽一肩,齐衡饰演的吴老贵胡子拉碴老奸巨猾,孙永平饰演的小马一脸的稚气满身的调皮,与今天不管什么角色都清一色小鲜肉很是不同。而恰恰是这种人与枪的参差错落,造就了影片十分理想的视觉效果。

说到枪,艺术与现实还是要分开来说。若从作战的角度去考虑,一支部队或一支分队,所配枪械的制式与口径肯定是越统一越好,而若枪牌子很杂,则势必造成战场勤务的不便。但反映到影视作品中的话,则正相反,即枪械的品种型号根据史实适当错落才有看头,而若是剧中枪的型号太统一了,反而不好看。比如英国著名电影《野鹅敢死队》中,几乎当时世界上比较出名的手枪、冲锋枪和突击步枪在敢死队员手中都出现了。手枪有瑞士P210、美M1911A1、德沃尔特P38、意大利伯莱塔M1934等,冲锋枪有美国的英格拉姆MAC10、以色列的乌兹、丹麦的麦德森M50、英国的斯太令L2A1以及捷克的M23等,步枪则几乎囊括了FAL系列的全部。琳琅满目,简直就是一场轻兵器的盛宴。

为老电影《渡江侦察记》汽车枪战中的用枪点赞

图02 《野鹅敢死队》剧照

再比如美国优秀大片《拯救大兵瑞恩》中的小分队,一共就那么几个人,却配备了包括M1卡宾枪、M1半自动步枪、M1冲锋枪、M1928勃郎宁自动步枪、M1903A1狙击步枪等几乎当时美军装备的所有枪械型号。

为老电影《渡江侦察记》汽车枪战中的用枪点赞

图03 《拯救大兵瑞恩》剧照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小说《德尔塔行动》,比如电影《海狼》等等。实战中,当然也会有不同枪械的搭配组合,因为不同的枪承担着不同的战术使命,但会不会像《野鹅敢死队》《德尔塔行动》中那样五花八门,却未必了,但它这么处理,在保证不穿帮的前提下,却使影片生动了许多,好看了许多。

在军事题材文艺作品中成功描写兵器与人物关系使之增色这方面,却并不是西方人的首创,我们中国的老祖宗运用的更早更成功更夺目。关公的青龙刀、张飞的蛇矛、吕布的画戟、李逵的板斧、鲁智深的惮杖、关胜的大刀、史进的铁棍……等等等等,人物与兵器几乎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从而使其形象更加的鲜明生动。试想一下,若是《三国演义》中的关公一把大刀,张飞也是一把大刀,赵云还是一把大刀,马超、吕布、黄忠、许储、夏侯淳等等每人都是一把大刀的话,那效果会怎样?若是《水浒》中的一百单八将林冲一杆长枪、武松一杆长枪、鲁智深一杆长枪、李逵一杆长枪、花荣一杆长枪、张顺一杆长枪……那人物的形象又会如何?作品的可读性又会如何呢?

为老电影《渡江侦察记》汽车枪战中的用枪点赞

图04 小人书中的三英战吕布,四个人四样兵器

从解放后的十七年来说,类似优秀的处理当然绝不仅仅是《渡江侦察记》了。比如1955年版《平原游击队》中几个主要角色,虽然都是手枪,每人的用枪却并不相同,老侦察员侯大章用一支警用型短管盒子,新侦察员郭小北开头用一支独撅,后来用一支缴获的王八盒子,李向阳的双枪,左手是一支三把盒子,右手是一支锉掉了准星的二把盒子。角色用枪参差错落,给塑造人物标注了鲜明的特色,也真实再现了敌后游击战中盒子炮的装备与使用,其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达成了完美的统一。

为老电影《渡江侦察记》汽车枪战中的用枪点赞

图05 老电影《平原游击队》剧照

《渡江侦察记》和《平原游击队》后来都有重拍,可惜的是,老版本这一亮点在新拍片中却已经踪迹全无。新的编导们大概连读都没读懂老前辈那一身的功夫,自然不可能拍出好的效果。1974年版本的《渡江侦察记》同一场汽车上的枪战戏中,三名侦察员的三支枪变成了两支斯登式和一支M3,就全没达成老版本那种错落的效果。同年复拍的《平原游击队》更惨,不仅剧中不同角色的用枪全没了区别,老版本中李向阳左右手两支特色鲜明的长短家伙也没了区别,还又在枪上增加了敌后游击并不适用的如舞台剧般的红绸子。把个那么好的作品给改成了后来的样子,这就不仅仅是逊色了,简直就是糟蹋!

那些年很多老电影,利用枪这个无声的演员塑造人物、对比敌我、区分时代,都处理得十分到位。比如《鸡毛信》中日军与伪军用枪的不同,比如《林海雪原》中小分队与土匪用枪的不同,比如《董存瑞》中董参军前、参军之初和牺牲前用枪的不同,比如《蒙垅沙》中工作组刚刚进村时与后期用枪的不同,等等等等,让你在一句台词和旁白都没有、一个特写镜头都没有的情况下,不仅通过小小的枪械读出背后大的历史走向,也感触到那种艺术语言的精炼与深邃。每看一遍,都不能不为老艺人独具的匠心发出由衷的敬佩。

当然十七年电影也有运用枪械不成功的,比如《智取华山》,该片七个侦察员,不仅人物外形没太大差别,所用枪械也过于雷同,人手一支斯登式。当然这可能更贴近史实,但没能在艺术上加工处理,不能不说是该片的一个遗憾。从而也没能使这七个侦察员在观众的心目中留下什么很深的印象,没能取得象《渡江侦察记》《平原游击队》那样生动的艺术效果。

今天的军事片中的枪械……哎!麻绳拴豆腐,不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