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應用」學術論文造假,世界性的困擾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近日宣佈,曾在該機構任職的皮耶羅·安韋薩有31篇論文因造假需要撤稿。這一消息震驚全球學術界,因為安韋薩曾被認為開創了心肌細胞再生的新領域,已經享譽10多年。他在心肌上動的“心機”終被揭穿,警示科研人員靠造假可能一時得意,但不可能永遠欺騙所有人。


「大數據應用」學術論文造假,世界性的困擾


心肌上動“心機”

心肌細胞是心臟泵血的動力來源,心肌細胞出問題可能會導致嚴重疾病甚至死亡。因此,如果能讓心臟中長出新的心肌細胞,替換掉有問題的細胞,以此修復心臟,無疑是醫學上的一大突破。

安韋薩就在心肌上動起了“心機”。2001年,他還在紐約醫學院工作時,在英國學術刊物《自然》上發表一篇論文,說可以用來自骨髓的c-kit幹細胞使心肌再生。隨後,他又於2003年在美國《細胞》雜誌發文說不需要骨髓幹細胞,使用成熟的心臟幹細胞就能修復心肌。有研究人員曾對他的這兩項研究成果提出質疑。

2007年,安韋薩就職於哈佛大學醫學院,在該機構附屬的布里格姆婦女醫院領導一個再生醫學實驗室。他陸續發表了多篇文章,被認為是心肌再生領域的開創者和“祖師爺”,全球許多地方的研究者都試圖追隨他的腳步,實現修復心臟這個充滿希望的夢想。

但是,陸續有研究人員發現,安韋薩所描述的方法不能被重複。2014年,他發表在美國《循環》雜誌的一篇論文被撤稿。2015年,他從布里格姆婦女醫院離職。

哈佛大學醫學院並沒有因為安韋薩已離職而放棄追查,它近日對外宣佈,安韋薩有31篇論文存在造假問題,已通知相關期刊撤稿。目前還不清楚這些論文發表在哪些期刊上,除了已撤稿的《循環》外,英國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曾發表簡短聲明,對哈佛大學醫學院調查安韋薩論文造假表示“關切”。


「大數據應用」學術論文造假,世界性的困擾


“心機”終於破滅

如果安韋薩的31篇論文被全部撤回,將使得他在“撤稿觀察”網站上的排名中一躍進入全球前20名。“撤稿觀察”是專門關注學術界撤稿的網站,根據其統計,撤稿最多的是日本麻醉研究者藤井善隆,共有183篇論文被撤,排第二的德國人約阿希姆·博爾特也在麻醉行業,有96篇論文被撤。

從數量上看,安韋薩不算最多,卻引起巨大震盪,主要還是因為他聲稱的研究成果曾被認為開創了一個新領域。全球許多地方的科研人員都按照安韋薩的描述,將大量資源投入到利用幹細胞修復心臟的研究中。

比如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設立了多個研究項目,都讓安韋薩負責推進。這些項目所浪費的資金從一起官司上可見一斑,2017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起訴安韋薩等人欺詐性獲取研究資金,安韋薩曾供職的布里格姆婦女醫院為此同意支付1000萬美元。

中國也有許多研究人員被誤導,在中國知網上搜索心臟幹細胞、心肌修復等關鍵詞,可以找到大量論文,其中不乏直接引用安韋薩研究結果的文章。如今安韋薩自己的論文被撤稿,相關研究領域隨之破滅,“建築”在其上的論文也就成了被浪費的智力、時間和金錢。


「大數據應用」學術論文造假,世界性的困擾


誠信不容“心機”

在科學上開創一個新領域是極為難得之事,諾貝爾獎往往青睞此類成果。比如同在生物學方面,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因培育出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細胞)而獲得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但也有人鋌而走險,比如日本曾經的“學術女神”小保方晴子,聲稱研究出可與iPS細胞媲美的“萬能細胞”——STAP細胞,這曾被認為可能開闢一個全新的研究方向。但她供職的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在2014年認定其成果存在“捏造”和“篡改”,相關論文也被撤稿。

2016年5月2日,40歲出頭的韓春雨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生物技術》上發表論文轟動國內學界。

二本院校、講師身份為他蒙上一層“勵志色彩”。但一鳴驚人的他很快陷入“學術造假”的爭議——對於講求實證精神的現代科學,實驗數據無法重複必將面對質疑。次年8月,韓春雨等作者主動刊發撤稿聲明,但科研項目並未就此停止,而是在同行專家支持下繼續開展。

兩年時間過去,沸騰一時的“韓春雨事件”隨著撤稿暫告一段落,而中國學術界的撤稿風波依然沒有停息。就在6月12日,《自然》雜誌發文讚賞中國關於科研誠信的新文件時,植物學領域頂級雜誌《植物生理學》(Plant Physiology)上又有一篇中國論文因為圖片重複使用,作者主動申請撤稿。

那麼中國學術界的撤稿情況到底如何?撤稿的原因又是因為什麼呢?

發文大國,也是撤稿大國

2018年新年之際,中國又多了一個“世界第一”的頭銜:根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統計的數據,中國首次超過美國的科學出版物總數,躍居世界第一。

值得注意的是,2003年中國科技論文發文量還在印度之下,不足美國的三分之一。15年間,在高強度的科研經費投入催化下,中國論文產出發榮滋長,如今已經能與科研超級大國美國競逐發文量的“王座”。

但衡量一國科研實力的強弱不能僅看“數量”。國際權威機構“自然指數”(Nature Index)稱,“中國雖然生產最多的科技論文,但在其他措施上滯後。”

中國文獻質量難以一言以蔽之。文獻他引率是衡量文獻重要程度、影響力大小的指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國學術質量。受發文量的影響,單看中國論文被引頻次總量不低,甚至略高於英法德。但當前者除以總量計算出篇均被引率時,中國的排名則從發文量第1名,跌至被引率第15名。


「大數據應用」學術論文造假,世界性的困擾


除此之外,中國論文還是國際期刊撤稿的重災區。

數讀菌利用爬蟲在艾普蕾全球撤稿數據庫中提取了30002條撤稿記錄(數據截取日期:2018年6月16日,下文同),並分別計算了2007年至2017年間,論文發文量在20萬篇以上的20個國家的撤稿總量和前者與同一時期內發文量的比率,即撤稿發文比。


「大數據應用」學術論文造假,世界性的困擾


數據顯示,2007年至2017年間,中國撤稿總量為2319篇,位居第一。如果考慮到發文數量,中國每千篇論文撤稿率依然高達1.13,意味著每1000篇刊發的中國論文,就有超過一篇被撤稿。

學術不端是撤稿主因

撤稿本是正常現象。作者無法按照審稿意見修改、期刊出版時滯長、論文不在作者預期的時間內發表等都是撤稿的正當理由。

但在中國,國際期刊撤稿總能在學界掀起打假的風暴,因為學術不端是中國學者“被撤稿”的主要原因。

根據艾普蕾全球撤稿數據庫中的30002條撤稿記錄,中國學者由於抄襲和操控審稿原因被撤掉的稿件最多。但在中國學者與外國學者共同合作的科研項目中,抄襲與操控審稿的行為有所減少,最大撤稿原因變為文章有誤。


「大數據應用」學術論文造假,世界性的困擾


稿件審核是論文發佈的重要環節之一。一般來說,國際期刊沿用同行評議制度篩選投稿論文,它類似於推薦制度,投稿人在向期刊投送自己的稿件時,可以同時推薦同行審稿人來審核自己的稿件,並附帶他們的郵箱。

這一制度設計十分考驗投稿者的自律和誠信水平。2017年,著名出版商施普林格(Springer)史無前例地決定撤稿《腫瘤生物學》雜誌的107篇來自中國的造假論文,而這些造假者就是利用雜誌評審制度的漏洞,向《腫瘤生物學》的編輯推薦了腫瘤領域的著名專家作為自己論文的審核人,即同行評審;同時偽造了評審者的郵件地址,最後假冒專家表揚並通過了自己的論文。


「大數據應用」學術論文造假,世界性的困擾


網易新聞曾在2017年統計過524名被撤稿論文作者的名單。

學術不端與研究者缺乏責任感、誠信水平有關。但並不能止於泛道德化的批評中國學者學術素養不高、自律性不強,著眼於整個科研機制更有利於瞭解中國學者的處境。

以科研資源分配和管理為中心的科研體制造就了一條交匯著學術權力與利益的鏈條,其頂端是掌握資源分配和管理權的行政權力部門,底端是仰仗資源而從事學術研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

作為學術研究重要組成部分的學術評價機制與實際的學術研究脫軌,單一的量化的評價體系將科研人員與科研機構置於被動的處境。一方面,科研人員的晉升、職稱評定、績效與論文發文量掛鉤,甚至成為硬性指標;另一方面,學科、高校博碩士點申請、科研機構的排名也將其納入考核中。醫務人員也不能例外。

流失掉的科研經費

中國的科研體制是“舉國體制”,科研活動經費幾乎都來自於納稅人繳稅而來的公共財政。“社科重大研究成果”歸功於這一體制,但這也不例外地會造成“學術行政化”。政府既管經費,又管項目;既是出資人,又是“經營者”,容易造成資源浪費乃至滋生腐敗,使“科研經費過度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公共財政傾斜,科研經費的投入逐年遞增,論文總量上升同時,因學術不端而遭遇撤稿的論文數量也在增多。

在艾普蕾撤稿數據庫中,受到基金扶持的中國科研項目超過一半。在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扶持的撤稿論文中,近90%是由於學術不端。


「大數據應用」學術論文造假,世界性的困擾


學術不端造成科研經費浪費僅僅是倒下的多米諾骨牌中的一環。學術泡沫氾濫、學術垃圾成堆,使少數優秀成果都被淹沒在了平庸“成果”的汪洋之中。在國際上,更多誠信的中國學者因為那些學術不端者而被汙名化、受到質疑。

2018年5月30日,國務院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打擊學術不端,擬建立全國性失信行為數據庫、“低質量”期刊黑名單以及負責規範學術不端的政府機構。這一舉措被譽為“史上最嚴措施”、“無禁區零容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