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南詔國最後的彝族部落


探訪南詔國最後的彝族部落



起初知道琢木郎村,源於兩年前在網上看到的一張獲得攝影比賽大獎的照片。從此之後便對它有了一個深刻的印象,想著有機會能去看一下這個雲霧繚繞的地方,看看這個南詔王室最後的貴族部落。

2018年,在一個被光影暈染的黃昏,我走進了琢木郎村。


探訪南詔國最後的彝族部落



相比雲南的大理、雙廊、束河等古鎮,琢木郎村並不出名,但它的原始生活狀態與神秘性,是前者所不具備的。也正是由於它的神秘性,近幾年吸引了眾多遊客與攝影師踏足此地,我就是其中之一。


探訪南詔國最後的彝族部落



琢木郎村是一個千年彝族村落,地處南詔古國發祥地,位於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大倉鎮東部山區。

至今仍完整地保留著南詔國時期的彝族原生態文化,積澱著厚重的南詔國農耕文明。其中古舞、古樂、民歌及服飾等南詔遺風仍存,是南詔國僅存的一個王室彝族部落,也是彝族部落繁衍生息的地方。


探訪南詔國最後的彝族部落



走進琢木郎村,鮮豔亮麗的彝族服飾引人注目,隨處可見三三兩兩穿著彝族服飾的阿媽坐在門前。她們有的手裡拿著針線做繡花鞋,有的手裡拿著繡布繡花。聽當地人講,琢木郎村的每個姑娘在結婚前都得備上二十多套衣裳,三十多條圍裙和幾十雙繡花鞋。這是一個大工程,很多姑娘從幾歲起就已經著手準備了。

拿個板凳,跟她們坐在一起,想進一步瞭解一下她們的日常生活。由於語言上的障礙,我們不能順利地溝通,但從她們的語言和神情中,能夠讓我感受到她們對手工藝的熱愛以及對外地遊客的熱情。

後來她們想要送我一雙繡花鞋,但我拒絕了。我深知在她們沒什麼收入來源的情況下,一雙繡花鞋對她們來說意味著什麼。現在很多地方都找不到這種一針一線縫製的手工鞋,更何況是有著特殊意義的繡花鞋呢?

探訪南詔國最後的彝族部落


探訪南詔國最後的彝族部落


在琢木郎村,頭飾的象徵比衣服明顯,彝族婦女可以不穿傳統的服飾,但必須戴上一頂頭飾,本地有“鳥美在羽毛、人美在頭飾”之說。頭飾不僅具有裝飾性,更具有身份代表性。本地人可以通過不同人佩戴的頭飾,區別出這個人的身份、年齡,甚至於他的人生經歷。

除了頭飾,彝族服飾上的花樣也有身份之別,其中最明顯的要數牡丹花,在古老的南詔國,牡丹花代表了高貴、典雅,是王室身份的象徵。

現代的琢木郎村,牡丹花已經融入每一個彝族女性的身上。但仍可以通過一些繡法和顏色來區分不同年齡、身份的彝族女性。新娘服飾上的牡丹花采用的是織花繡,花朵的外圍是橘紅色。已婚女性服飾上的牡丹花采用的是刺繡,花朵的外圍是白色或淡黃色。


探訪南詔國最後的彝族部落



琢木郎村是一個崇拜蜘蛛的部落,蜘蛛是琢木郎村的原始圖騰。

據本地人介紹說,之所以崇拜蜘蛛,是因為蜘蛛曾救下了南詔公主的後裔。相傳當時南詔公主的後裔在南詔被滅後,遭到大長和族的追殺,為躲避仇殺走進深山,躲到一個山洞裡。剛一進去,奇怪的現象就出現了。洞的門口爬來了一群密密麻麻的蜘蛛,它們圍繞著洞口結起了一層層厚厚的蜘蛛網。

當追兵趕到的時候,看到洞口有這麼厚的蜘蛛網,看上去就像長期沒有任何動物出入過的樣子,就沒有進洞搜捕,南詔公主的後裔因此逃過一劫,從此改名換姓,在琢木郎村隱居了下來。


探訪南詔國最後的彝族部落



走過繡花、繡鞋的彝族阿媽與神秘的蜘蛛傳說,我走進了一座琢木郎村的古老院落。一位年邁的彝族大叔是這座院落的主人,所幸,他會一點點普通話,我們之間進行了一場關於琢木郎村現狀的溝通。

我說:“現在的琢木郎村和我兩年前在網上看到的照片不一樣了,變化很大啊!”

彝族大叔說:“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不願在村子裡待著,村子裡基本上都是老人和小孩。你看,很多老屋都被拆除翻新了。不過,現在村裡的很多老屋政府都不讓拆除了,要保護起來。但是很多以前祖輩們留下來的習俗已經開始慢慢消失,以後就看不到了。”

彝族大叔說著說著眼眶突然溼潤了,沉默片刻後說道:“我家的老屋都快五百年的歷史了,老祖宗的牌位還在上屋的桌子上供奉著。現在孩子都搬去上面的新屋子了,我不願搬出去,住習慣了,覺得還是這裡好。”


探訪南詔國最後的彝族部落


探訪南詔國最後的彝族部落



我只是琢木郎村的一個過客,因為一張照片來到此地,無法理解彝族大叔的感情與眼淚。作為一個在城市長大的人,我更加無法理解一座五百年的老屋子對他的意義。

晚上我留在了琢木郎村,這裡的夜晚很靜,但不孤單,因為有偶爾的風聲以及幾聲狗叫陪伴著我,一夜好眠。


探訪南詔國最後的彝族部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