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绢花出北京”,崇文门花市大街是老一辈人难以忘怀的记忆!

《红楼梦》中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是书中比较经典的桥段之一。

贾母携刘姥姥众人游览大观园,丫鬟送来一盘子鲜花,贾母拣了一朵大红的簪于鬓上又叫刘姥姥来戴,刘姥姥笑道:“我虽老了,年轻时也风流藉,爱个花儿粉儿的,今儿老风流才好呢。”

“天下绢花出北京”,崇文门花市大街是老一辈人难以忘怀的记忆!

87版《红楼梦》第16集“刘姥姥嬉游大观园”

头上戴花原就是古人的一大风尚。花好月圆、如花似锦、花香鸟语、花容月貌、妙笔生花......花总是象征着美好。

“天下绢花出北京”,崇文门花市大街是老一辈人难以忘怀的记忆!

男子、老人也爱戴头花?

头上簪花最早只是女子为之。菱花镜中形容姣好,理云鬓,簪花枝,为悦己者容。

南朝梁代简文帝萧纲有诗《茱萸女》,其中就提到少女簪花:“茱萸生狭斜,结子复衔花。遇逢纤手摘,滥得映铅华。杂与鬟簪插,偶逐鬓钿斜。”

唐代元稹有诗《村花晚》:"三春已暮桃李伤,棠梨花白蔓菁黄。村中女儿争摘将,插刺头鬓相夸张。"

“天下绢花出北京”,崇文门花市大街是老一辈人难以忘怀的记忆!

87版《红楼梦》第12集“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天下绢花出北京”,崇文门花市大街是老一辈人难以忘怀的记忆!

87版《红楼梦》第12集“埋香家飞燕泣残红”


“天下绢花出北京”,崇文门花市大街是老一辈人难以忘怀的记忆!

87版《红楼梦》第24集“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约从唐代开始,簪花之俗也体现在男子身上,而且无分官、民。

唐代南卓所著《羯鼓录》中载:“汝南王琎常戴砑绢帽打曲。上自摘红槿花一朵,置于帽上笪处。”

宋代邵雍诗《插花吟》中有:"头上花枝照酒卮,酒卮中有好花枝。"

元代傅维鳞所著《明书》中载:武宗朱厚照南巡回,至淮安,戎服簪花,鼓吹前导。

清代黄图珌撰有《南吕一枝花插帽曲》,序中云:“酒倾一斗,花插满头。我辈豪情,天纵花酒。”

“天下绢花出北京”,崇文门花市大街是老一辈人难以忘怀的记忆!

清代陈洪绶《阮修沽酒图》局部(图片 | 中国商报)

“天下绢花出北京”,崇文门花市大街是老一辈人难以忘怀的记忆!

清代陈洪绶《杨升庵簪花图》局部(图片 | 故宫博物院)

男子戴花,并不仅仅限于年轻人,老年人亦戴花取乐。同样是年纪人带花,他们却不曾像刘姥姥一样被称为“老妖精”,反而是一种肆意、洒脱的体现。

宋代苏轼诗《吉祥寺赏牡丹》中有:“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宋代黄庭坚词《南乡子·诸将说封侯》中有:“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南乡子·未报贾船回》中有:“莫笑插花和事老,摧颓。却向人间耐盛衰。”

宋代陆游诗《识喜·齿摇徐自定》中有:“齿摇徐自定,发脱却重生。意适簪花舞,身轻舍杖行。”

明代周用诗《簪花》中有:“老去风流敢自夸,开宴对客许簪花。百年回首仍春色,三月于人且物华。乘兴不须憎白发,闻歌犹复恋乌纱。花前莫笑山翁醉,剩有青钱付酒家。”

“天下绢花出北京”,崇文门花市大街是老一辈人难以忘怀的记忆!

87版《红楼梦》第16集“刘姥姥嬉游大观园”(图片 | 视频截图)

“天下绢花出北京”,崇文门花市大街是老一辈人难以忘怀的记忆!

87版《红楼梦》第16集“刘姥姥嬉游大观园”(图片 | 视频截图)

这种年轻、老年男子戴花的风俗至清代才逐渐没落。生活在清朝乾隆、嘉庆时代的赵翼在其著作《陔馀丛考》中就曾发出“今俗唯妇女簪花,古人则无有不簪花者”的感慨。

“天下绢花出北京”,崇文门花市大街是老一辈人难以忘怀的记忆!

谁道花无百日红?

花好月圆不常在,良辰美景奈何天。鲜花既有节气限制又不能常开不败,这就为假花(人造花)的产生创造了契机。这类花包括绢花、绒花、通草花、纸花、羽毛花以及金纸做成的金花等等,今天着重为大家介绍用作发饰的绢花。

“天下绢花出北京”,崇文门花市大街是老一辈人难以忘怀的记忆!

唐代周昉《簪花仕女图》全图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 那些年戴过的花儿

“天下绢花出北京”,崇文门花市大街是老一辈人难以忘怀的记忆!

唐代周昉《簪花仕女图》部分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天下绢花出北京”,崇文门花市大街是老一辈人难以忘怀的记忆!

唐代周昉《簪花仕女图》部分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关于绢花的产生有一个民间传说流传至今。

据传唐明皇的宠妃杨玉环虽姿容绝世却还是有一处不完美,那就是她的鬓角处有块小疤。为了遮住这点瑕疵,她就命宫女每天采集最美的鲜花为她簪在鬓角处,这样一来不仅缺点看不到了,反而更显得她人比花娇。但即便是在皇宫中精心养护的花也是有花期的,这可怎么办呢?她身边一位宫女就想出一个用纱绢制作假花的办法。后来这种做法逐渐在民间流行开来,戴绢花的习俗也就形成了。

这个传说固然不可全信,但起码我们可以从中大致推测:绢花最晚在唐朝时就已经出现了

“天下绢花出北京”,崇文门花市大街是老一辈人难以忘怀的记忆!

唐代敦煌壁画《乐廷環夫人行香图》着钿钗花饰的贵族妇女(图片 | 中国服饰史)

“天下绢花出北京”,崇文门花市大街是老一辈人难以忘怀的记忆!

郭慕熙摹唐代《宫乐图》中椎髻、戴花、披帛之元和时贵妇(图片 | 中国服饰史)

戴绢花的习俗在宋朝时颇为兴盛,甚至还有天子并群臣同戴花的场面出现。

如《宋会要》中记载:嘉定四年“具遇圣节、朝会宴,赐群臣通草花。遇恭谢亲飨,赐罗帛花......宰臣枢密使合赐大花十八朵,栾枝花十朵,枢密使同签书密使院士赐大花十四朵、栾枝花八朵”。再往下的教乐所伶工之流也“多有珠翠花朵,装成花帽者”。通草花、罗帛花、珠翠花朵都非鲜花,而是人造花。

对当时场景的描述亦有诗文留存下来:

宋代姜夔《纪事·六国文武浩如云》:“六军文武浩如云,花簇头冠样样新,惟有至尊浑不戴,尽将春色赐群臣。”

宋代姜夔《郊礼后景灵宫薛谢纪事》:“万数簪花满御街,圣人先自景灵回。不知后面花多少,但见红云冉冉来。”

有需要便有生产。宋代时已经有了很多专门从事制作、买卖人造头花的花行

。如南宋耐得翁《都城纪胜》中所载:汴京“官巷之花行,所聚花朵、冠梳、钗环、领抹极其工巧,古所无也。”

当时人工造头花的质量已经达到真假难辨的程度。正如苏东坡《四花相似说》中所评:“茶糜花似通草花,桃花以蜡花,海棠花似绢花,罂粟花似纸花。”

“天下绢花出北京”,崇文门花市大街是老一辈人难以忘怀的记忆!

宋代《杂剧人物图》(图片 | 中国服饰史)

“天下绢花出北京”,崇文门花市大街是老一辈人难以忘怀的记忆!

宋代武宗元《朝元仙仗图》中钿钗鬟髻的宫女现藏美国私人收藏家手中(图片 | 中国服饰史)

▼ 天下绢花出京城

“天下绢花出北京”,崇文门花市大街是老一辈人难以忘怀的记忆!

北京花市大街旧街景(图片 | 搜狐北京四九城mp)

明清时期,绢花的主要产地是北京。北京绢花又称“京花儿”,以其做工精致、染色均匀,艳而不俗、酷似真花而闻名。

《红楼梦》第七回“送宫花周瑞叹英莲 谈肆业秦钟结宝玉”中,就专门提到“宫制堆纱花”,再由此引起此后的故事发展。有道是:“十二花容色最新,不知谁是惜花人?”

薛姨妈乃道:“把匣子里的花儿拿来。”香菱答应了,向那边捧了个小锦匣来。薛姨妈道:“这是宫里头作的新鲜样法堆纱花儿十二支。昨儿我想起来,白放着可惜旧了的,何不给他们姊妹们戴去。

“天下绢花出北京”,崇文门花市大街是老一辈人难以忘怀的记忆!

87版《红楼梦》第3集“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图片 | 视频截图)

“天下绢花出北京”,崇文门花市大街是老一辈人难以忘怀的记忆!

87版《红楼梦》第3集“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图片 | 视频截图)

“天下绢花出北京”,崇文门花市大街是老一辈人难以忘怀的记忆!

87版《红楼梦》第3集“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图片 | 视频截图)

由于宫内女眷喜爱戴绢花,所以清朝时期在内务府御用工厂设有专门制作各种绢花的“花儿作”,《红楼梦》文中说得很清楚,这种“宫制堆纱花”是出自宫里的新花样,所以应该就是出自“花儿作”的东西。

其实不光是宫里,在民间也有专卖各种人造花的花市。北京崇文门外就有一个固定的人造花街市。

据《燕京岁时记》记载:“花市在崇文门外迤东,自正月起,凡初四、十四、二十四日有市,皆日用之物。所谓花市者,乃妇女插戴之纸花,非时花也。花有通草、绫绢、绰枝、摔枝之类,颇能混真。”

据《北平工商概况》记载:“崇文门以东的花市各街市花庄及住家营花者约在一千家以上”。

“天下绢花出北京”,崇文门花市大街是老一辈人难以忘怀的记忆!

北京绢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花儿金”第五代传人金铁岭(图片 | 花开不败香如何)

“天下绢花出北京”,崇文门花市大街是老一辈人难以忘怀的记忆!

北京绢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花儿金”第五代传人金铁岭作品(图片 | 花开不败香如何)

可惜如今北京城的这条花市大街已经不存在了,不过我们依然可以依据资料记载来想象当时的盛况:商贾和买主是如何把街道挤得水泄不通,真真是“百户千家花似锦,不是春时也醉人”。

参考文献:

沈从文《中国服饰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版。

陈丽萍《花开不败香如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报道之六十二》。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