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何愛讀金庸

2018年10月30日,金庸先生病近,享年94歲。不由想起《鹿鼎記》第四十四回的回目:“事到傷心每怕真”,在這一回,韋小寶聽聞陳近南遇襲身亡。金庸此前已“被去世”了多次,但這次,是真的。

一時間,懷舊潮湧動不息,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金庸記憶”。可以說,金庸達到了一個文人的極致:用自己的文字,構築了一個自己的世界。但他的意義,不僅僅在於此。重要的是,他告訴了自己的讀者:這世間,情義為何物。

金庸的武俠小說,有個突出特點:背景設定為亂世”。亂世,意味著懸念、衝突、轉折、不確定性,難以預測的未來,無法把握的命運,時時匱乏的安全感,以及嚴酷考驗下暴露的真實人性。而正因為亂世”,“情義”才更濃烈與真實。

我們為何愛讀金庸

金庸的主業是辦報,一個優秀的新聞人,自然是社會的深刻洞察者。在他筆下,有貪婪、陰謀背叛、嫉妒、傲慢、偏見,對權力和金錢瘋狂的追逐。但金庸之所以成為金庸,是在蒼涼中有俠義有溫暖有悲憫,因此,也有希望。

金庸之前,金庸之後,武俠小說作者都大有人在,他們為何無法超越金庸?

因為金庸是中國傳統文化滋養出來的大家,甚至,他可以稱為“一代大儒”,他的寫作手法中西結合,博採眾長,但作品所蘊含的真意,卻是純粹的中國文化內核。猶如他筆下的大俠,霹靂手段,菩薩心腸,能爆發出金剛之怒,卻始終不缺悲天憫人的情懷。

眾所周知,金庸本名查良鋪,出身浙江海寧名門望族,表兄是文人徐志摩,同宗有著名詩人穆旦(查良錚),姑父是民國軍事理論家蔣百里,表姐蔣英是錢森的夫人,著名作家瓊瑤是他的表外甥女…他從小接受了嚴格而良好的傳統文化教育,卻在青年求學時代,遭遇了日寇入侵,顛沛流離,去香港後,內地又發生了翻天覆地的鉅變…他的出身,他的根基,他的教育,他的經歷,他的視野……決定了他的武俠小說氣質。金庸用他的武俠小說,為幾代中國人勾勒出一個磅礴的、史詩般的民族想象。應該說,金庸不僅是中國故事的傑出講述者,他的武俠小說,更是中國文化自信的優秀載體。

金庸筆下的大俠都是"為國為民”,而他本人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如此。香港迴歸之前,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經過香港時曾邀請金庸到港督府會見,希望金庸支持英國人,不要歸還香港,但被金庸拒絕。1985年,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成立,金南擔任基本法政治體制起草小組港方負責人兼經濟體制起草組成員。198年,他又與查濟民提出“雙查方案”,為香港的順利迴歸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金庸曾在演講中說,中國文明歷史悠久且連續不斷,是世界唯一的。原因在於中華民族遇到外族入侵時,常常能把外族打退,即便打不退也很難被征服。這是因為一方面我們有一股韌力,一股很頑強的抵抗力量;另一方面我們又很開放,在文化上同它們融合在一起,經過一段時間,大家變成一個民族,我們的民族從此又壯大起來。他還說,今天中華民族之所以這樣壯大,靠的就是改革和開放。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內部要積極進行改革,努力克服困難。同時我們還要對外開放,這點更為重要,因為我們中國人有自信心,自信自己的民族很強大,外來的武力或外來的文化我們都不害怕。

他的結論是:我們不要一提起歷史,就認為我們民族不行。

(倚天屠龍記》中,有一段話,令人難忘:“張三丰瞧著郭襄的遺書,眼前似乎又看到了那個明慧瀟酒的少女,可是,那是一百年前的事了。“

許多許多年後,還會有讀者掩上金庸的小說,想起這位在2018年離開的作家,由衷致敬:謝謝,金大俠!

(文章摘自《意林作文素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