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魯迅:那命如草芥的時代,他這麼痛罵民國,為何能全身而退?

第一流的知識分子是第二個政府。想魯迅當年,如此痛罵國民黨,持續揭露國民政府的殘暴,意在動搖甚至推倒其統治,匕首投槍之猛、影響力之大、追隨者之眾、背後力量之強,說彼時的上海虹口區景雲裡周宅是“第二政府”,也許不算太誇張吧。

談魯迅:那命如草芥的時代,他這麼痛罵民國,為何能全身而退?

但是,魯迅姿態如此決裂、思想如此“危險”,國民政府卻始終對他無可奈何,不僅沒有暗殺之,甚至有時還予以優容,讓他安然病死家中,似乎顯得很寬宏大量,甚至很慈悲為懷。可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因為魯迅自1930年以後,因為中外各方勢力的角逐,已然不僅僅只是一名自由撰稿人,而是一位“箭垛”式人物,關於他生平與思想狀況的記述,早已黃河水一般越攪越渾,我們如今要“正本清源”,基本已經不可能。

所以,本愚免為其難,為魯迅何以可痛罵國民政府而安然無恙,作幾點基本推斷吧。因詳論會顯得文字巨多,在這裡不得已也只能捨棄很多證明史料,改用我自己籠統的敘述,祈讀此的朋友們諒之。


1,國民政府的鬆散與投鼠忌器

一種很強大的聲音認為,魯迅之所以可以撕心裂肺罵國家、批政府而安然無恙,是因為當時的國民政府政治開明,以及權力鬆散之故。

談魯迅:那命如草芥的時代,他這麼痛罵民國,為何能全身而退?

我個人不否認這樣的看法,只是覺得將原因解釋的未免過於簡單。稍知現代史即知,國民政府也是暴力起家,造反建國,暗殺成癖,對待政治及文化異見分子並不見得比此前任何專制政府更加仁慈。

國民黨與國民政府有一大本黑賬,就是他的暗殺歷史。被國民政府處理掉的“異已”人物, 比較著名的,就有這一名單:德壽、鐵良、鳳山、陶成章、湯化龍、唐紹儀、張敬堯、鄧鏗、曾仲鳴,張嘯林、楊傑、楊虎城、廖仲愷、楊杏佛、史量才、李公樸、聞一多等。

國民政府實在並非一個吃素的政府。他對左翼力量的剿殺也一直不遺餘力,典型的就是所謂的“左聯五烈士”與“龍華二十四烈士”的死。這些人不過都是“左聯盟主”的“手下”,尚且要喋血賠命,國民政府獨獨會放過頭子魯迅?

談魯迅:那命如草芥的時代,他這麼痛罵民國,為何能全身而退?

魯迅沒有遭遇到同等待遇的暗殺,後來如楊奎松等先生推測:一,他在當時的名氣太大了,關涉到國際觀感與各方勢力,這樣的人物國民政府也投鼠忌器,不好下手;二,魯迅生前咒天罵地,但並非蠢驢,不會輕易自陷死地,所以他也不會公然去罵段祺瑞、蔣介石這樣一些首腦,取的是指桑罵槐式的策略,國民政府自感沒有傷及“核心”,也沒必要太過理會他。


2,作為光復會、同盟會及民國政府“老革命資格”的魯迅

魯迅不僅只是“文學家”而已,他還有“老革命家”的一面。他能全身而退,他的這一身份,即便不能說是關鍵因素,至少也是一層有利的保護色。

魯迅是老同盟會參與者、光復會的老資格。雖然周作人說他不是”會員",但是他的熱心參與是毫無疑義的,而許壽裳則明確說魯迅是光復會會員,甚至是準備發展他為“頭領的”,只是“入會的人,對於家人父子本不相告的”,所以即便是周作人,也不清楚內幕。

近年來,也有學者力主魯迅就是光復會的首批會員,同盟會的參與者,只是或因光復會要派他回國刺殺清廷要員退出而已。研究專家倪墨炎2006年出的專著《魯迅的社會活動》中就有專章考證,確認無疑。可以說,說起革命履歷,他也是早期日本留學生、革命黨人、“二會”會員或參與者、”民國元勳”章太炎弟子、民國政府後來眾多要員的“朋友”,論“資歷”,甚至比蔣介石還要高。

談魯迅:那命如草芥的時代,他這麼痛罵民國,為何能全身而退?

1902年前後,光復會成立,大本營在紹興,活動中心在日本。其中的領導人陶成章、骨幹徐錫麟、許壽裳等,要麼是魯迅的密友,要麼就是老師,魯迅與彼時的革命事業聯繫緊密。這些材料,魯迅自己的文章、周作人的記錄、沈瓞民的回憶也是有案可查的。

也因為如此之故,1910前後,論學歷只是雜牌醫專的肄業的魯迅,一回國,可以就任紹興中學堂監學;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一成立,他可以馬上“當官”,被蔡元培任命為教育部某司第一科科長。歷經14年國民政府高級公務員生涯,後來差點升任司長。

魯迅有這樣的“官運”,絕非僅僅是因為與蔡有著紹興鄉誼之故,而更多憑藉的是“革命資歷”。比如他的弟弟周作人,在日時與革命黨較為疏遠,就沒有這殊榮,只能到大學教書。

可以說,魯迅本身,論身份,就是國民黨與國民政府的“同志”與“老人”,他的批評,雖然越界,但即便在國民黨內部很多人看來,也並非是多大不了的事情。


3,辛亥革命“紹興會”及民國政府中心力量“江浙幫”庇佑下的魯迅

我們都知道, 晚清革命黨人乃至後來的民國政府,最主導力量力量,是廣東人與江浙群體。特別是北伐後,隨著孫中山的隕落、汪精衛的背叛、廖仲愷的被暗殺,廣東勢力逐漸衰退,“江浙幫”基本主導了國民政府。

談魯迅:那命如草芥的時代,他這麼痛罵民國,為何能全身而退?

江浙群體從辛亥革命起,論人數、聲勢、力量都幾乎佔據中心。馮自由《中華民國開國前革命史》中就說“光復會既成立,與會者獨浙皖兩省志士,而他省不與焉”,就是說革命剛開始時,光復會都是浙皖兩省人。後來的蔣介石時代的國民政府,江浙人更是構建起了最核心上層圈。

而據謝一彪《陶成章傳》的查考,革命黨其實皖人也少,主要是浙人,而浙人中又主要是紹興人。如當時最有名的人物諸如蔡元培、陶成章、徐錫麟、秋瑾、陳伯平等,都是紹興人。光復會的首任會長、副會長還有主要骨幹,幾乎都是紹興人。正因其領導人幾乎都是紹興人,後來紹興籍會員也格外多,兄弟相邀、父子聯袂入會者,比比皆是,僅《紹興市志》有名可查的光復會會員就有265人,因此後來有人說,光復會就是“紹興會”。

我們現在可以閱讀到的材料都可證明,魯迅在1930年代的徹底的“左翼化”轉向,選擇和國民政府對抗,是多次深陷險境的。比如1930年,這位國民政府的“老前輩”,就因參加自由運動大同盟,被國民黨當局通緝。

談魯迅:那命如草芥的時代,他這麼痛罵民國,為何能全身而退?

而他能安然無恙,也是屢屢蒙受當時國民政府內部“江浙幫”、“紹興會”很多要員的支援或網開一面。這其中,就有蔣介石的親信邵力子、陳布雷的暗中保護。連蔣介石似乎都對對魯迅頗為尊敬,據增田涉1947年《魯迅的印象》中的記載,當時“的行政院長(即蔣介石)暗地派人向他聯絡,說希望跟他會面,但是他拒絕了”;後來魯迅去世時,蔣還是送了十萬喪儀費。他們也都是浙江人。


4,藏身租界並受多方勢力保護下的魯迅

魯迅的批評國民政府,與之對抗。不是孤軍奮戰,也不是專程自尋死路。他是有極好的鬥爭策略,有極廣泛的人脈基礎作保障,並有多方勢力在暗中庇護他的。他不是一個天真的書生。

魯迅從不願作無謂的犧牲。魯迅罵國民政府,確實是明目張膽地罵,是冒著被逮捕殺頭的風險,但是他在公開對抗的1930年代前後,也確實“亂邦不居”,藉助的是上海的日本租界區域——屬於國民政府管轄權之外的地方,想查禁乃至暗殺他其實都不容易,那將引發是國際爭端。

所以,作家李敖,一生都不服氣魯迅。他當年在《李敖有話說》節目中公開說,魯迅所以可以罵政府,是因為他只是在租界裡過生活,受到的是洋人和日本鬼子的護佑,“生命最後的十年是在日本人的保護之下寫的文章”,“文章賣出去也許被騷擾,可是他人身很安全,不會像我們,動不動就被關起來了,不會。所以魯迅的勇敢,在我看來,必須說,是來自租界的保護”。接著,他出示很多證據說,“今天把魯迅捧成英雄的人,指他如何敵視,或者如何跟國民黨政府對幹,把魯迅說得那麼高風亮節,我不能接受這種說法”。

談魯迅:那命如草芥的時代,他這麼痛罵民國,為何能全身而退?

李敖的話,雖然偏激,但並非信口開河。我們現在所知道的,魯迅在當時,至少受到三方力量的保護:1,國民黨高層中的開明派,比如蔡元培、宋慶齡、陳布雷等要員;2,日本的某方勢力;3,以及來自延安的派系。雖然三方並非一夥,甚至敵對,但都有各自的盤算,反倒誤打誤撞殊途同歸。

不然,假設國民政府真要的通緝你,真要暗殺你,連廖仲愷、唐紹儀這樣的森嚴守備都難逃一劫,一介書生的魯迅,不要說什麼租借,天涯海角還是可以分分鐘讓你送命。

通緝令的發出,某種程度上只是警告他不要太過分,要注意言行的分寸而已——這一點,魯迅自己也對內山完造談過。


5,最後一點多餘的總結

以上只是幾點推測,其餘不一而足的原因當然會更多。我下午坐窗下閒談這些,個人的期待,是雖簡單化理解,但多少能還原一點歷史的真實場景。

需要另外說明的是,我個人非常喜歡魯迅,上午所重讀的書籍,依然還是他的雜文全集。我所說的這些,主觀上完全沒有想去降低魯迅的“偉大性”。我重點想提及的,是我們需要尊重歷史,同時也有必要將魯迅還原為真實的“人”——真實的尊重才是真正的尊重。

談魯迅:那命如草芥的時代,他這麼痛罵民國,為何能全身而退?

他不是刀槍不入無所畏懼的神。他一生頑強地鬥爭,與官僚群體都、與國民黨鬥、與國民政府鬥、與權力鬥、與愚民鬥,幾乎與所有人與所有勢力結惡。最終,不至於落魄無依,且能全身而退,憑的不是僥倖,更不是險惡社會施捨的慈悲,而是策略。

曹聚仁當年這樣評說魯迅,“我以為他是坐在坦克車裡作戰的,他是先要把自己保護起來,再用猛烈火力作戰。它爬得很慢,但是壓力很重。畢竟他是紹興師爺的天地中出來,每下一著棋,都有其謀略的”。

為什麼魯迅能夠批評國民政府而安然無恙,我覺得理解了曹聚仁這段話,就已經可以理解全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