闢謠|這是一份把父母從朋友圈謠言中解救出來dè指南

辟谣|这是一份把父母从朋友圈谣言中解救出来dè指南

自從爸媽玩起了微信,你朋友圈和微信群的畫風就變成了這樣:

辟谣|这是一份把父母从朋友圈谣言中解救出来dè指南

爸媽化身花式養生帖的“捧場王”,兒女們的反駁被貼上了“不孝順”的標籤。

春節前後,微信“家族群”又熱鬧了起來,爸媽的手機再次被這些謠言刷屏↓↓

《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邀請各領域專家,手把手教你識別高熱度養生謠言,轉給爸媽,讓他們過一個明明白白的大年。

辟谣|这是一份把父母从朋友圈谣言中解救出来dè指南

一、“強勢C位”型

辟谣|这是一份把父母从朋友圈谣言中解救出来dè指南辟谣|这是一份把父母从朋友圈谣言中解救出来dè指南

1.各種食物相剋理論

真相:不存在!

早在1935年,營養學界泰斗、南京大學教授鄭集就蒐集了民間傳說中的184對相剋食物,選擇同食機會較多的香蕉與芋頭、花生與黃瓜、蟹與杮等14組食物,讓動物和人試吃。

但食後的24小時內,所有被試動物及人的表情、行為、體溫、糞便顏色與次數等都正常。

2.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

真相:醫學中根本沒有“酸性體質”“鹼性體質”的概念。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腎內科首席專家諶貽璞教授曾表示,正常人體內的酸鹼度(pH值)穩定在7.35~7.45之間(偏鹼性),他在臨床上就沒見過pH值低於7的活人。

3.宿便是健康殺手

真相:“宿便”其實偷換了“便秘”概念,醫學上沒有這一說法。大部分便秘可通過調整飲食、運動等生活方式得到改善。

此外,不要盲目服用含瀉藥的“排毒”產品,以免損傷身體正常機能,部分產品還可能讓腸道變黑。

4.隔夜菜、隔夜水、隔夜茶致癌

真相:這類謠言的主要觀點是,在存放過夜後,菜/水/茶會生成亞硝酸鹽,增加癌症風險。

事實上,“隔夜菜”因蔬菜種類的不同,在保存不當、存放時間過長的情況下確實可能產生亞硝酸鹽。

不過,亞硝酸鹽本身不是致癌物,只是可與人體攝入的其他食品、藥品、殘留農藥中的次級胺反應形成致癌物——亞硝胺。

同時,是否致癌還要看有多大劑量。實驗表明,隔夜菜雖然亞硝酸鹽含量略有上升,但含量有限,對人體健康並不會構成實質的影響。隔夜水、隔夜茶也是同理。

5.喝茶“刮油”

真相:所謂“刮油”僅指清理腸道,降解體內多餘的油脂將其排出體外。

說茶葉降解脂肪太誇張,它含有的咖啡鹼、茶鹼和可可鹼等複雜成分可以促進消化,但喝茶改變的只是消化過程和感受,而不是消化的結果。

6.喝醋軟化血管

真相:人們說的“軟化血管”,多指軟化動脈硬化斑塊。

硬化的動脈斑塊主要由鈣和脂肪組成,如果將鈣浸泡在醋等酸性物質中,可以被溶解,但血液中的酸鹼度是相對穩定的,不會因為喝醋而發生顯著改變,達不到溶解斑塊的作用。

7.近視眼不會“老花”

真相:隨著年齡增大,每個人的眼睛調節能力都會下降,近視的人也不例外,只是表現形式不一樣。

近視的人本來就存在一定的屈光度數,不戴近視眼鏡時有點類似於正常人戴了老花鏡。年老時,他們不戴老花鏡就能看清近的細小物體,這是因為老花與近視互相抵消了一部分。

8.白頭髮越拔越多

真相:長白頭髮是因為毛囊缺少黑色素,拔了白髮後,對應的毛囊裡依然會缺少黑色素而長白髮。

拔白髮並不會讓白頭髮憑空增多,只可能讓毛囊發炎。

9.抗生素是“消炎藥”

真相:真正能稱得上“消炎藥”的是激素和解熱鎮痛類藥,而非抗生素。

抗生素通常用於對抗細菌,而“炎”只是醫學上對具有“紅、腫、熱、痛”等一系列表現的症狀的稱呼,不一定與細菌感染有關。

濫用抗生素“消炎”,不僅可能延誤治療,還可能引起細菌耐藥,讓真正遇到細菌感染時無藥可用。

二、“實力返場”型

辟谣|这是一份把父母从朋友圈谣言中解救出来dè指南
辟谣|这是一份把父母从朋友圈谣言中解救出来dè指南

10.晚上吃薑等於吃砒霜

真相:晚上吃薑頂多會因為姜對胃的刺激而影響睡眠,但不至於因此“中毒”。臨床上並沒有發現晚上吃生薑發生中毒的案例。

11.畸形草莓都是催熟的

真相:草莓“畸形”大多是因為大棚裡溫度和溼度不佳、蜜蜂量不夠導致的授粉不均勻。

使用生長調節劑“催熟”容易造成果肉鬆軟,硬度變差,草莓的賣相和口感也會很差,拿到市場上也賣不出好價格。

12.吃蛋黃會升高膽固醇

真相:這可能是蛋黃在謠言界受到的最大暴擊。人體合成的膽固醇與遺傳、代謝異常等相關,跟食物中的膽固醇沒有太大關係。

雞蛋雖然膽固醇含量較高,但也含降膽固醇成分。普通人每天吃1~2個雞蛋不會導致膽固醇升高。

13.豬蹄富含膠原蛋白,可以美容

真相:你想多了!豬蹄中最多的是脂肪,膽固醇偏高及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反而要少吃。

況且膠原蛋白本身營養價值並不高,經過複雜的過程才能被吸收進血液,吃它至多隻能增加氨基酸的供應。

14.房間放燻醋防流感

真相:用燻醋防感冒只是一種心理安慰。醋酸只有達到一定濃度時才有消毒、殺菌的作用,效果不是很好。

食醋含醋酸濃度相當低,燻醋揮發的酸性氣體反而會刺激人體的呼吸道黏膜。如果時間過長,還可能讓氣管炎、肺氣腫、哮喘等病人的病情發作或加重。

15.女性生理期不能洗頭

真相:如果這是真的,生理期較長的妹子難道要頂著N天大油頭出門?生理期可以洗頭,但洗完頭後應吹乾,做好保暖才是最重要的。

16.女性手腳冰涼是因為“宮寒”

真相:人體的基礎代謝率較低、血液儲備能力下降、末梢循環不好、體溫調節不佳等都可能讓手腳冰涼。

女性可能由於支配末梢血管的神經比男性更敏感,當週圍環境溫度下降時,手腳血管便會迅速收縮,局部的溫度隨之下降。

另外,女性血壓通常低於男性,遭遇寒冷或壓力時,血液會更多地流向心臟等主要臟器,手腳等部位則可能被冷落,以致會覺得很冷。

17.陽痿就是腎虛

真相:陽痿是老百姓對勃起功能障礙(ED)等性功能障礙的俗稱,它與“腎虛”不能劃等號。

中醫理論中,腎氣衰微只是導致生殖能力衰退的原因之一,不查明病因盲目補腎反而會增加腎臟負擔。

三、“誇大其詞”型

辟谣|这是一份把父母从朋友圈谣言中解救出来dè指南辟谣|这是一份把父母从朋友圈谣言中解救出来dè指南

18.吃動物內臟會中毒

真相:動物本身患病,過量使用獸藥,飼料水源被汙染都可能讓動物內臟中含有害物質。

食用經過檢驗檢疫的合格產品,每次食用量不超過50克,每週不超二兩一般不會中毒。

19.喝骨頭湯能補鈣

真相:1碗骨頭湯中所含鈣量僅有1.9毫克左右,但大棒骨的膽固醇含量卻很高。

以更年期女性為例,如果僅靠喝大骨湯補鈣,一天至少要喝幾百碗才能達到所需的幾百毫克標準,喝多了還可能使血脂升高。

20.微波爐加熱食物致癌

真相:微波只是加熱食物中的水分子,食物本身並未發生化學變化,更不會因此產生致癌物質。只要微波爐產品合格,它產生的輻射和食品安全風險都在人體可接受範圍內。

21.無線網絡Wi-Fi殺精,有害身體

真相:精子的活力和飲食、環境、生活習慣等都有關係,家用Wi-Fi輻射最大值遠遠低於國家標準,屬於安全範圍,根本不足以使男性精子產生質的改變。

擔心Wi-Fi還不如戒酒,畢竟酒精對精子的影響已經成為共識。春節期間,就少喝一杯吧。

22.吃牡蠣壯陽

真相:老百姓認為的“壯陽”通常指增強性慾、提高性能力。

從營養角度來說,牡蠣中含有大量礦物質以及微量元素鋅,雖然有助調節免疫力和改善精子質量,但提升性慾是不太可能的。

23.老年人“走卵石路”鍛鍊可疏通經絡

真相:反而可能帶來健康隱患。老人身體虛弱,常患有骨質疏鬆,在堅硬的鵝卵石路上光腳行走,可能加重足部勞損,引起跟痛症、跟骨骨刺、足底脂肪墊損傷、足底筋膜炎等。

如果平衡能力較差或地面溼滑,還可能摔倒,引起扭挫傷,甚至骨折。

如果存在膝/踝關節不穩,則易造成關節運動力線異常,導致下肢不等長、關節疼痛等。另外,尖銳石頭可能會劃傷腳部,引起感染,糖尿病人尤其應避免。

24.結婚後痛經就會消失

真相:不是所有痛經都能在婚後消失,如果是子宮頸口狹窄導致的,夫妻生活後才會減輕甚至消失。但如果是其他原因引起的痛經,結婚了還可能會痛。

25.晚上11點肝臟開始排毒

真相:肝臟作為人體的解毒器官,是全天候工作的,不存在哪個時間點開始排毒的說法。另外,汗液、尿液、糞便是人體正常的代謝廢物,談不上是“毒”。

26.蚊子叮人和血型有關

真相:蚊子選擇目標叮咬時,主要靠嗅覺器官(那對小觸角)來感知人體“信息”。

比如:蚊子對穿深色衣服的人、愛出汗的人、愛噴香水的人等很敏感,但並不能感知皮膚內的血液味道或是顏色,所以和血型沒有直接聯繫。

四、“腹黑陰謀”型

辟谣|这是一份把父母从朋友圈谣言中解救出来dè指南辟谣|这是一份把父母从朋友圈谣言中解救出来dè指南

27.不鏽鋼杯泡茶致癌

真相:保溫杯泡茶最多影響口感,因為這相當於延長了沖泡時間且保持高溫,會使茶中咖啡因和茶多酚充分溶解,苦澀味更為突出。

不鏽鋼在強腐蝕條件下泡足夠長的時間,才可能出現肉眼可見的腐蝕結果。

茶水接近中性,離子強度也很低,幾乎不具有腐蝕性。最大的可能是茶垢沉積在杯子上,被當成了“腐蝕”。

28.味精緻癌

真相:味精的主要成分是穀氨酸鈉,它天然存在於很多食物中,比如葡萄汁、番茄醬、豌豆等。

目前大量生產味精的方式是細菌發酵,工藝和釀酒、制醋、造酸奶類似,並非人工合成。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評估認為,味精的安全性很高,不需要制定安全攝入量。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儘量不要那麼“重口味”,味精中的鈉攝入過多,有可能增大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疾病風險。

29.入冬打“活血針”能防心腦血管病

真相:提前輸液並不能預防心腦血管病發作。這好比我們都不會通過今天早上吃很多飯,來預防明天不餓。

首先,沒有明確指徵時,臨床上不建議用藥;其次,輸液本身就是一種風險較大的用藥方式;最後,從循證醫學的角度上講,並沒有證據支持這一觀點,提前用藥的風險和效果也無法預知。

30.車站內的X光安檢輻射大

真相:地鐵和機場等地使用的行李安檢設備都通過了輻射測試,通常不會對人體有損傷。

安檢儀的輻射量極其微弱,X光掃描不會給食物殘留下放射性物質,更不會有害。但射線是在機器內部進行垂直照射的,手伸入內部會受到輻射。

31.腰痛說明腎不好

真相:腎臟沒有感覺神經的分佈,90%以上的腎病患者都不會有腰痛的症狀。單純的腰痛只能說明:你該去骨科看看了。

32.早晨運動最健康

真相:早晨空氣溼度大,不利於汙染物擴散。對於有心腦血管病的老人來說,清晨也是高危時間段,傍晚4~5點鐘鍛鍊更好。

33.洗牙傷牙齒

真相:洗牙是靠超聲波的高頻振動來擊碎牙石,並非切割牙齒的牙結石,說它損害牙齒是無稽之談。

洗牙後有些人會牙齒鬆動,或是因為牙周病本來就較重,牙槽骨已吸收,牙齒已經鬆動;或是牙結石比較多,牙石被“洗掉”後,牙齒變得“孤立”,就出現了鬆動。

五、“似是而非”型

辟谣|这是一份把父母从朋友圈谣言中解救出来dè指南
辟谣|这是一份把父母从朋友圈谣言中解救出来dè指南

34.食鹽中亞鐵氰化鉀有毒

真相:食鹽中的確有亞鐵氰化鉀,它是一種抗結(防止結塊)劑,是一種合法的食品添加劑。

亞鐵氰化鉀和氰化鉀不同,氰化鉀是劇毒物,但亞鐵氰化鉀毒性和食鹽接近,屬於低毒物質。

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糧農組織的數據顯示,亞鐵氰化鉀的終生安全劑量是每公斤體重0.025毫克,也就是說,對於60公斤重的人,每天攝入1.5毫克沒有大礙。

按照中國國家標準的規定,食鹽中亞鐵氰化鉀的最大添加量為每公斤10毫克。如果要吃出毛病,一個60公斤重的人每天至少要吃3兩(150克)鹽,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35.睡覺時手機放床頭致癌

真相:手機的電磁波頻率大約在3KHz到300GHz不等,實際上遠遠低於可見光。換言之,手機的電磁波穿透能力,還比不上可見光。

另外,手機和電磁波的致癌等級是2B級,2B級指的是可能致癌但是缺少證據的“嫌疑犯”,泡菜、咖啡這些物品也屬於這級,它們比紫外線、甲醛的致癌等級低。

目前,尚無明確科學研究證明,手機能增加癌症發生的幾率。

36.肚圓生女,肚尖生男

真相:孕婦肚子的形狀很大程度上是由胎兒的個頭決定的,如果嬰兒在子宮中背朝媽媽,那麼媽媽的肚子就會更突出,反之如果嬰兒在子宮中面對媽媽,則會使腹部顯得更平坦。這與胎兒的性別沒什麼關係。

37.液態鈣比鈣片更好吸收

真相:它們的區別只有形態不同。吸收主要取決於成分,這一點上二者沒有顯著區別。

38.塗抹薑汁就能生髮

真相:大部分“禿頂”取決於遺傳或雄性激素分泌過旺,這種頭頂的皮膚毛囊大部分已經萎縮壞死,靠塗抹薑汁生髮只能做“無用功”。

如果力道過大或頻次過多,反而會加速剩餘毛囊的老化。

39.“肉丸”添加劑有害

真相:為了令由肉糜加工而成的肉丸口感好,市場上賣的肉丸、魚丸確實添加了一種叫“肉膠”(谷氨醯胺轉氨酶TG)的添加劑,它本質是蛋白質,不會破壞原有營養價值。

使用肉膠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磷酸鹽保水劑的使用,降低食鹽、鹼用量。正規企業合理使用,避免用它來以次充好,通常是安全的。

40.“冬天骨頭會變脆,所以經常骨折

真相:冬天冷出門少、運動少、曬太陽少,會導致體內鈣質流失較大,但這只是短暫的,春夏秋通常可以補回來。

骨頭變脆是一個長時間漸變的過程,跟季節變化無關。骨折現象多,是因為天冷影響血液循環,導致關節不靈活,增加摔倒機會。

恭喜你看完這些,“避謠指數”提升5個等級。 養生謠言看似有道理,其實漏洞百出。

作為長輩,關心自己和子女的健康,出發點當然是好的,但一定不要被營銷號利用,變成謠言的散播者和問題保健產品的購買者。

作為子女,在闢謠打怪升級的路上,除了彌補知識漏洞,還要多關心爸媽,瞭解他們的身體狀況和健康需求,由“被動”闢謠變為主動向其傳播科學的養生知識。

當你跑得比謠言快一步,闢謠或許就不再那麼難了。

受訪專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 陳君石

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科學技術部主任 阮光鋒

美國普度大學農業與生物工程系博士 雲無心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腫瘤科主任 楊宇飛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中醫科主任 謝煒

我們不傳小道消息和謠言

我們不取吸引眼球的聳人標題

我們不做只為轉發量而存在的媒體

健康路上,我們願意陪你一起認真走下去

人民日報主管 環球時報主辦

合作垂詢

010-65363786

010-6536379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