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耐景丨 故乡的冬


王耐景丨 故乡的冬


当阴历十月一日烧过寒衣纸后,故乡的冬天就算是切切实实地来临了。

首先,是一阵阵疾驰的风,溜着山岗、贴着地面呼啸而来,卷起岭上、坡上、地上的落叶漫天飞舞;其势摧枯拉朽,排山倒海。树上的最后几片叶子一扫而光,枝丫彻底光秃了,白杨树枝杈上的鸟窝完全暴露了。

整个大地一片苍茫。裸露的土地展示着褐色的胸膛。田地中偶尔伫立着几株干枯衰败的玉米棵子,标注着曾经的辉煌。历经春的生长,夏的旺盛,秋的丰硕,大地要休养生息了。远山已失青翠,小河水流潺湲;四野空旷寂寥,色彩单调暗淡。

失去了浓密树叶合围的村庄若隐若现。那个凹坑里的村子就是我朝思暮想的故乡。

故乡的冬是充实的。呈现在每户农家小院里。金黄的玉米棒子挂满了屋檐,从田里收回来的红辣椒垛成了小山,准备冬季慢慢摘来。院子的遮雨棚下平摊着白绒绒的棉花,金灿灿的谷子。大门边的围墙上搭满了挂着一个个小红薯的秧子,经一冬的霜雪,到年关时吃起来会甜似蜜糖。一捆捆芝麻棵子立在墙角,一大堆土豆、萝卜、白菜即将冬储。春季养的小鸡已长得健壮肥硕,咯咯咯欢叫着要产蛋了。冬天的农家小院是丰盈饱满,多姿多彩的。

王耐景丨 故乡的冬


故乡的冬是闲适的。忙碌了春夏秋的乡亲们得到了暂时的休整。所以,入冬之后,村子里便热闹了起来。久违的秧歌扭了起来,敲锣打鼓,载歌载舞;业余剧团拉开排练的序幕,咿咿呀呀的曲剧调唱到夜半,婉转悠扬的二胡、笛子、唢呐声响彻云霄。大爷大妈们串门、拉家常、晒太阳、玩纸牌,不慌不忙,怡然自得。村里的年轻妇女们得以有空闲时间修补衣服,编织毛衣,还可回娘家小住几日。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村子里氤氲着欢乐与祥和。

故乡冬日里的黄昏是最美丽的。原野空旷,雄鹰高翔,斜阳残照,晚霞缤纷。远山、大地、小河、树木、屋舍都笼罩在夕阳的余晖里。乡间的小路上,有吃饱了干草慢悠悠回家的老黄牛,扛着一大筐落叶准备积肥的大伯,载着赶集归来的村里人的拖拉机突突突地奔跑。裸露的田地间一只野兔在疾驰,眨眼间便没了踪影。俊鸟归巢,吱吱喳喳呼朋引伴盘旋于树梢。村里炊烟袅袅,人欢马叫。鸟声幽谷树,山影夕阳村。

故乡的冬天里,最有趣味的还是下大雪。当天空低沉的乌云酝酿了一、两天后,一场大雪便悄无声息地落下来了。鹅毛般的雪花飘飘洒洒,纷纷扬扬,不一会便填满了沟壑,覆盖了原野,淹没了道路,天地间白茫茫一片。玉树琼枝,银装素裹;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贪玩的孩子们迎着飞舞的雪花打雪仗、堆雪人、在雪地上打滚嘻戏。大人们则呆在家里,围坐在火炉旁。火炉上摆放着红薯、花生等农家特产,香味浓郁。大家边吃边讨论着屋外的大雪,唠嗑着瑞雪兆丰年的美好畅想。来兴趣的大伯会斟一杯陈年老酿,细细的啜一口,芳香四溢。老学校门口的一株梅花总是在大雪飘飞的时候傲雪独放,疏影暗香,引得村里大人、孩子踏雪观赏。如果下了一尺来厚的大雪停下来了,这时,便是捕鸟的最好时机。扫一片空地,洒上些许秕谷,上边支一个箩筐,等着鸟儿来自投罗网。这与鲁迅先生《闰土》文中的雪天捕鸟有异曲同工之妙。

王耐景丨 故乡的冬


故乡的冬是孕育着希望的。冬天已来,春天还会远吗?闲适安静的冬日里,大地栉风沐雪,为来年春天的万物生长积蓄着能量;高高的柿子树顶杈上还挂着不少红彤彤的果实,那是留给鸟儿雪天的食粮;越冬的小麦碧绿得像绒毯,展示着明年的丰收景象;南山坡上一群群绵羊吃着荒草,嗮着暖阳,它们是一户户农家走向美好生活的希望;在太阳下修理农具的大爷、大叔在聊着明年的农事。村里的年轻人利用农闲出外打工挣钱去了,年关回家时带回的将是勤劳付出的丰厚回报。

忘不了故乡的冬日里:那红泥小火炉的温暖,那雪后屋檐下长长的冰凌,那黄昏栖于老树枝上的乌鸦,那“醉里吴音相媚好”的乡音,那柔绵缱绻的亲情……

又一个冬天来临了。故乡的冬,仍然有雪如诗,有景如画,有暖阳如春,有白云悠然飘过,有盛世的火红烟火,也有游子:剪不断、理还乱的淡淡乡愁……

王耐景,笔名王雪莹,山岗上的一棵小草,春风沐浴,阳光照耀,平凡而快乐;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恬静而怡然。最喜爱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两句诗: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王耐景丨 故乡的冬


朗读者简介

朱晓茹,网名如水,幼儿教师。喜爱音乐、舞蹈,追求简单、纯净、如水的生活。

王耐景丨 故乡的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