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賞10萬“捉拿”阿里小二後續:人找到了,賞金還沒給出去

如今他已年過五旬,曾經一起“並肩作戰”的小二也早已離職,但阿里依然年輕,充滿活力,那些與之奮鬥過的青春歲月、拼搏的精神如影隨形,值得銘記一生。

天下網商記者 姜雪芬

“想紅想瘋了吧?”“這年頭炒作還能這麼玩?”“靠著一個名字就想找18年前未曾謀面的小二,究竟有什麼目的?”杜永華髮出“10萬元懸賞尋找18年前的阿里小二的通緝令”後,面臨著鋪天蓋地的質疑。

懸賞10萬“捉拿”阿里小二後續:人找到了,賞金還沒給出去

懸賞尋人消息一出,遇到不少人的質疑

30多年前,20出頭的杜永華從江蘇一個小村莊走出,白手起家靠賣工業溫度計最高時年入3億,還帶領親朋好友十幾個人投身溫度計創業,過了幾年風光日子。後因環境影響,傳統線下工廠採購量銳減,產品的年銷售額經歷了斷崖式下跌。

本以為一家老小都靠著溫度計吃飯的日子一去不返,但線上網店迎來爆發,年銷售額突破1000萬元。電商帶來了事業的第二春。

2018年年底,在阿里巴巴的一場北方大區活動上,聽聞阿里巴巴國際站推出了數字出海項目,杜永華記起了18年前的那段歲月——靠電話與阿里小二一遍遍溝通,學習開網店的日子。

發出懸賞通緝令的他,並沒有對複雜的商業世界有太多的利益考量。一路同行,心懷感恩,就夠了。

暴利時代

杜永華一大家子十幾口人,都靠一支溫度計吃飯。

懸賞10萬“捉拿”阿里小二後續:人找到了,賞金還沒給出去

幾年前,在生產車間接待孟加拉客戶驗場

“福建的儀器儀表公司是三弟開的,廈門的是老二,上海的由堂弟打理,北京公司的法人是我,杭州的由表妹負責,在巔峰時期年入3億,利潤能有50%。”回憶起幾十年前的創業歷程,他感慨:“趕上了那麼一個暴利時代。”

1985年,高中畢業後,20歲的杜永華進入上海一家儀器儀表工廠打工。彼時正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時期,不少人下海經商,年少氣盛的杜永華也想出去闖一闖。

改革開放初期對鋼材、電的需求量大,工廠生產需要溫度傳感器,1989年開始,杜永華靠兩條腿跑遍大大小小工廠,積累了青島、萊蕪等城市的大鋼廠客戶資源。

懸賞10萬“捉拿”阿里小二後續:人找到了,賞金還沒給出去

溫度計產品

掘到第一桶金後,2000年,杜永華投入200萬元資金成立了銷售公司,將弟弟、堂弟等親戚都招到麾下。但與國營企業不同的是,私企員工收入更為靈活,以公司名義簽訂合同僅需留下稅收錢,其餘收入一概可自留。

隨著業務規模擴大,他將家族式銷售企業開到了杭州、北京、上海等城市。在儀器儀表行業摸爬滾打多年,他對於貨源已然熟悉,著手探索產業鏈上游,採用代工模式接單,進一步增加銷售利潤,一年下來能賺幾十萬元。

不少國企老客戶每年都有采購計劃,如果假手他人聯繫,短路、搶客戶風險大,為了維護好長期合作關係,那幾年他經常天南海北地跑。幾年下來,生意一路爬坡,2007年產品年銷售額達到3億元。

一支小小的溫度計解決了一大家子的生計問題。看到親戚們買起了新房,換了新車,作為老大哥,杜永華內心歡喜。相對不少同齡人,財務自由後的杜永華也沒閒著,這期間,喜歡趕時髦、研究新事物的他,不僅經常泡在互聯網上玩遊戲,還在2000年建立了網站,入駐了1688,2003年入駐了阿里巴巴國際站。

活下來,便是勝利

但在線下訂單源源不斷的歲月裡,早期的網店主要承載了信息展示功能,並不是杜永華關注的重點。然而幾年之後,邊玩遊戲邊倒騰出來的網店,卻成了他的救命稻草。

2010年開始,線下市場急轉直下。

一次性溫度計傳感器製造不同於壓力錶,沒有技術門檻、製造許可證硬性規定,很多農用、工業用溫度計對精度要求不高。隨著互聯網發展,信息壁壘逐漸被打破,安徽天長等地湧現出眾多家庭式小作坊,全家總動員生產下,水電人工成本低,行業競爭壓力與之俱增。

懸賞10萬“捉拿”阿里小二後續:人找到了,賞金還沒給出去

一次性溫度計沒有很高的技術門檻。工人們在製作溫度計產品

隨著市場經濟更為開放,企業開啟了智能化改革,工廠有了更多自主選擇權,杜永華工廠的線下年銷量跌到了幾百萬元,並持續下跌。面對房租、人工成本壓力,憂心的杜永華明白大勢已去,壯士扼腕撤掉了線下銷售人員,將他們趕到網上做生意。

當時,不懂外語的他一人負責阿里巴巴國際站,曾接到過來自巴基斯坦兩個大鋼廠的2000美金訂單。靠著用金山詞霸逐字逐句翻譯,他通過有進出口權的太原一家國營進出口公司談下了這筆訂單,在關鍵時刻,幫他度過危機。

“以前遇到不懂的問題,傳圖片啊,介紹產品啊,打不開網頁啊,都要通過電話與阿里小二溝通。”隨著平臺的日益完善,新工具、功能不斷上線,杜永華覺得在線上做生意也輕鬆起來。團隊30個員工分工明確,包括髮布信息、售後維護、清理核對產品、包裝等,網店營收佔比逐漸增加到80%。

懸賞10萬“捉拿”阿里小二後續:人找到了,賞金還沒給出去

網店上,杜永華展示出這幾年來,他的部分海外合作伙伴

一路走來,杜永華接到400多個海外訂單,將產品賣到了印度、巴基斯坦、伊朗、意大利等國家,還吸引了德國等國家的採購商前來考察。實際上,在以後的日子裡,線下零碎的訂單也是基於線上引流而來。

靠電商重生後,考慮到將在國內考察的海外採購商帶到其他工廠裡,常被截胡,杜永華索性在北京自建了工廠。

30多年後再回首,當年在上海打工的儀器儀表廠、跑出來的線下老客戶,早已因種種原因不復存在。那個夢想著闖江湖的年輕人,也變成了年過五旬、發福的中年人。如今線上年銷售額過千萬,信息越來越透明,市場競爭依然激烈。

與那些還未來得及發出告別聲音便銷聲匿跡的創業者相比,活下來了,便是一場勝利。

感恩“戰友”

還有勇氣和信心去追求活得更好的杜永華,一直想說一句謝謝。

“我那時納悶,阿里的小二是不是一直在公司,晚上8、9點諮詢問題也立即打過來電話,他們不休息嗎?”他常常記起剛觸網那會兒,打過來電話教他傳圖片,怎麼介紹產品的阿里巴巴的小二。

懸賞10萬“捉拿”阿里小二後續:人找到了,賞金還沒給出去

杜永華學會了如何在網店上更好地展示產品,分享他在工廠裡檢查配件照片

那是一個沒有微信、微博、抖音的年代,電話那頭傳來的聲音,“很好聽,很和善,讓人很舒服。”讓當年打不開網頁,看不懂亂碼,摸不著頭腦的他感到安心。

那不僅僅是一個商業平臺,也是一個生活平臺。做生意之餘,杜永華經常在平臺上發表行業文章甚至孩子的照片,分享生活的點點滴滴,自嘲借力平臺,那幾年在儀器儀表行業倒是也混出了“老杜”的名聲。

如今平臺已有了智能翻譯工具,功能日趨完善。去年年底,在在阿里巴巴濱江園區2018北方優商大會期間,杜永華在群裡發佈了一條消息,“此次阿里之行,我有一個夢想……我能把儀表做的很成功,是她幫我不少……誰能幫我找到她,我願出十萬元!”他想找到曾任阿里巴巴B2B小二的盧理華,表達感謝。

懸賞10萬“捉拿”阿里小二後續:人找到了,賞金還沒給出去

2018年12月,杜永華在群裡發出尋人消息

世事滄桑,幾經輪轉,崗位上的小二換了一波又一波,在茫茫人海中撈人,談何容易?但消息發出去不久,一場尋人行動拉開。在阿里小二們的接力賽中,已經離職多年的盧理華出現在大會現場屏幕上VCR上。杜永華了了2014年以來尋人的願望。開心的他不忘打趣:“也不知道誰找到的,當然至今也無人認領賞金。”

懸賞10萬尋找阿里小二的消息一出,人們或是懷疑他動機不純,或是批判他過於矯情。長著一張胖胖的臉,說起話來慢條斯理的杜永華,也不急於辯解,呵呵一笑。他的理由依然不復雜:我就覺得做人要感恩。

懸賞10萬“捉拿”阿里小二後續:人找到了,賞金還沒給出去

大會現場,杜永華觀看“戰友”VCR,感慨萬千

時光荏苒,有人來了又走,有人慢慢老去。如今他已年過五旬,曾經一起並肩作戰的小二也已換了好幾撥。但一路同行的阿里依然年輕,充滿活力,那些與之奮鬥過的青春歲月、拼搏的精神如影隨形,值得銘記一生。

有人憂慮外貿寒冬,但阿里國際站推出數字化出海項目,讓杜永華對外貿會回暖有信心。即便年紀大了,感覺數字化太高大上,他也在加速學習數字化,緊跟阿里賦能腳步,期待實現中小企業數字化升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