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代会|学科建设这五年:以一流学科建设引领和驱动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

喜迎党代会|学科建设这五年:以一流学科建设引领和驱动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

自2014年以来,全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质量兴校”战略,全体师生医护员工勠力同心、攻坚克难、埋头苦干,学校事业发展和内涵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骄人的成绩。

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我校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这就意味着,我校在“985工程”“211工程”之后的国家重大教育战略布局中谋得了一席之地。同时,2017年我校成为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在江苏地方高校建设体系中继续保持在第一方阵之中。2017年12月28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了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我校参评的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三个主干学科的评估结果均为A类,整体水平处于全国第一方阵;同年U.S. News(《美国新闻和世界报导》)发布的2018世界大学排行榜中,我校是仅有的两所中医药入围院校之一,这也是我校首次入围世界知名大学排行榜。同时,我校也连续三年在ESI中国大陆机构排名和《中国大学评价》综合排名中位居全国中医药院校之首;2018年12月公布的最新自然指数综合排名中位居中国内地高校第153位。这些成绩的取得均标志着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进一步得以提升。

学科布局和建设体系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学校“以中医药为主体,中西医结合,多学科为支撑协调发展”的办学定位和学科布局得以明确和持续巩固,主干学科和支撑学科的硕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2018年3月,新增护理学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管理、科学技术史、软件工程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应用心理硕士1个专业学位类别,学科体系更加健全,学科生态更加和谐。坚持中西医结合、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办学实践得到全校上下的广泛认同和参与,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目前,学校已经形成了以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和江苏省重点学科、校级重点学科为主的三级重点学科建设体系,以及分类建设、重点突出、整体推进的学科管理体系。

学科实力和建设成效进一步增强和彰显

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校整体水平稳中有升。与第三轮学科评估结果相比,中医学从并列第四名上升至第二名,且是结果为A-的唯一高校,整体发展水平获得提升;中药学获得A+和A-的高校数量为4所,其中3所是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我校名列其中,说明中药学学科的整体发展水平稳定在第一方阵之中;中西医结合学科没有参加第三轮学科评估,此次与中医学学科绑定参评,获得A-,表明该学科近年来发展迅速。护理学科获得B+,与第三轮评估相比提升11名,位列全国护理学硕士点授权高校和中医药院校第一。此外,药学学科作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获得B-,公共管理作为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获得C-,较好地展现了学科建设水平。

2018年初,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的不俗表现有力支撑了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护理学四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通过二期验收考核,顺利进入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三期建设,中药学学科统筹纳入国家“双一流”建设,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两个学科获得A类资助,护理学学科获得B类资助。同时,临床医学、药学两个学科入选江苏省“十三五”重点学科。

2016年5月,根据原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公司发布的数据,我校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两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表明其所依托的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三个一级学科已经具备了较高水平的科研实力和一定的国际影响力;这两个学科的全球排名稳步攀升,截止到当前,比入选之初进位了100名以上,根据2018年11月刚刚公布的数据,我校位列全国高校第134名。此外,我校于2015年顺利完成了1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学科的考核验收和19个“十二五”重点学科的中期检查工作,并在“十二五”期间立项建设了10个校级重点学科、8个校级重点培育学科。

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进一步集聚和形成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强校之本近5年来,我校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完善和优化,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高水平创新团队的建设获得重要进展。先后引进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江苏特聘教授13人;新增国医大师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3人、全国名中医4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333”工程第一层次人选2人,100余人进入省级以上人才或团队建设工程,获批江苏省双创团队3个、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4个、省青蓝工程优秀科技创新团队3个、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2个,人才集聚效应初步显现,高水平创新团队加速形成,人才资源开发与建设的体制机制在实践中逐步优化。

喜迎党代会|学科建设这五年:以一流学科建设引领和驱动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

邹燕勤教授(中间)被授予第三届“国医大师”荣誉称号,徐福松、汪受传、单兆伟、刘沈林(从左至右)4名教授获得“全国名中医”荣誉称号

人才培养体系和质量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专业结构得到明显改善,本科专业增至26个,5个新增专业获得学士学位授权。实施“中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5+3’一体化)”和“中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9年制)”计划,努力培养学贯中西、国际视野、大师潜质、追求卓越的卓越中医师;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联合成立“新中药学院”,首创“4+5”中药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联合举办全国首个本博连读9年制中药学专业,使得我校中医学、中药学专业在全国首先双双办成9年制。

喜迎党代会|学科建设这五年:以一流学科建设引领和驱动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

胡刚校长为“新中药学院”院长柳红教授颁发聘书

国家级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工程改革项目立项数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新增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第三届研究生教育成果二等奖1项、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自2011年晋级为“挑战杯”发起高校后,2017年首次捧得“优胜杯”(全国共20座),总成绩排名跃居全国高校第17位、全国医药类院校第2位,取得了我校在“挑战杯”国赛中获奖数量和级别的历史性突破。2015年,我校在一年的时间里同时高水平通过了中医学、中药学专业认证和本科教学工作审核性评估。研究生教育招生规模和培养质量稳步提升,2017年,首次实现硕士研究生招生数过千、博士研究生招生数过百,并以优异成绩通过博士生培养模式“五项改革”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专项督查,先后获得2项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奖。

喜迎党代会|学科建设这五年:以一流学科建设引领和驱动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

荣获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二等奖

喜迎党代会|学科建设这五年:以一流学科建设引领和驱动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

荣获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科技创新体系和能力进一步健全和增强

整合资源,优化配置。

学校在科技平台建设、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科技获奖、高水平学术论文及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承接国家重点重大项目的能力持续增强,科技创新标志性成果获得新突破。新增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2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2个、江苏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1个,其他各类省级科技平台8个。承担国家级重点重大项目1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稳居全国中医药院校前列。2017和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总数分别达到117项、89项。2014年以来,新增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项,并在2017、2018年连续获批重大项目;新增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8项;获得新药证书2件,新药临床批件5件,保健品批件2件,全校有效专利数312件,位居全国中医药高校第三位。

社会服务水平和贡献进一步提升和扩大

学校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健康中国、健康江苏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中的贡献度持续提升。

新增了解放军第八一医院、南京市中医院、南京市第二医院等3所直属型附院,有效支撑了临床学科建设。33所附属医院中有7所进入全国百强中医院,5所列入全国重点建设医院,是全国入选最多的省份。其中,第一附属医院成为全国省级示范中医院,新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3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1个,获批省中医临床研究院,建设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30个、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1个,年门诊量连续多年居全省各大医院之首,也是全国中医系统单体服务总量第一的医院,成为全国中医系统单体规模最大、医疗能力最强、研究条件最好的学科建设基地之一。

喜迎党代会|学科建设这五年:以一流学科建设引领和驱动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

我校与南京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战略合作协议

不断深化科教研产的相互融合,主动加强与各级政府及不同企业的联系和互动,将一流学科建设与推动中医药行业和大健康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着力提高学校对中医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促进学科、人才、科研与产业互动,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与产业化链条。建成了附属康缘药业、位元堂药业、苏中药业等3家附属药企,其中附属康缘药业是获发明专利和新药证书最多、国际化最为深入的中药企业,有力支撑了江苏中医药行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喜迎党代会|学科建设这五年:以一流学科建设引领和驱动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

香港位元堂药业控股有限公司成为我校附属药业

学校继续加强中医孔子学院建设,先后在大洋洲、欧洲、美洲等建立“中国—澳大利亚(墨尔本)”等8个海外中医药中心,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中医特色,进行汉语国际推广和中华优秀文化传播,开展中医药文化、中医药义诊、中医英文读物编著等系列活动,打造人文交流国际知名品牌。以中医药为载体助推中医药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办学资源,尤其是与欧美国家、“一带一路”国家开展实质性的境外合作办学,如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美国克利夫兰州立大学、瑞士高等中医药学院、泰国兰实大学、新加坡中医学院等境外院校开展不同层次的教育合作,制订适宜本土化人才需求的联合培养方案。

回顾2014年以来学校事业发展和内涵建设所取得的成绩,以我校成为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为标志,涵盖中药学、中医学、药学三个一级学科的中药学学科群正逐步形成学科高峰,具备了冲击世界一流学科的实力和潜力,以此带动学校整体建设,我们在创建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的历史考验中获得了作答的资格。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学校秉承“学贯中西,至精至诚”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办精本科教育、办强研究生教育、办优留学生教育、办好继续教育密不可分,是属于当代和历史上每一位南中医人的荣光和骄傲。

策划 | 党代会宣传组

文字 | 研究生院

审核 | 殷忠勇、王珏

听杏仁们讲述南中医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