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大典背後那些鮮為人知的“祕密”和“故事”

69年前,開國大典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嗎?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誕生了。

開國大典作為“中國人民站起來”的標誌事件,永遠銘記史冊。


開國大典背後那些鮮為人知的“秘密”和“故事”


但開國大典背後還有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也不應該被忘記。

國旗的選擇

五星紅旗被選為國旗過程中,有段有趣的小插曲。

當時,中央面向全國徵集設計,全國人民熱情高漲,反響熱烈,收到方案成千上萬,然後交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討論通過。

在眾多的設計中,國家領導人和評審小組專家及其代表大部分人傾向於“星河旗”圖案。


開國大典背後那些鮮為人知的“秘密”和“故事”


大家為什麼喜歡星河旗,因為它寓言簡明而深刻:五角星帶表著黨的領導,黃色的線條代表著黃河,華夏文明的起源。

本來已經定了下來,可有人提出反對意見。

1949年9月23日,“和平將軍”張治中說,國家還沒有全部解放,國民黨居於南方,而黃槓把國旗一分為二,這就顯得比較敏感了。

他的意見得到了大多數代表的認可,星河國旗方案就被否定了,此時離開國大典僅剩7天了。

於是周恩來總理選了第2個備用設計,這就是“紅地五星旗”圖案。


開國大典背後那些鮮為人知的“秘密”和“故事”


它的設計者是當時年僅32歲的曾連松。不過,他的設計與現在的五星紅旗略有不同,大星裡面有一個“鐮刀斧頭”標誌。

細心的周總理看了不太滿意,因為它和蘇聯的國旗太像了。


開國大典背後那些鮮為人知的“秘密”和“故事”


《義勇軍進行曲》詞作者田漢提出建議:把“鐮刀斧頭”去掉。

最後,9月27日,政協會議通過了這個方案,並把國旗的名稱正式確定為“五星紅旗”,此時離開國大典僅剩3天了。

縫製國旗的難題

國旗的方案出來了,政治協商會議的國旗縫紉重任就交給了會場美術女工趙文瑞。

她接到任務以後,立即跑到前門外最大的綢布店瑞蚨祥,買來紅綢黃緞,按照國旗製作尺寸要求,趴在地上縫製起來……

整整40個小時,趙文瑞不吃不睡,由於過度勞累,針尖經常刺破了手指,鮮血滴在旗面上.....

終於,1949年9月30日下午1點,全國政協一屆會議閉幕式上,新中國第一面五星紅旗出現在主席臺上,會場滿臺紅光,四壁生輝,掌聲經久不息。


開國大典背後那些鮮為人知的“秘密”和“故事”


製作天安門廣場升起的那面國旗的任務,交給了北平國營永茂實業公司職工共產黨員宋樹信。

9月29日上午宋樹信接到任務。他心情激動,知道責任重大,立刻開始行動,但困難出現了,當時中國物質匱乏,買不全材料。

他買到紅綢,可買不到好黃綢緞,他騎著自行車一整天,跑遍北京所有的布店,均無所獲。

到了夜晚,宋樹信和同事們心急如焚,商量對策無果。

這一夜,誰都沒睡,如坐針氈.......

第二天,他又來到瑞蚨祥,幾乎帶著哭腔請求布店老師傅找一找黃綢緞。

老師傅一聽這是為新中國升起的第一面國旗,於是不再營業,和布店幾個小夥計開始翻箱倒櫃,翻了個底朝。整整花了兩個小時,總算在地窖裡面發現一段三米長的質量上好的黃綢緞。

宋樹信如釋重負,找來一個縫紉技術最好的女工開始縫製,但問題又出現了,一尺寬的黃綢根本無法裁剪出最大的國旗上的五角星,只能拼接。

宋樹信只能把拼接方案層層上報,最後上級同意把最大的五角星接一個尖的方案。

此時已經是9月30日的夜晚,離開國大典只有十幾個小時了。

於是在新中國成立前一個夜,宋樹信和工人踏著縫紉機精心趕製兩面長460釐米、寬338釐米的巨幅五星紅旗,五角星拼接的地方處理非常細膩完美。


開國大典背後那些鮮為人知的“秘密”和“故事”


10月1日,當第一縷晨曦照進窗戶時,熬了兩天不吃不睡,眼睛通紅的宋樹信總算笑了,他小心翼翼把國旗疊好,交到了天安廣場的籌備處。

當毛澤東主席按下電鈕,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的時候,站在人群中的宋樹信淚眼婆娑。


開國大典背後那些鮮為人知的“秘密”和“故事”


天安門廣場升起的第一面紅旗如今珍藏在北京國家歷史博物館裡。

旗杆的遺憾

如今的人們誰也想不到這旗杆裡面有一個巨大的遺憾。

當時,北京建設局技術負責人林治遠接到佈置旗杆的任務時,一下難住了。


開國大典背後那些鮮為人知的“秘密”和“故事”


林治遠

這個旗杆必須高達30米,才能和天安門城樓形成完美的比例。30米相當於11層樓那麼高,當時中國才剛剛解放,百業待興,根本沒有能力生產出這麼長的鋼管。

到哪裡去尋找30米的旗杆?這下子可把林治遠愁壞了,鋼鐵廠根本生產不出來呀。

怎麼辦,林治遠跑遍了整個北京城也找不到可以當旗杆的鋼管。

最後,逼急的他跑到了北京自來水廠的車間,找到直徑大小不一的鋼管,然後套起來焊接,但是隻能做到22.5米,如果再長就不能保持旗杆的穩定性了。

於是,這個新中國第一根旗杆樹立了起來,一立就是42年。

直到1991年5月1日,天安門廣場的旗杆被換成首鋼用四節無縫碳素鋼管焊接而成的新旗杆,總長32.6米。旗杆的長度的這個設計高度才得以實現。


開國大典背後那些鮮為人知的“秘密”和“故事”


  • 北京天安門廣場的舊國旗杆歷經了數十載風雨後,於1991年4月15日被拆除並送往當時的中國革命博物館保存。

如今,對中國那些超級工程來說,製造這樣長的旗杆簡直是小菜一碟,舉手之勞,但當時的我們卻毫無辦法。

開國大典背後那些鮮為人知的“秘密”和“故事”

這個旗杆的遺憾也見證著中國高速發展,訴說著曾經的奮鬥和今天的輝煌。


開國大典背後那些鮮為人知的“秘密”和“故事”


開國大典的時間

開國大典背後那些鮮為人知的“秘密”和“故事”


現在的慶典時間一般選擇在上午,但開國大典的時間卻是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

選擇這樣的時間迫不得已。

為了防止蔣介石空襲開國大典,3點這個特定時間,則是縝密計算的結果。


開國大典背後那些鮮為人知的“秘密”和“故事”


國民黨用於轟炸的飛機是美製B-24轟炸機,起飛地點是浙江舟山群島。

如果是上午舉行開國大典,B-24轟炸機可以早上起飛,到接近中午時刻,轟炸正在舉行慶典的天安門廣場,然後再下午飛回去。

如果大典下午3點開始,B-24轟炸機中午起飛,但飛回去則到了晚上,這對於夜航能力相當差的B-24,是很危險的。

即便如此,10月1日3點舉行開國大典的消息仍是絕密消息。直到典禮開始前5小時,才由當時的北平新華廣播電臺向全世界發出公告。

當時我軍沒有制空權,也只能採取如此下策了。

如今,這樣的情況再不會發生了,因為我們的軍隊早已屹立起來了!


開國大典背後那些鮮為人知的“秘密”和“故事”


飛行員的生死狀

在開國大典上,當17架飛機掠過天安門上空的時候,整個廣場人都歡呼雷動了,誰也沒有想到當時解放軍已經有了自己的空軍。


開國大典背後那些鮮為人知的“秘密”和“故事”


但這背後的故事卻有幾分心酸。

在參加檢閱前,飛行員都要簽訂這樣的一個“生死狀”:

生死狀我參加檢閱,一旦飛機出現故障,寧願獻出生命,也不讓飛機落入城內,掉在廣場和附近的建築物上。

原來,我軍的當時飛機都是從國民黨手裡奪來的。飛機的性能本來就已經不太好,再加上缺少零件,飛機的安全是無法百分之百被保證的。

再有,因為怕國民黨的飛機空襲,我空軍有四架飛機是帶有實彈的,隨時準備空中攔截敵機。

按照國際慣例,為了確保觀眾的安全,參加檢閱的飛機是絕對不能帶有實彈。

當時這樣做實屬無奈,所以,飛行員簽下生死狀,寧可犧牲自己,也要確保天安門廣場國家領導和群眾的安全。

當參加開國大典的外國記者異常震驚,在報道中聲稱:中國“一共有 26架飛機參加了編隊飛行”,驚呼“中共一夜之間有了自己的空軍”。

其實老外哪裡知道,這17架飛機是我們全部家底,為了讓飛機看起來多一點,寧願冒著危險,讓飛行員們飛過去之後繞一圈再飛一次。

開國大典背後那些鮮為人知的“秘密”和“故事”

讀完開國大典背後的這幾個故事,讓人唏噓感慨。

幾米黃綢緞、一個旗杆,這些今天看起來微不足道的東西,在當時卻能困擾著一個大國的開國大典,多少讓人覺得有點不可思議。

這也讓我們知道,從1949年到今天,中國是怎麼從羸弱走向強盛的。

重溫開國大典的這段歷史,我為走向強大的祖國感到驕傲!


開國大典背後那些鮮為人知的“秘密”和“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